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學前教育

> 活着讀後感

活着讀後感

我在閲讀《活着》這本書時,我不斷的問自己,不斷地換位思考,如果我是福貴,我會怎樣選擇如何面對?《活着》寫了七個人的生與死。鳳霞難產而死;有慶在校長生孩子時,為她獻血而死;二喜在工地上被兩排水泥板夾死;家珍因自己的一雙兒女死了,傷心過度而死;苦根吃豆子撐死了,只有福貴還活着。

活着讀後感

讀完之後,我的腦海中有許多問題,許多思考,這就是一部偉大文學的魅力與意義。生活,應是一種從本體出發的意念。

故事結尾只剩下富貴和他的老牛,他們仍會繼續活下去。因為他經歷了這麼多事,對許多事情已經看淡了。文章給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春生開車撞死了富貴的兒子,家珍不願見他,後春生被組織調查,家珍知道春生過的也不好,在春生離開富貴家時,家珍對他説:“一定要活着,活着。”

人生固然會遇到一些困難,但是因為有了這些困難,我們活得才更加精彩。如果人生總是一帆風順,那這樣的人生必然是無味的,人也會因此而懈怠。只有在困難中,才會使人不斷磨礪,不斷進步。

每一個人生活的方式和姿態各不相同,但每個人活着的目的不同,但實際上本質是相同的。生活只要有了意念,就可以單純的活着。福貴受了太多的苦,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更是被歪曲,可光是這樣一個被毀三觀的人,卻幸運地被扭曲到一種理想的生活狀態。

也許,他也曾經崩潰過,也曾經麻木過,但那種“活着”的意念,這種人的本性從根本上對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經歷過生命中難以承受的大悲哀後,眼中也只有幸福和快樂。




活着讀後感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活着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活着讀後感1

這是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閲讀體驗,相信所有讀完《活着》的讀者還都能記得這本書帶來的心理恐懼經歷。

餘華冷靜地敍述着生活的殘酷,他就像一個理智的外科醫生用手術刀慢條斯理地將生活的殘酷本質從温情脈脈的仁義假象中解構出來。每一次看到富貴可能會往美好方向發展的時候,作者緊接着都會無情地把這些幻想一一擊破,甚至可以説是用更加殘忍的方式將富貴推到了更加悲慘的境地。

閲讀的過程中我不斷地被強烈的情感衝擊着,迫不及待地將整本書讀完,闔上書本,胸口似乎被幾大團棉花堵着,悲慟到了極致,只能無言。很難想象在沒有經歷過那個年代那些事情的情況下,我這個八零後竟然會被感染到了如此境地。看完了這本書,難以名狀的複雜情緒揮之不去,是悲哀,是壓抑,是無奈,又或者是其他,無話可説,言語在此蒼白無力。

人是會思考的蘆葦,生命如此脆弱,可是又如此頑強,就像富貴在經歷了親人一個接一個的死亡後還能和老牛在陽光下回憶。或許這樣的苟延殘喘已經不是悲劇所能形容,可是痛苦到了極致就帶來了麻木,之後人反而得到超脱。

對於富貴而言,他不會考慮“人活着為了什麼,人為什麼活着”這樣追問生命終極意義的大問題,活着就是他與生俱來的本能,活着是不需要任何理由的。餘華似乎要告訴我們:本質上,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並無任何意義。那麼如果一定要賦予意義的話,那麼唯一可以算作意義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

活着讀後感2

我總是看見一個老人,牽着那頭老牛緩慢的走着。有時候,他們在耕地;有時候,老人坐在草地上,老牛在水裏安靜地洗澡;有時候,他們一前一後地走在回家的路上。他們沒有多餘的言語,他們只是相互依偎着走過餘下的時光。

我想,對於福貴來説,沒有什麼美麗人生,活着才是他全部的力量,也是他唯一的希望。堅忍地活着,頑強地活着,苟延殘喘地活着······我想,對於我來説,也沒有什麼美麗人生。我也默默地忍受過孤獨,我也一個人承受過失意,我也獨自地等在黑暗中,在傷心欲絕的時候,我也彷徨過,痛苦過,掙扎過,也感受過生活的無常。但是欲絕,卻從來沒有真正的絕。因為我知道,人生下來便帶有一種力量,不是與命運抗爭,而是與命運為友。人是世界上最脆弱又是最頑強的生物。如果我們不能將人生過得完美,我們可以將人生過得完整。

奧斯特洛夫斯基曾説過: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着島嶼與暗礁,難以激起美麗的浪花。失意與痛苦,從來就不是消沉的理由,它們只是人生路上一塊小小的石子,或許會硌腳,或許會絆倒,但是我們依然可以向前走去。它們或許不能讓人生變得更加美麗,但是這才是人生的意義。《活着》告訴我們,從來就沒有過不了的命運,只要能活着,我們就該好好的活着。人生的滄桑不過如青石板上的刻痕,歲月流轉,水珠滴過而又了無痕跡。曾經的掙扎不過是過眼雲煙,而事到如今,我們才明白,我們要的從來都不是美麗的人生,我們要的,是一步一步走過的故事。

活着讀後感3

《活着》寫了七個人的生與死。鳳霞難產而死;有慶在校長生孩子時,為她獻血而死;二喜在工地上被兩排水泥板夾死;家珍因自己的一雙兒女死了,傷心過度而死;苦根吃豆子撐死了。只有福貴還活着。

其中有慶的死最悲催。一個年幼的孩子,為了給校長獻血,在抽血時,臉色由梅紅變蒼白,由蒼白變青紫,直到死也不説一句話。就這樣,被活活地抽乾了血。

有慶難道連死都不知道嗎?還是他心中,校長的生比自己的死更重要?這個人讓我百死不得其解。現在有慶這樣的人物在我們身邊已經非常少了。但像他這樣能為別人着想的人還是挺多的。就説我們班的譚老師吧,她是我們的班主任兼數學老師,在我們眼中應該是很厲害的人,她就是“標準答案”。可有一次,譚老師在算3X+1=13時把X算成了5,我一看這道題,掐指一算結果X是4。我正要舉手的時時候,我們班同學都異口同聲地説:“x不是5而是4。”譚老師仔細算了一遍後,説:“哎呀,果然錯了。幸虧你們提出來,以後有錯都要及時提出來!”我們聽了,不但沒有嘲笑譚老師,反而更加敬重她了!我們也變得更加自信更加勇敢。我們不但要像有慶一樣為別人而活,我們更要為自己活。

我明白了餘華想借有慶告訴我們,活着有多難,死卻如此簡單,唯有為自己活,才能活出風采!

活着讀後感4

有些人覺得自己的命不好,自己改變不了自己的命運,對自己前途不懷有任何希望,於是他們也選擇了在這個世界上消失。

亦有些人,在碰到丁點兒大的困難時,選擇了後退,後來他們覺得退縮也不是解決方法時,於是他們也與世界説了聲再見,然後揮手而去了。

小時候,我曾想過自殺。自殺,現在一想,咳!一個驚心動魄的詞語!

