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學前教育

> 猶抱琵琶半遮面下一句

猶抱琵琶半遮面下一句

猶抱琵琶半遮面下一句為:轉軸撥絃三兩聲,成曲調先有情。猶抱琵琶半遮面出自唐代詩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其主要描繪了詩中琵琶女的羞澀與窘迫。《琵琶行》是白居易貶為九江郡司馬後所作,此詩既是對琵琶女的彈奏技藝的誇讚,也是對其不幸經歷的同情。

猶抱琵琶半遮面下一句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生於河南新鄭。其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晚年的白居易大多在洛陽的履道里度過,與劉禹錫時常遊歷於龍門一帶,有作《池上篇》、《醉吟先生傳》等自傳。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其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猶抱琵琶半遮面”下一句是什麼?

下一句為: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猶抱琵琶半遮面”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上下文為“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意思是:千呼萬喚她才緩緩地走出來,懷裏還抱着琵琶半遮着臉面。轉緊琴軸撥動琴絃試彈了幾聲;尚未成曲調那形態就非常有情。

《琵琶行》是唐朝詩人白居易的長篇樂府詩之一。作於元和十一年(816年)。

此詩通過對琵琶女高超彈奏技藝和她不幸經歷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會官僚腐敗、民生凋敝、人才埋沒等不合理現象,表達了詩人對她的深切同情,也抒發了詩人對自己無辜被貶的憤懣之情。

猶抱琵琶半遮面下一句

猶抱琵琶半遮面的下一句是:轉軸撥絃三兩聲,這句詩的意思是:懷裏抱着的琵琶遮住了一半臉,撥動着琵琶上的琴絃,試着彈奏了兩三下。

猶抱琵琶半遮面出自唐代詩人白居易所創作的《琵琶行》,與之相關的幾句是: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

“猶抱琵琶半遮面”的下一句是什麼?

“猶抱琵琶半遮面”的上下句: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語出白居易長句《琵琶行》。

《琵琶行 / 琵琶引》唐代:白居易(節選)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絃。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

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

譯文:

秋夜我到潯陽江頭送一位歸客,冷風吹着楓葉和蘆花秋聲瑟瑟。

我和客人下馬在船上餞別設宴,舉起酒杯要飲卻無助興的音樂

酒喝得不痛快更傷心將要分別,臨別時夜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

忽聽得江面上傳來琵琶清脆聲;我忘卻了迴歸客人也不想動身。

尋着聲源探問彈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許久卻遲遲沒有動靜。

我們移船靠近邀請她出來相見;叫下人添酒回燈重新擺起酒宴。

千呼萬喚她才緩緩地走出來,懷裏還抱着琵琶半遮着臉面。

轉緊琴軸撥動琴絃試彈了幾聲;尚未成曲調那形態就非常有情。

弦弦悽楚悲切聲音隱含着沉思;似乎在訴説着她平生的不得志;

註解:長句:指七言古詩。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現實主義傑作,全文以人物為線索,既寫琵琶女的身世,又寫詩人的感受。歌女的悲慘遭遇寫得很具體,可算是明線;詩人的感情滲透在字裏行間,隨琵琶女彈的曲子和她身世的不斷變化而蕩起層層波浪,可算是暗線。這一明一暗,一實一虛,使情節波瀾起伏。它所敍述的故事曲折感人,抒發的情感能引起人的共鳴,語言美而不浮華,精而不晦澀,內容貼近生活而又有廣闊的社會性,雅俗共賞。

從“潯陽江頭夜送客”至“猶抱琵琶半遮面”,敍寫送別宴無音樂的遺憾,邀請商人婦彈奏琵琶的情形,細緻描繪琵琶的聲調,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首句“潯陽江頭夜送客”,只七個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點(潯陽江頭)、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時間(夜晚)一一作概括的介紹;再用“楓葉荻花秋瑟瑟”一句作環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蕭瑟落寞之感,已曲曲傳出。惟其蕭瑟落寞,因而反跌出“舉酒欲飲無管絃”。“無管絃”三字,既與後面的“終歲不聞絲竹聲”相呼應,又為琵琶女的出場和彈奏作鋪墊。因“無管絃”而“醉不成歡慘將別”,鋪墊已十分有力,再用“別時茫茫江浸月”作進一層的環境烘染,構成一種強烈的壓抑感,使得“忽聞水上琵琶聲”具有濃烈的空谷足音之感,為下文的突然出現轉機作了準備。從“夜送客”之時的“秋蕭瑟”“無管絃”“慘將別”一轉而為“忽聞”“尋聲”“暗問”“移船”,直到“邀相見”,這對於琵琶女的出場來説,已可以説是“千呼萬喚”了。但“邀相見”還不那麼容易,又要經歷一個“千呼萬喚”的過程,她才肯“出來”。這並不是她在意身份。正象“我”渴望聽仙樂一般的琵琶聲,是“直欲攄寫天涯淪落之恨”一樣,她“千呼萬喚始出來”,也是由於有一肚子“天涯淪落之恨”,不便明説,也不願見人。詩人正是抓住這一點,用“琵琶聲停欲語遲”“猶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寫來表現她的難言之痛的。這段琵琶女出場過程的描寫歷歷動人,她未見其人先聞其琵琶聲,未聞其語先已微露其內心之隱痛,為後面的故事發展造成許多懸念。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xq/x4rd2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