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歷史

> 寒食節是紀念誰

寒食節是紀念誰

介子推。寒食節距今二千六百四十年,期間各歷史時期、節日期限不等,先後有五日、百五日、一月、三日和七日,最後變為一日。

由介休,太原郡到全國各地。

寒食節是紀念誰

吃冷食傳説介子推在寒食這天被燒死在山上。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忠臣義士,寒食節不生火,而是吃冷食。常見的冷食有涼粉、涼麪、涼糕、艾團等。祭祀南北朝之前,寒食祭祀稱為“野祭”。

後來,唐代官方把這天設置為掃墓日。民眾、官府、皇家都會在這天祭祀掃墓,添土燒紙。以寄託哀思,告慰先人。

插柳寒食節是柳樹發芽的時間,人們在寒食節這天,喜歡折柳佩戴、把玩。民間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紅顏成白首”之説。寒食節陰氣重,插柳可以辟邪。

踏青在掃墓之後,可以和親人一起踏青遊玩。踏青也叫踏春。在春天到來之際,欣賞美景,開闊心情。

盪鞦韆傳説寒食盪鞦韆是為了讓介子推的靈魂坐着鞦韆上天。唐朝歐陽詢主編《藝文類聚》中載:“北方山戎,寒食日用鞦韆為戲”。盪鞦韆本來是宮中嬪妃最愛。後來隨着時代發展,成為民間習俗。

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麪、寒食漿、青精飯及餳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盤兔、棗餅、細稞、神餤等;飲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數十種之多。其中多數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盤兔,俗有“蛇盤兔,必定富”之説,意為企盼民富國強;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推高風亮節。晉南地區民間習慣吃涼粉、涼麪、涼糕等等。晉北地區習慣以炒奇(即將糕面或白麪蒸熟後切成骰子般大小的方塊,曬乾後用土炒黃)作為寒食日的食品。

一些山區這一天全家吃炒麪(即將五穀雜糧炒熟,拌以各類乾果脯,磨成面)。寒食節,民俗要蒸寒燕慶祝,用麪粉捏成大拇指一般大的飛燕、鳴禽及走獸、瓜果、花卉等等,蒸熟後着色,插在酸棗樹的針刺上面,裝點室內,也作為禮品送人。

寒食節是為紀念誰?為什麼?

寒食節是為紀念介子推。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甚至“割股啖君”。

重耳勵精圖治,成為一代名君“晉文公”。

但介子推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焚而死。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將其葬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清初湯若望曆法改革以前,清明節定在寒食節兩日之後;湯氏改革後,寒食節定在清明節之前一日。現代二十四節氣的定法沿襲湯氏,因此寒食節就在清明節前一日。

寒食節是紀念哪位歷史人物的?

寒食節是紀念介子推。介子推不求利祿,選擇和母親歸隱山林。

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焚而死。

晉文公感念功臣,於是將其葬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寒食節通常是冬至後第105日。與清明節日期相近。清初湯若望曆法改革以前,清明節定在寒食節兩日之後;湯氏改革後,寒食節定在清明節之前一日。

後來因為寒食和清明離的較近,所以人們把寒食和清明合在一起只過清明節。現代24節氣的定法沿襲湯氏,因此寒食節就在清明節前一日。新中國成立後,很多地區把寒食節與清明節等同了起來,在同一天過。

然而,在山西大部分地區是在清明節前一天過寒食節;榆社縣等少數地方是在清明節前兩天過寒食節;垣曲縣還講究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前二天為小寒食。

寒食節是為了紀念誰?

寒食節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晉國人介子推。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甚至“割股啖君”。

重耳勵精圖治,成為一代名君“晉文公”。

但介子推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焚而死。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將其葬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擴展資料:寒食文化以忠孝為核心的內涵以及由忠孝延伸而來的誠信,是介子精神的精髓,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核心,民族根祖文化的基礎,也是維繫民族、家庭團結的道德力量。更是聚民心,凝國魂,實現祖國和平統一,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活動方式和精神理念。

介之推所追求的政治清明,是千百年來廣大人民羣眾的一致願望,對於當代進行民主政治建設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從唐代宮中寒食節放假七日踏青春遊,演變為今天的“旅遊黃金週”;由寒食禁火,演變為今天的護林防火;由寒食插柳,演變為今天的全民植樹造林;由蹴鞠,演變為今天風靡全球的足球運動,意義可謂深遠,不可低估。同時,寒食節2640年的演變,是對中國古代社會多個階層意識形態的反映,是當代研究中國古代社會學的重要線索之一。

標籤: 寒食節 紀念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zh-mo/ls/k6x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