那是國小時,我的數學糟透了,每天都要被數學老師罰留堂。我寫的作文在語文老師的眼裏永遠都是次等貨。那段日子真令我活得心驚膽戰的,每天都期待着可愛的老師們不要當着全班五十多位同學的面對我一個人實行鞭策,但老師們還是這樣做了。我沒了面子,沒了自信心,沒了立足之地,沒了表現自己的機會,沒了一切。世界沒有了任何色彩。但我還有一條生命,活生生的。我想結束她,結束了她我就可以逃開一切。但當我站在家裏陽台向下望時,當我一步一步爬上長城時,我突然發覺,我並不想死。若我想死,我早就可以跨出陽台上的欄杆一躍而下,在長城上可以將扶緊欄杆的兩手鬆開,往後一躺……那是多麼觸目驚心哪!我不想死了。

後來我找回了自信心,找回了面子,有了立足之地,大家對我有了幾分羨慕,自然有了表現自我的機會。我的心情如同擁有了一切一樣興奮。慶幸當初我沒有做愚蠢事兒啊!

是啊,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人只要活着就是一種勝利。沒有比活着更好的事,也沒有比活着更難的事!生不可選,死不該選,惟有硬着頭皮活着!

活着讀後感5

活着,不必驚歎他人現世的驚豔,不必抱怨不幸,不必冀求恩典,不必賣弄哀愁。活着,也許就是簡簡單單的學會去珍惜,學會淡定的看待生命中的一切。

一個老人失去了他生命中所有的親人。女兒,女婿,妻子販範莢諼淳≡ち系暮嶧鮒欣腖??ァ4右豢?嫉逆??擁艿街?蟮拇蟪勾笪潁?衷俚階詈蟮逆萑灰簧恚?先寺淠?囊簧?馱諍徒鍪5囊煌匪?5南喟櫓兄戰崍恕?/P>

讀罷《活着》,心裏有絲酸酸的苦楚。我不敢想象老人之後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也許是上蒼的不公平,老人並不奢求什麼,他只是墨守着“雞養大了變成鵝,鵝養大了變成牛”的“古訓”。可是怎想上蒼還是和老人開了一次又一次的玩笑。

我不能完全透徹的明白活着的意義。但是某種程度上説,我感謝生命給予了我活着的機會。哪怕活着僅僅是與現實的精彩與平庸作伴。我已深深的因生命存在過而心存感激。曾經為紅樓女子多夭折而涕淚連連,薄命如斯,我懊悔,我扼腕,我歎息。可是,生命是一場難以預料的禮花,在最美的一刻綻放過後終究會消逝。所以,可以平凡的活着,卻需要懂得去珍惜。

老人的故事觸動了我。是一份難以言喻的激勵。

在起起落落的生命長河上,總會有坎坷荊棘,總會有狂風暴雨。但是既然活着,那麼就應該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面對生活中的一切苦難與挫折。

活着讀後感6

我看這本書的時候是九年級那年,它給我帶來很大的感觸,這本書講述的是主人公富貴的一生。故事開始富貴是一個不務正業,成謎賭博的地主家的少爺,他有一個賢惠的妻子和一雙可愛的兒女,可謂是人生贏家,到最後他把一手好牌打成爛牌,過上窮苦日子。

他的一生跌宕起伏,一路都在成長,因為富貴成謎賭博,敗光了家裏的財產,父親承受不住打擊而病死,從此他帶上年邁的母親,妻子孩子搬去了一個貧窮的地方,從此過上窮苦的日子,最後母親也病死。母親死的時候富貴被抓去當兵沒有送母親最後一程,是妻子處理了母親的後事。多年以後富貴終於從部隊逃了出來,他回家時妻子還在帶着一對兒女等他,這應該是他這輩子最幸運的事情了吧!有妻如此夫復何求。

他們一家人過上了勉強能解決温飽的生活,但是好景不長,到最後他的妻子,兒女全部相繼離世,剩下他一個人孤苦無依,孤獨終老,他的兒子是被餓死的,那時候吃不飽穿不暖,親人都被餓死,但是主人公富貴堅持活到了最後,不管人生有多難,日子有多苦,他但是積極向上,樂觀對待,活到了最後,活着對於那個年代是多麼了不起,人來這世界一趟就不能辜負自己,好好活着才是最了不起的。

看完這本書我壓抑了兩個多月,為什麼那時候那麼難,我們能活在這個年代是多麼的幸運,我心疼主人公更心疼他的家人被餓死,我感慨,我們是多麼的幸運啊。所以我要做一個積極向上的人,不抱怨世界的不公平待遇,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要好好活着。

活着讀後感7

《活着》這本書,餘華寫得平靜,沒有刻意渲染,我看得也平靜,應對書中老人的一生經歷,心裏並沒有波濤翻滾,這是那個中再平常可是的生命。

老人叫福貴,從富家少爺到下層百姓,如同一個,將這個把靈魂都置於嫖賭中的少爺劈醒,才開始珍惜身邊的親人,打算重新開始。

命運似乎因為福貴犯的錯而要刻意懲罰他,破產後接連着喪父,為母抓藥是被抓去當壯丁,九死一生回了家,母親早已亡故,女兒鳳霞也因一次生病成為聾啞人。之後成立了,家裏所有的東西都歸了。妻子在這期間得了軟骨病,並且日漸嚴重。福貴一家禍不單行,兒子有慶死於採血事故,為救縣長夫人被一個無情的醫生奪去生命。女兒鳳霞死於生產,只留下了兒子苦根,四年後,女婿二喜死於工地事故,就剩富貴和外孫相依為命了。死神連這僅有的幸福都不肯給福貴,又奪去了苦根的生命。

福貴的一生就像一葉小船,遊蕩在這個海洋裏,小船的力量又如何海洋呢?福貴僅有受着命運的,唯一能做的就是死死地抓住一切”稻草“不放手,者,活着,就像小船僅有隨着波濤時起時伏,唯一能做的是不讓陷下去一樣。

福貴的一生是平常的,卻有一種力量讓人在合後為他感歎。是他強着親人的,灰暗的的力量,一種的力量;是他無論多苦多難,仍然磕磕碰碰地往前走,跌跌撞撞地活着的力量,一種生命的力量。

活着讀後感8

這本書看完了,這確實是一本不需要書籤的書,對於想養成讀書習慣的人來説,十分推薦這本書,讀起來很流暢。

一本書一共有五篇自序,這還是第一次見。在日本自序中,餘華談到了時間創造了一切,創造了生離死別,創造了酸甜苦辣,並引用了賀知章的一首詩: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對於某些事情的認識,確實只有親身經歷過才懂。就像對於讀完上面這首詩的感受,國中和現在相差深遠。而現在當我讀完《活着》的這本書時,感觸並不是很深,並沒有覺得這本書寫的有多麼好,這可能就是我們這一代人對於上一兩代人所遭受的苦難沒有切身體會的原因吧。

讀完之後大概有以下幾點感觸:富貴最大的幸運就是取了家珍這麼好的妻子,這一點甚至改變了自己之前的擇偶觀鳳霞因為生病變成啞巴真的是太可惜了,但是她第一次就相親成功我感覺還是比較意外的有慶一定是一個超級可愛的孩子,如果當時能給他一隻狗狗陪他玩,簡直就是天堂般的生活了,畢竟綿羊和人類的互動還是很少的,感觸最深的就是富貴誇他跑步得第一名的時候,僅有的一次表揚,內心真得比有慶本人還要激動,這可能和自己的生活經歷有關係吧鳳霞因為難產而去世,二喜因為工地事故而去世,苦根因為吃豆子而去世,這樣類似的事情回老家時也聽長輩提起過,那個年代這樣的事情確實。

只有回老家時,才能聽到長輩講述他們年輕時的苦難,表情狀態大都相似,臉上的皺紋快樂的遊動着,和富貴一樣,精彩的講述着自己。

活着讀後感9

一個小村,一座小城。還有主人公福貴。

這部小説的確讓我感到沉重,我覺得《活着》是一部超越個體情感而站在人類關懷的高度進行的創作。人的一生都不會風平浪靜,會經歷無數坎坷風雨,但人就是要默默得為了活着而忍受。這個看似荒唐的理由卻充滿了對生命價值的肯定和人文價值的關懷,任何理由都不是人放棄生命的理由和藉口,這個簡單卻又充滿思辯色彩的道理被餘華用小説的形式進行了活生生地詮釋。

“老人和牛漸漸遠去,我聽到老人粗啞的令人感動的嗓音在遠處傳來,他的歌聲在空曠的傍晚像風一樣飄揚,老人唱道:少年去遊蕩,中年去掘藏,老年做和尚。”書的最終似乎沒有忘記又留下講述者自我在慢慢降臨下來的夜幕中説的一句令人回味的話,“我明白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着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着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着黑夜來臨。”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個被播種的苦難都會成長為一個期望。他們就是我們自我的馭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麼不管脖子上套着什麼,不管肩上負載着什麼。

在艱難中活着,在活着中享受艱難!

