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歷史

> 中秋節是紀念誰的

中秋節是紀念誰的

中秋節是紀念誰的的答案是:嫦娥

到了北宋的時候,中秋節就已經成為了普遍的民俗節日了,並正式將每年陰曆八月十五定為中秋節,到了明清時期,中秋節已經成為了中國民間的主要節日之一,且各種關於中秋的風俗也逐漸成俗。

根據中國古代的歷法,農曆八月在秋季中間,是秋季的第二個月,因此被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中間,因此被稱為中秋,除此之外,中秋還有八月節、月節、團圓節等稱呼

嫦娥,中國古代神話中的人物,又名恆我、姮娥、常娥、素娥,羿之妻,因偷吃了不死藥而飛昇至月宮。嫦娥的故事最早出現在商朝卦書 《歸藏》。而嫦娥奔月的完整故事最早記載於西漢《淮南子·覽冥訓》。東漢時期,嫦娥與羿的夫妻關係確立,而嫦娥在進入月宮後變成了搗藥的蟾蜍。南北朝以後,嫦娥的形象迴歸為女兒身。

漢畫像中,嫦娥人頭蛇身,頭梳高髻,身着寬袖長襦,身後長尾上飾有倒鈎狀細短羽毛。南北朝以後,嫦娥的形象被描繪成絕世美女。南朝陳後主陳叔寶曾把寵妃張麗華比作嫦娥。唐朝詩人白居易曾用嫦娥誇讚鄰家少女不可多得的容貌。

中秋節是紀念誰的

商朝卦書 《歸藏》記錄了“嫦娥奔月”的最原始版本,然而《歸藏》失傳已久,僅存秦簡《歸藏·歸妹》兩支殘簡。上面記載:“昔者恆我竊毋死之(缺失)奔月,而攴佔(缺失)”。恆我即嫦娥原名。蕭統在《昭明文選》中兩度引用 《歸藏》為“嫦娥奔月”作注,分別是 《祭顏光祿文》中的“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奔為月精”(嫦娥服用西王母的長生不老神藥後,飛奔月宮,羽化月仙)及 《月賦》中的“昔嫦娥以不死藥奔月”(嫦娥服用長生不老神藥後飛奔月宮)。

先秦時期,《山海經·大荒西經》記載:“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二,此始浴之”(有個女子正在替月亮洗澡,她是帝俊的妻子常羲,生了十二個月亮,這才開始給月亮洗澡)。羲、儀、娥三字古音相同,畢沅註解《呂氏春秋》認定嫦娥的“前世”為常羲:“‘尚儀’即‘常儀’,古讀‘儀’為‘何’,後世遂有‘嫦娥’之鄙雲。”

西漢,《淮南子·覽冥訓》在奔月神話中加入羿的元素:“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悵然有喪,無以續之。何則?不知不死之藥所由生也。”(羿從西王母處得到長生不老藥,被姮娥偷走吞下奔月,羿悵然若失,因為他不知道長生不老藥的藥方和製作方法)

東漢,《靈憲》將姮娥寫成了蟾蜍:“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之以奔月。將往,枚佔於有黃,有黃佔之曰‘吉,翩翩歸妹,獨將西行,逢天晦芒,毋驚毋恐,後且大昌’,姮娥遂託身於月,是為蟾蜍。”(羿從西王母處得到長生不老藥,被姮娥偷走吞下奔月。奔月出發前,特意找一個叫有黃的大師算了一卦,問詢此行是兇是吉。有黃大師掐指一算,“吉”,並且告誡姮娥飛昇“逢天晦芒”遇到天象有變時,切莫驚慌恐懼,只要勇敢闖過這一關,定會逢凶化吉,遇難成祥。姮娥終於飛昇月宮,化身蟾蜍)在古人的文化觀念中,蟾蜍是神物,能夠避邪氣、助長生。古人遂視蟾蜍為月亮的象徵,姮娥既“託身於月”。

標籤: 中秋節 紀念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zh-mo/ls/82po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