活着,就要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千萬別為自我找什麼藉口,因為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活着讀後感10

合上書籍,心情久久不能平復。如果從旁觀者的角度福貴的一生除了苦難還是苦難。其他什麼都沒有。可是當福貴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來講述自己的一生時。他苦難的經歷裏立刻充滿的幸福和快樂,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上最好的妻子,他相信他的子女是世上最好的子女,還有他的女婿,他的外孫,還有那頭叫福貴的老黃牛,還有曾經一起生活過的朋友們,還有生活的點點滴滴…

福貴的一生經歷的苦難,是那個時代的不幸。人們生活唯一的.目標就是活着。也許現在的人,永遠無法理解!書中人物貌似離我們很遠,但一個個人物又是那麼的真實。因為現實遠比小説殘酷!那段殘酷的歲月,大家只為了活着。

福貴是地主家少爺,曾是個不學無術紈絝子弟。輸光了家產,他爹也被他氣死了。又被徵兵,親眼所見上千人一夜凍死。士兵臨死前的哀鳴猶如螞蟻不斷的啃食着福貴的心。他命大,活了下來。輾轉返家,發現大女兒得了急病成了聾啞人。生活是殘酷的,貧窮的生活更是煉獄。接二連三,福貴的兒子為了獻血救縣長的夫人。醫生把他的血給抽光了,女兒生孩子時也死了,女婿施工時被砸成的麪糊,外孫吃豆子撐死了。福貴後來想,也行吧!大家都走了,我最後一個走就不用再擔心你們了···

讀這本《活着》猶如經歷了一遍那個年代,走了一遍福貴的人生。與我而言是震撼的!福貴一生苦難無數,卻從未放棄生之希望。美好生活之希望!我們是幸運的,生存在這個和平年代。但更不應虛度光陰!

活着,就要有意義。好好活!

活着讀後感11

我總認為人世間最悲痛的事莫過於親人對你的不理解,當看完《活着》你會明白,人世間最痛苦的事是看着身邊一個個親人慢慢的死去,直到只留下你孤單的一個人。當身邊的人一個一個都離你而去的時候你才明白什麼叫痛苦。

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換着是我,我會不會繼續生存下去,可是他卻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這種對苦難的承受本事和對世界的樂觀態度,我想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剛開始我罵過福貴,因為他實在是太敗家啦,可是看到後面我又開始敬佩他,他是那麼堅強

當生活在80年代的我們還在為物質上的需求挑三撿四時,我們從來不明白上一代人為了生存而掙扎的情形當我們還在抱怨命運的不公時,是不是也應當想想這世上更苦難的人,與他們相比,我們是不是更應當感到幸運呢!

人,活着到底是為了什麼

當這個貫穿全文的引子讓我捫心自問時,我卻無從答起。在我腦子裏,我仍然清晰的記得前幾天報道的那位為錢財而貪污受賄的官員,在法庭宣判前的那一番話:受賄鉅款,只是為了下一代過得更好,再説,我所貢獻的遠比我所得到的多得多。這就是他活着理由嗎

當一次次邪惡的觀念充斥着我們的大腦時,我們是不是應當冷靜的思考一下人生的意義呢!

活着,就要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第一件事,千萬別為自我找什麼藉口,因為“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活着讀後感12

活着的意義,我覺得不僅僅是敬畏生命,這只是單純從情感上説。我覺得活着就是活着,不需要太多的理由,不需要太多的感悟,不需要太多的這樣那樣的解釋。當然不是冷血不是草木,不是這樣或那樣的詮釋。

單從生命的過程來看,每個在現階段世界存在或逝去的具體都是相似或相同的,但是對於情感和認知,心念和感知,卻千姿百態各有己見。如果説活着就是為體驗生命的存在感,那麼靈魂的重量和精神的力量體現出的行為舉止,那就是區分平凡和偉大的重要區別。

所以活着才是美好的,才是崇高的,才是真實存在的。活着還能做自己喜歡的做的事情,還能隨心所欲的支配自己的時間,那就是更美好的一件事了。但往往都事與願違,相差甚遠,誰不是嚐盡了人世間的苦辣辛酸,誰不是聽慣了冷言冷語,誰不是看夠了別人的臉色行事,誰不是説着言不由衷,誰不是做着事與願違,誰不是有苦難言,誰不是……

可是,我們還活着,不管怎樣,無論怎樣我們還活着。雖然不易,但是活着,説是苟且偷生,説是苟延殘喘,説是行將就木,説是……。可是還活着,活着就要生如夏花之絢爛,活着就要志存高遠,活着就要有骨氣,有血性,有擔當,有作為。就要嚐遍人間的苦辣酸甜,就要走遍人間的大道陽關,就要春有百花秋有月,就要夏有涼風冬有雪。活着畢竟是生命最高的榮譽,既然有幸獲此殊榮,緣何不直掛雲帆,緣何不鴻鵠之志,緣何不豪情萬丈。

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正如書中餘華所説説:“最初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是因為不得不來;最終我們離開這個世界,是因為不得不走。”其實,來與走都是一首無題的詩,每個人各有自己書寫的形式。而能在不容易的歲月裏,深情的活着,便是生命享有的最高榮譽!

活着讀後感13

它叫活着,可每一頁都是逝去。

《活着》講述了福貴的一生,富家少爺福貴嗜賭成性,最後賭光了家產。貧困之中,因為母親生病,在福貴為母親求醫的路上,又被國**抓去當壯丁,後來被解放軍俘虜,放他回了家。結果回到家中,母親已因病逝,妻子家珍獨自將一雙兒女拉扯大,女兒在一次意外中變成了啞巴,兒子尚且活潑機靈。本以為這次大難不死是必有後福,但是悲慘的人生卻才剛開始上演。極端的情節略有一味荒誕,但小説本身就不是為了描述現實,而是在現實與想象中找到交集,從而來反映生活。有人説,福貴對於苦難的承受能力反應了一種當時大環境下大多數人的麻木,他只是為了活着而活着,他靠時間去稀釋那些痛苦的記憶;還有人説,福貴飽受命運打擊還活着,那是因為他的家、他的親人,他們需要他,當親人都離他而去之後,他也要為懷念他坎坷的一生而活着。福貴在一次次離別中承受,沒有太多的憤怒,表達出的是對命運的接納,感受它、體味它、消化它嗎,這就是生活。許多讀者將自己生活中的困境映襯在福貴的經歷前時,會多些許釋然,正如他們終於會明白,無論現在經歷的是措手不及的幸福喜悦,抑或是無可告人的艱辛苦難,只要繼續活着,它們中的大多數細節和感受都將被時間遺忘,作為正在經歷的人需要做的,就是給時間一個機會。

説到《活着》,就聯想到了電影《一九四二》,雖然故事背景不同,創作初衷不同,但兩部作品的情懷有相似之處,兩部作品中人物對“活着”的渴望不單單是求生的本能,而是在絕境中懂得放大原本微弱的希望。老東家悶死了自己家的根兒,福貴的孫子因為吃豆子而撐死,以為這些會成為壓倒他們的最後的稻草,但他們找到了新的寄託,給了命運新的機會。

活着讀後感14

週日晚上,我花了3個多小時,一口氣讀了一本爸爸的小説——《活着》。

合上書以後,我有一種很難受的感覺,想哭卻哭不出,説他們可憐但好像又不可憐。

餘華是在一位名叫福貴的老人身上,用第一人稱敍述其看似悲慘的一生。地主家兒子福貴好嫖、賭,花光了家裏所有的錢,在還債路上又被抓去當兵,誤當成了國民黨。幾年戰爭後,死裏逃生,逃出來回到家,發現父親已經死了。接下來女兒因發燒耽誤醫治也變成啞巴了,原本好好的一個家變得支離破碎。隨着時間的推移,女兒風霞、老婆家珍、女婿二喜、還有外孫苦根也相繼遭遇不幸,這一大家子最後就剩福貴一個人了,最終跟老牛相依偎。

以多數人的想法看來,他最後的命運一定不是瘋就是自殺。可福貴依然樂觀地活着,因為他想明白了一個道理,這也是全書的亮點所在——活着就有希望。

這本書的作者是餘華,本應是餘華在講述福貴的故事,應該使用第三人稱,可作者採用第一人稱,讓人覺得更加真切,更加理解書中的我,在歷經世間滄桑和磨難之後的坦然。

家人一個接一個相繼去世,富貴被一次次的打擊,這裏面,不僅有活着的真正道理,還有對世界的樂觀態度。

他沒有抱怨、仇恨,而是認認真真地過好每一天。抱着樂觀的態度活着,這才是“活着”的真理。

活着本身就很艱難,延讀生命就得艱難地活着,正因為異常艱難,活着才具有深刻的含義。沒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了,也沒有比活着更艱難的事了。

活着,就夠了。

活着讀後感15

活着,到底是為了什麼?福貴的人生告訴我們:活着,不僅僅為了自己,那些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同樣值得你為他麼而活。現實也許殘酷,但不總是殘酷;往事不堪回首,就不要去回首。生活再糟糕也沒到絕望的地步,想想福貴。你或許會得到些安慰。

總是風吹過,淚花零落,仕望東去,流淌着美麗的傳説,按捺不住的心境只為讀懂餘華筆下血肉豐盈的富貴,車輪碾過小巷的石子路,噠噠的馬蹄聲踏破了黎明的沉寂!

富貴,這個以往風光一時的少爺,因為年輕無所顧忌的胡鬧和為所欲為埋葬了自我和家人餘生的幸福,他最終在潦倒中覺悟,也許並不算遲,可哪知厄運的腳步從未走開,富貴眼睜睜地看着身邊的一個個親人慢慢死去。他卻只能默默地活着,在死亡的陪伴下活着,單純地為了活着而活着。

一曲長歌,道出了多少哀怨一陣燕鳴,啼盡了幾許呢喃一生活着,看透了些許桑田

平靜而近乎冷酷的筆尖,勾勒出命運的俘虜;艱難而近乎殘忍的人生,釘上青春的枷鎖。讓倦怠了世俗的眼睛在字裏行間靜靜地休憩。

夕陽下的兩個“富貴”漫步在自我的土地上,死亡的震撼與活着的瑣碎,可怕的是在活着湮滅。富貴學會了忍受,去忍受出於對生命存在而產生的敬畏,去忍受生命賦予的職責,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

活着,一種心態,一種姿勢,抑或一份職責,滌盡多少悲苦。不要驚歎時間都去哪兒了更不必説時間不經意在指間溜走,應當是你把時間活生生地丟棄!

飽滿的麥穗低着謙遜的頭顱,不時地在風中搖擺: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活着》讀後感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我整理的《活着》讀後感範文(通用8篇),歡迎大家分享。

《活着》讀後感1

無意間看到了這本獨特的書,在書中,作家餘華用他那淡淡的文字,平靜地向我們講述了一個悲慘的故事。看完後,我沒有像平常那樣因為人物悲慘的身世而流淚,更沒有因書中的情節而大發感慨。這次,我陷入了沉思……

《活着》主要講述了中國舊社會一個地主少爺富貴悲慘的人生遭遇。富貴嗜賭如命,終於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他的父親被他活活氣死,母親則在窮困中患了重病,富貴前去求藥,卻在途中被國民黨抓去當壯丁。經過幾番波折回到家了,卻發現母親早已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的養大兩個兒女,此後更加悲慘的命運一次又一次降臨到富貴身上,他的妻子、兒女和孫子相繼死去,最後只剩富貴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孤獨的活在這個世界上。

小説以旁觀者的視角講述了主人公福貴一生的經歷。他的人生是平凡的,甚至可以説是悽慘的:不僅沒有他名字中的“福”、“貴”,還親眼看着自己的一個個親人、愛人從身邊離去,這是多麼令人絕望的境地,但福貴卻依然平靜的生活着,沒有陷入預想中絕望的泥潭。或許正是因為這一次次離別使福貴,更使我們看清了活着的意義。

作者在書的後記中寫下這樣一段話“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我想,其實活着本身就是美好的,因為活着我們就擁有着世間最珍貴的東西——生命。還記得和孩子們學習完《生命 生命》後組織的一次主題班會,核心話題是我們為什麼要活着,又為什麼而活着孩子們踴躍發言,有的説為理想而活着,有的説為知識而活着,還有的説為國家的美好未來而活着,真的是這樣嗎?我讀完這本書後,漸漸認識到,其實活着本身的美好就足以讓我們迷戀,足以讓我們為其而活着。當然,夢想、抱負、知識、財富等也都是美好的,但是這一切的一切,不都是建立在活着的基礎上嗎?

主人公的生命如此悲慘,但他從未放棄,一直堅持活下去,無論或者是多麼辛苦。因此我認為作者想要告訴我們的,是這樣一個道理:活着雖然充滿了苦難,但路還得走下去。餘華在書中寫道:“活着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失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人們的責任。”責任,是活着的意義,也許生命有些事你無法預料,無法改變,但是更多的是需要你去負責,去擔當。因此不論活着多麼痛苦,你都要活下去,為了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活着這件事本身也是你的責任。

當夜深人靜的時候,我靜靜的看這本書,感悟作者的思想,那種感覺像是在與一位智者交談;我喜歡細細的品味書中的語言,似乎每一處都暗藏玄機,似乎在玩一場智力遊戲。《活着》無疑是一部經典,美國短篇小説家艾米麗·卡特稱之為一部“永恆作品”,並不是謬讚。我認為每個人也都該去認真讀一讀這部作品,特別是那些年輕人,讓它來教會這些“少年不識愁滋味”的年輕人生命的厚重與沉痛,讓它來給我們深刻的反思,去思索活着的價值,去擔當生命的責任。

一座小城,一段人生,一個過程。為了活着,我們都努力活着!

《活着》讀後感2

這部作品的題目叫《活着》。“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作為一部經典之作,《活着》講述了一名叫富貴和他周圍人的親情,友情,愛情的故事。富貴年輕時因為賭博從富家的紈絝子弟淪為身無分文的農民,然後在抗戰時期被抓去抗戰,經歷了非人的折磨,意識到生活的殘酷。幸運的是,迎來了紅軍,迎來了勝利的曙光。但是在富貴晚年的生活中,他以及他的下一代遭遇了一系列的突發意外,使他明白了生活的艱難與不易。

富貴的一生正是當時那個年代所有社會底層人民所經歷過的一生,娶妻生子,辛苦持家,然後生老病死。然而生活並不會讓你如此平庸度過,總會給予你意料之外的東西,戰爭,階級鬥爭,突發意外等,總會在生活的某一個時間來臨讓你措手不及。讀後感·在那個年代,人們飽受飢餓,戰亂,矛盾,爭奪,尊嚴之間的選擇與抉擇,最終只是為了“活着”!

無論人們身處在哪個年代,終歸逃不了生活的洗禮。過去,人們為了填飽肚子到處奔波;現在,人們為了精神愉悦日常消遣。終歸是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我們究竟有沒有想過人到底從何而來,又要到哪裏去,人活着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富貴坎坷的一生告訴我們很多人生道理,生命中充滿了無數的坎坷和挫折,但這些都不能成為阻礙我們前進的道路,我們可以被打壓,但是不能被打敗,要努力,勇敢的活着。或許,人們活着就是為了自身而活,而不是為了人以外的.任何東西而活。如果要説活着的意義,那就是為自己而活,並且活的精彩,因為時間會證明一切!

《活着》讀後感3

“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讀這句話,似懂非懂。

這本書很好看,使我花了一晚上兩個多小時的時間就讀完了,讀的時候,並未打算一個晚上就讀完,讀完後就讓我聯想到史鐵生在《病隙碎筆》中所講的苦難。

男主人公福貴似乎一生都活在苦難中,只有在一開始享受了幾天富貴日子。從敗光家產,到氣死父親,妻兒被接走,明明是準備去城裏請大夫為母親看病,卻被人捉去拉大炮,好不容易逃回來,發現母親死了,女兒聾了啞了,好不容易將女兒拉扯大了,兒子卻被抽血抽過多而死,難得為女兒找了個好婆家,不久卻難產而死,妻子不久也死了,女婿被水泥板壓死,小孫子被豆子撐死。最終和一頭老牛相守相依至今。

即使這樣,但他們沒有放棄,沒有放棄活下去,是他面對苦難的承受能力深深打動了我,是他對世界的樂觀態度深深震憾了我。福貴是不幸的,但他並未用死亡結束他的不幸,而是以樂觀的態度面對不幸,換來了晚年的安穩與從容。

我相信,即使現在再苦再累,只要堅持下去,終有一天,世界會給你回報的,就如史鐵生,在20歲雙腿癱瘓時,如果他選擇放棄生命,也許就沒有我現在所認識的史鐵生。

一切已然,必屬本然,必然與當然。

《活着》讀後感4

《活着》講述了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活着》講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就像千鈞一髮,讓一根頭髮去承受三萬斤的重量,它沒有斷,《活着》講述了眼淚的豐富和寬廣,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主人公曾經嫖賭輸光了家產,但是親人並沒有拋棄他,這令他悔悟。這時候他明白只要活着貧窮未必不好,只要有愛,有關懷。然而妻子得病,兒子被害,女兒難產致死,女婿事故死亡,孫子被自己的疏忽害死,一切一切的悲劇接連發生,最後只留下自己活着,然而經歷了種種的他卻有了超然的心境,面對自己的過去可以冷靜地回憶與論述。

他在剩下的日子裏與老牛為伴,寄託着自己對親人的懷念,與對生活的感激,儘管不幸發生在自己身上,但卻慶幸自己曾經有那麼好的妻子,懂事的孩子。他的人生了無遺憾!

作者沒有發泄,沒有控訴或者揭露,而是向人們展示高尚。這裏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和惡的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主人公福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先後離他而去,一次次在絕望的邊緣徘徊,但是他卻有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的樂觀態度。當他發現間接害死自己兒子的是自己昔日患難與共的春生是他選擇了埋葬仇恨,他們之間互相感激,互相仇恨,但是誰也無法拋棄地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即使是在絕境面前他依舊勸解朋友要堅強地活着,只要活着,只為能夠活着。

作者沒有發泄,沒有控訴或者揭露,而是向人們展示高尚。這裏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和惡的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我們現在的生活中無疑也會有許許多多的困難也挫折,有的時候我們確實很難以承受,然而每當我想當福貴他依舊感恩生活的時候我就會_,覺得自己與福貴的差距,或許我無法在經歷這些苦難之後得到內心的昇華,然而我卻可以通過對福貴經歷的觀察感同身受,活的同樣的感慨!

無論怎樣,生活總要繼續。只要活着就好,只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或者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讀後感5

第一次讀完《活着》這本書,我只覺得壓抑充斥了自己的整個心靈。同時也覺得餘華太過殘忍,讓故事中的人物一個又一個的死去,卻惟獨剩下主人公孤獨地活在這個世界上在我生病的那段日子。於是那本《活着》被我一氣之下壓在了書堆底下,因為我討厭於華,討厭他的殘酷。

第二次看《活着》,是在今年的四月。那是個黑色的四月,在我滿懷憧憬着自己的幸福未來時,一場突如其來的噩夢徹底打碎了我所有的夢。我沒有辦法接受那樣殘酷的一個事實。我覺得整個世界都崩潰了。不清楚,自己流掉了多少淚。我開始自暴自棄,甚至有了萬念懼灰的地步,我深深感受到了活着的艱辛,活着的痛苦。"我該為誰而活,我為什麼要活着。"那幾天我想的只有這樣的一個問題。於是我開始發泄,開始焚燒我所有曾經喜歡的東西。因為我想燒掉過去,燒掉病痛。

我又看到了那本《活着》,鮮紅的封面深深地刺激着我。我留下了這的一本,開始重新去體味活着的含義。我總認為人生的悲哀的莫過於地靜靜地等待着死亡的那一刻,可當我再讀《活着》,我才明白人世間最痛苦的事是你眼睜睜看着身邊的一個個親人慢慢死去,你卻毫無辦法,直到只留下你孤單的一個人!這才是人生的悲哀。

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換成是我,我會不會繼續生存下去,但是他卻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這種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和對世界的樂觀態度,我想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也更是我所需要的。我的心靈受到了深深的震撼,活着到底是為了什麼?當這個貫穿全文的引子讓我捫心自問時,我卻無從答起。當我生病的那一刻起,我變得開始暴躁不安,怨天尤人。我開始挑剔身邊的人,無理取鬧,而身邊的人一次次的包容我,無怨無悔。在傷害深深愛我的人同時,我也深深地傷害了自己。其實我比餘華更殘忍,我親手在傷害身邊一個個愛我的人。我的病不是他們造成的,但是我卻讓他們左右為難。為什麼我要把自己的痛苦強加在愛我的人身上呢?

活着,就要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千萬別為自己找什麼藉口,因為"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在艱難中活着,在活着中享受艱難!

《活着》讀後感6

在讀《活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一度覺得主人公實在是太悲慘了,這樣活着又有什麼意義呢?但讀完後,我才明白,活着,可能僅僅就是為了活着,是一種生存的本能,是對生命的尊重,當你失去了一切,你會發現,你還有你的生命,你的生活還在繼續,你的生命是別人無法奪走的。

一邊閲讀,一邊為福貴的悲慘身世流淚。同時我也思考,對於我們來説,活着比福貴要簡單得多,福貴的痛我們無法切身體會,活着很簡單,如果你要追求“怎麼活”,那麼活着也許也會變得奢侈。

“生命是有尊嚴的,我們應當尊重生命,即使面對再多的苦難,也應該努力地繼續活着。”這才是《活着》讓我真正感動之處。

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就如餘華所説:“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因此,忍受苦難造就了活着。”

《活着》寫出了人們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寫出了苦難對世界災禍樂觀的態度。他讓我真正知道——活着本身就是艱難,而延續生命則是更深的艱難。

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不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

《活着》讀後感7

每個人都有一個多彩的人生,這個“多彩”或許是坎坷的,幸福的,痛苦的也有一些人過着與世無爭,平凡而辛勤的一生。

這次,我要與大家談的就是一個人的一生。人的一生有着許許多多不一樣的活法,有快樂地去活,堅強地去活,奮鬥地去活等等,你有沒有想過你就應需要活出一個怎樣的人生呢?這問題是我提出的,但暫時連我自個兒都拿不定一個想法,也許這實在很難説,有人會問:“這可不是自己來決定的。”但是,我要説,這掌控權還是在你自己的手裏,你的各種因素都會改變它的道路和方向的。

雖然這次我的主題不合“科學”。但,推薦的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活着》。

這是一部小説,簡樸的語言塑寫了劃時代的家庭杯具。美國的《明星論壇報》評價説:“你只要讀到一半,就已經確信它是不朽之作了。”真的,我一拿起書就越發越想往下看。

作者是當代作家餘華,_年出生於浙江杭州,曾從事過牙醫工作,曾獲意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

主人公福貴起初是風光的少爺,可正因無顧忌,在外面吃喝嫖賭,把他父親的2多畝地全抵債給了別人,毀了家人幸福的生活。貧困中,他最後醒悟,可已經遲了,父親被他給氣死了,之後母親相繼死去,温柔可憐的妻子家珍,過度勞累,骨瘦如柴,最後死去。這也許就是上帝對他的懲罰,到最後,福貴7個至親全被他親手埋藏起來。只剩他孤零零的一個人和一頭老黃牛。

福貴歷經令人難以想象的苦難之後,他學會了忍受,只是十分單純地為活着而就活着。

餘華告訴我們:學會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職責,承受展此刻面前的無聊,平庸和困難。

我想:是啊,平淡理解,樂觀忍受,順其自然吧!

《活着》讀後感8

一年前看過《福貴》這部片子,主人公福貴的事蹟深深地觸動了我。觀看完這部片子時,覺得福貴的一生就像上演了一部悲劇,他已經夠悲慘。誰知,當讀完餘華的《活着》這本書時,更是不一樣的感受,餘華用筆墨刻畫出的福貴的一生更是悲慘。當讀完這本書時,發現已經流下了淚。

通過《活着》親眼目睹了富貴一生坎坷的路程:地主少爺福貴天天喝的爛醉如泥,在城裏吃喝嫖賭,最終輸光了家裏的的全部,福貴因為母親生病前去求醫,在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抓了壯丁,過了一段時間被解放軍所俘虜,回到了家鄉,知道母親已經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地帶大了鳳霞和有慶,但鳳霞因發燒不幸變成了聾啞人……

餘華譜寫的悲劇不僅是這些,中間的情節比這還要悲慘。有慶因為獻血過多,死了。福貴的老婆家珍因得了重病死了。鳳霞長大了嫁了人有了孩子苦根,她卻因難產死了,苦根的爹因一次意外也死了。原本就可以這樣結束,福貴可以和孫子度過下半生,誰知,因為家裏窮,沒錢買飯,福貴只好給孫子吃豆子,悲慘的是,苦根因為吃豆子而噎死了。本來的一大家子最後竟是這樣的下場,只剩下老福貴和一頭老牛在夕陽下回想年輕時犯下的錯誤和擁有過的幸福。

相信每個讀完《活着》的讀者,已經是淚流滿面了吧,被這場悲劇感動了。書中的"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説得就是時間帶來的喜悦和辛酸。

我看到了福貴悽慘的經歷,同時也看到富貴內心真誠的悔過。我們不需要擁有富貴的生活,不需要擁有奢侈生活,或者只是需要一個擁有家人,擁有家人的愛的人生。哪怕是福貴那樣,年邁了只是和一頭老黃牛生活,度過剩下的時光,這也是活着。

活着的讀後感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我整理的活着的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活着的讀後感 篇1

有這樣一位老人,他的一生相當坎坷,多種不幸都降臨到他的頭上。年輕時由於戰亂幾乎失去了所有的親人,一條腿還因此落下了殘疾;中年時,妻子也因病離開了他;不久,和他相依為命的兒子又喪生於車禍。但是老人一直矍鑠、爽朗而又隨和。別人感到疑惑:“您經受了那麼多苦難和不幸,可是為什麼看不出有傷痛的樣子?”老人將一片樹葉舉到詢問的人的眼前。“你瞧,它像什麼?”這個時候正是深秋,這片葉子已經枯了一半了,而另一半也開始慢慢發黃,甚至還有許多被蟲蛀的洞。“你能説它不像一顆心嗎?或者説就是一顆心?”老人自言自語。這是真的,是十分像心臟的形狀。“再看看它上面都有些什麼?”老人將樹葉更近地向他湊湊。那上面有許多大小不等的孔洞,就像天空裏的星月一樣。

老人收回樹葉,放到了掌中,用那厚重而舒緩的聲音説:“它在春風中綻出,陽光中長大。從冰雪消融到寒冷的秋末,它走過了自己的一生。這期間,它經受了蟲咬石擊,以致千瘡百孔,可是它並沒有凋零。它之所以享盡天年,完全是因為對陽光、泥土、雨露充滿了熱愛,對自己的生命充滿了熱愛,相比之下,那些打擊又算得了什麼呢?”

餘華在《活着》一書中提到“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為了除活着以外的一切事物而活着。”作為一部影響幾代人的文學作品,的確發人深省,耐人尋味。在新中國成立前後的特殊階段,時代特徵突出,時代氣息濃厚,活着是一分痛苦也是一分快樂。書中主人公福貴的人生便是整個社會的縮影,他的身上折射了整個底層民眾的興衰禍福。

人為何而活着?人是為了思考而活着?人因自愛而活着?人為承擔責任而活着?其實人就是為了活着而活着。生物源自於基因的需求就是生存,而萬物不可能永生,所以説基因為了自己的延續就必須繁衍。人最基礎的目的就是生存與繁衍,而生存又高於繁衍,所以説人活着就是為了活着。人的成長就是探索事物發展規律和對抗本能的過程,所以説捨生取義才會顯的如此高尚。但是如果有可行的選擇的話,基本上所有人都不會選擇捨生取義,當然也不排除一些基因突變的和用死亡來逃避現實情況存在。

回到這本書,一個普通人“福貴”的一生。早年玩物喪志,家道中落,妻子背離,父親慘死。年少的福貴因貪圖享樂而活着,一步一步走向生活的陷阱,不得自拔,最終落得苟活之地。而立時的福貴,家境清貧卻自得,生活艱苦而自樂,在一切漸入佳境之時,迫入壯丁,背井離鄉,烽火連月,苟且偷安。這時的福貴為了重回故鄉而活着,在拂塵間摸爬滾打,在硝煙裏破繭重生。中年時的福貴,白髮人送黑髮人,喪子的悲哀貫徹了整個家庭,這時的福貴必須為了支撐家庭而活着,作為唯一的男人,是家的希望。老年的福貴,終於有一點安穩的幸福,卻造化弄人,喪女,喪婿,喪妻,再喪孫,活着便是與一頭黃牛相依相隨。活着了無牽掛,活着僅僅是為了活着而活着,通篇都是一個“慘”字。

但是無論山河如何變遷,時代以何種速度繼續更替,生存對於人的價值卻始終如一。我們生來就為活着,為了活着而打拼,為了活着而承受生活各方面的有形與無形的壓力。在夜深人靜,愁思萬千的時候,我們何嘗沒有盤問自己:活着的意義在哪裏?生存的價值在哪裏?形形色色的人生小則為了家庭,為了金錢,為了事業,大則為了社會,為了國家,為了和平。每個人活着都有一個目標,都有一股推動自己進步的力量。但在某種程度上看來,與其説是目標支持着生存,不如説是為了活着而不斷地找尋目標。

生活是一個又一個的小目標串聯起來的有機整體,這些目標的一個又一個地現實,則是人生的終極大目標。而這些目標的實現歸根結底是為了活着。聯繫我最喜歡的一部電影“教父”裏的人生觀,第一步要努力實現自我價值,第二步要全力照顧好家人,第三步要盡力幫助善良的人,第四步為族羣發聲,第五步為國家爭榮譽。先物質後精神,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再滿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其實就是為了更好的活着。

我們太常見因為人生中的一個小目標一兩次失敗而灰心喪氣的人,他們失意,他們墮落,他們失去自信,有的甚至失去活着的勇氣。但凡是這樣輕生或者只是有輕生念頭的人,他們都還沒有完全看透目標與活着的本質聯繫。而這樣選擇死亡逃避現實的人太多太多,他們嘴上追求活着的意義,追求生存的價值,願以死來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這樣的行為的確令人肅然起敬。而這樣的人生,卻沒能體會到生活的真諦。以死的方式來實現價值並不是一個好的途徑。

請記住,以生命的形式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為了活着而活着才是生命的本質。我們是為了活着而努力生存,死亡只是生命道路上不得已而為之的小插曲。為了活着而活着的人生,簡單明瞭、泰然自若。只有我們把生活的思想簡單化,把生存的意識強烈化,才能真正地體會到活着的意義——以笑的方式代替哭,在死亡的伴隨下努力活着。

活着的讀後感 篇2

‘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他的力量不上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職責,去忍受顯示給與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作為一部作品,《活着》講述了一個人和他的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因為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他們活着時一齊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齊化作雨水和泥土。

福貴,這個以前風光一時的富家少爺因為年輕時無所顧忌的胡鬧和為所欲為毀掉了自我和家人一生的幸福。他最後在貧困中覺悟,也許那並不算遲。可厄運的陰影一向追隨着他的腳步,殘暴地奪走每一個與他有緣的人的生命,毫不一樣情。他的父母在家境敗落後相繼死去,傷痛還未平復,與自我同甘共苦的妻也離他而去。最後,連他唯一的孫也沒有逃過死神的魔掌,只剩下他一個人孤獨地活着。

福貴親手埋葬了六個至親至的人。不知是命運對他的個性眷顧或是另一種懲罰,他活了下來。在歷經了那麼多另人難以想象的苦難之後,他學會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壓。他只是很單純地為了活着而活着。

記得有那樣一句話: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個被播種的苦難都會長成為一個期望,他們就是我們的雙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麼,不管脖子上套着什麼,不管肩上負載着什麼……

正如一條顛簸在大海中的航船,始終會在浪尖與谷地起伏一樣,前行在寫作之路上的作家們的創作狀態無疑不可能穩定如一。餘華也不例外。如果仔細分析,就會發此刻1995年前後,也就是在那篇《活着》的創作前期,餘華的文學創作進入了一個很微妙的時期。

首先,我們跨越對經過和原因的猜測和臆斷,把目光直接投向1997年,我們會發現餘華在那一年做出的一個對中國先鋒文壇不啻為一個噩耗的決定:放下先鋒試驗。然後我們再回眸身後。這時候就會發現,那實際上在1995年就已經是註定的事情了。這一年,另外兩個著名的年輕作家蘇童,莫言也作出了類似的決定。餘華的告別先鋒小説的宣言是:"我此刻是一個關注現實的作家"而這時恰恰是他繼《活着》之後,另外一個長篇小説《許三觀賣血記》殺青不久。那麼就讓我們稍微關注一下這後一部被作者聲稱為"關注現實"的作品。實際上,它與餘華早期作品之間相當明顯的變化。或者説,我們會驚異地發現這篇文章與餘華早期的《在細雨中呼喊》完全是兩種樣貌。

那麼我們再把目光轉回到1995年,就會發現餘華的唯一兼有現實主義文學和先鋒小説特徵的作品,就是那篇轟動一時的《活着》。這樣説來,《活着》就應是餘華創作的一個過渡。

從這個角度説,《活着》是作者在自我進行先鋒性文本創新枯竭的時候,尋求出來的一條出路。但是作者自我恐怕不一樣意這樣的觀點。從作品本身看,尤其是在作品的前半部分流露出來的很大的隨意性能夠看出,《活着》不是一部在構思完全成熟後才開始創作的作品。餘華有可能象孩子信手塗鴉一般寫下一個開頭。

作者在將這個作品雕琢之前,可能稱不上是在創作。在餘華的創作陷入低迷的時候,寫作其實僅僅是一種習慣而已。《活着》是一篇在隨意中完成的小説,對於讀者和作者而言,與所有好作品一樣,是一種偶拾,或者是一個運氣。

《活着》是一篇讀起來讓人感到沉重的小説。那種只有闔上書本才會感到的隱隱不快,並不是由作品帶給的故事的殘酷造成的。畢竟,作品中的亡家,喪妻,失女以及白髮人送黑髮人這樣的故事並不具備轟動性。同時,餘華也不是一個具有很強煽動潛力的作家,實際上,渲染這樣的表達方式是餘華一向所不屑的。餘華所崇尚的只是敍述,用一種近乎冰冷的筆調娓娓敍説一些其實並不正常的故事。而所有的情緒就是在這種娓娓敍説的過程中中悄悄侵入讀者的閲讀。這樣説來,《活着》以一種滲透的表現手法完成了一次對生命好處的哲學追問。

他就象一個熟練的外科醫生慢條斯理地將生活的殘酷本質從虛假仁道中剝離出來一樣,《活着》用一種很平靜,甚至很緩慢的方式,將人們在閲讀可能存在的一個又一個向好的方向發展的幻想逐個打碎。這樣就會有一個結局:人們就對此書留下深刻了印象。因為閲讀是一次心理的恐懼經歷。

實際上,這又暗示了中國文學的另外一個事實:以現實主義做口號的現實主義其實是最不敢應對現實的。比如:本質上,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並無任何好處。那麼如果必須要賦予好處的話,那麼唯一能夠算作好處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活着》的偉大感可能恰恰源於那裏。

也正因如此,《活着》就明確了一個資料,活着在一般理解上是一個過程,但是,活着本質上其實是一種靜止的狀態。

餘華想告訴讀者:生命中其實是沒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靜靜地活着,有一絲孤零零的意味“活着”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職責,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與平庸。

活着的讀後感 篇3

我是在和朋友的聊天中聽到《活着》這本書的,聊天過程中,大家都訴説着自己喜歡的作家,看過哪些書籍。“你看過《活着》沒有?餘華寫的。”“沒有。”我不加思索的回答着,那一刻,我感到有些無知了,從他的語調中可以看出他的意思便是,“你竟然沒有看過《活着》,你怎麼可以沒看過《活着》。”“很好看,是真的很好看。”而朋友給我傳達的第一個《活着》的印象便是好看,至於為什麼好看,好看在什麼地方,到底有多好看,我全然不知。

我相信緣分,也相信在你內心中所期待的東西它是默默地靠近你,向你走來的。

有一天下午放學,我走在學校的過道里回宿舍,過道旁邊有人擺了個長長地書攤,對於書攤,只要我遇到了,無論多忙,都會停下來看一下書攤裏書的內容,以前是這樣,現在是這樣,未來也會是這樣。我看到了幾天前讓我想要一睹芳容的`《活着》靜靜地躺在那裏,黑色的封皮,就像是一個幽靈一樣,在眾多的書本當中透出一股詭異的黑色的光芒。我並沒有像大多數買書者一樣在買書前先翻閲一下,以確認書的內容是否是自己喜歡的,我毫不猶豫地給了錢,拿着書就走了。

回到宿舍馬上翻閲起來,我承認,這是我二十幾年來第一本一口氣讀完的書。不是出於任何的目的,不出於任何的義務,僅僅是被書裏面的情節給吸引着,餘華用他那樸實的文風征服了我,採用第三者的訴説,娓娓道來,讓我就像是在聽一位老者在講着他們那個年代的事情,訴説着那個年代的故事,我聽的入迷,看的入迷。後來我也在我的小圈子裏説着餘華的《活着》,我也像我的朋友那樣問着我的朋友,“你看過《活着》沒?那是真好看,只要你一看就會吸引着你看下去的。”

我不會用語言形容一本書的好壞,就像我不會形容一個美女一樣,我只會説,好看好看,真好看。我也有過沖動想仿寫餘華的《活着》,不過剛寫了個開頭就寫不下去了,因為經典是不可複製的。從《活着》開始,到《兄弟》,我漸漸地喜歡上了餘華,喜歡上了他的文風,喜歡着他的作品。

我問一個朋友,問她有沒有喜歡的作家?她説有,我説為什麼?她説因為她的作品悲,對於我來説,越悲越好。我説你這是虐心,那你得看《活着》,她説不,我只喜歡這一個作家的作品,別的我不想看。我説好吧,既然你那麼專一。她莞而不語。我們結束了這次對話,別人不想看的,不需要強求的,因為每個人喜歡的東西都不一樣,在你心目中像珍寶一樣的東西,可能在別人的眼中就像是廢品。

看《活着》的時候,我的心裏是特別地沉重,在看的過程中,我的心裏一直重複着“活着真不容易”這句話,無論生活是如何地艱難,生活還是得繼續,人生下來了,就得想盡辦法活下去。開始的時候我會對吃喝嫖賭的主人公福貴產生憎惡感,因為他已經結婚了,天天出去風流,趾高氣昂地走在大街上,目中無人,當他把家產輸光的那一刻,我在心裏竟有一股高興,心裏想着“活該”。而我對主人公的同情也從這一句“活該”開始,因為他的悲慘生活也才剛剛開始。

當我看到福貴被捉去當壯丁打仗的時候,我才發覺戰爭離我是那麼地近,那麼地殘酷,炮彈就在耳邊嗖嗖地飛過,吃飯喝水成次要問題,主要問題是忍受着生命隨時沒有的恐懼。“活着真不容易”我的心裏響起了這句話。

當我看到有慶為春生輸血而死掉時,我心痛地不行,我恨那個抽血的護士,恨那個當官的春生,我不知道生命為什麼這麼脆弱,這麼年輕的生命,沒有做任何反抗地就死在了醫院裏,我木然地讓眼淚打濕了眼眶,對一個隔了這麼遠的年代的讀者尚有如此打擊,對主人公福貴所造成的傷害更是不用多説了。“活着真不容易”我的心裏又響起了這句話。

當我看到苦根因為吃豆子吃得撐死了時,我在那一頁上呆住了,一個小孩子餓地頭昏眼花,走路都沒有力氣,當好不容易地裏的豆子熟了,能填飽肚子了,可是吃的撐死了。世上有各種各樣的死法,不過苦根的死法是讓我久久不能忘懷的,他的人生就和他的名字一樣,生下來就註定了要苦,也註定了要歸根。“活着真不容易”我的心裏再次響起這句話。

家珍的病死,鳳霞的難產而死,二喜在工地上被水泥塊砸死,每個人的死都深深刺痛着我,也讓我不斷地同情着主人公福貴,在親人都去世完,還能買個和自己一樣上了年紀的老牛一起活着,並且平淡地活着,這讓我同情的同時增加了許多的敬佩。

“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着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着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着黑夜來臨。”這是小説的最後一句。生命中其實是沒有幸福或者不幸福的,生命僅僅只是一種存在,它和其他萬物一樣並無任何意義。對命運最有力的反抗,是對生命的召喚。不管是為了崇高轟轟烈烈地死,還是不為任何卑微堅韌地活着,都是一種生命的尊嚴。

活着的讀後感 篇4

人越懼怕死亡,就活的越怯懦,而堅強樂觀是對死亡的超越。人因為孤獨而痛苦,又因痛苦而孤獨,在冥冥中兩者相輔相成,互為補充,互為因果。看了餘華的《活着》,才開始覺得自己從未真正的活着。

《活着》講述了福貴一生的悲歡,表達了福貴一生的起落盛衰,讀它,我們會頓悟活着的更深層次的意義。

人一旦被上帝關注,那麼他得到的不是垂青,就是遺棄。那一抹悲傷的氣氛還未退卻,又增加了一份妻離之痛,家珍之父羅鼓聲張的接走了女兒,帶着福貴未出生的孩子。福貴木訥了,啞然了,沒有説一句話。我一直認為:親情是人內心中無形的線,看着親人為自己所累時,人的自責會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福貴也如此。福貴的人生軌跡從圓滑優美的弧線變的曲曲折折、顛簸不平了,而他在一直竭力的想要好好的活。此時的福貴叫“富貴”,帶有點諷刺性的悲涼,但此時的福貴很真實,很認真的在活着。

人一旦真實得活着,那不真實也變的真實了。當福貴的妻子家珍帶着兒子有慶回來時,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昔日裏被自己痛打痛罵的妻子竟好端端的站在門前,帶着那份執着的微笑,福貴終於明白了自己有多麼的淺薄。女人是水做的,有着太多的柔情和牽絆,而女人又是堅強執着的,有着太多的深情。在人擁有時,人就會很容易忽略她的存在,在他失去時,他才想起她的好,但此時的福貴再也不會不顧妻子了,他開始變的疼愛自己的妻子了。他們的愛情不再是奢侈的形式,而是情深似海的患難夫妻,為了一家人活着,他們真實的在勞作。

這也許是上帝故意搞的一處鬧劇,活生生的讓一個人經歷些許的生離死別,而後徹悟人生。

在戰火紛飛時,福貴更想活。之後遇到解放軍,他倖免回家,看着那依舊的茅草屋,福貴也許感到從未有過的親切;看着眼前的一雙兒女,福貴也許才真正體會到活着有多麼的重要。眼淚是思念的載體,是歡欣的背面,是情意綿綿的流淌,夫妻兩人劫後餘生相逢是讓人感動的人生場景。福貴在死亡中的掙扎是有價值的,是對生的期盼,是超越了孤獨和痛苦的勇敢。

但命運似乎並不讚賞他的堅強和勇敢,無情的奪取了有慶年輕的生命,福貴心中那升起的希望之火又被澆滅了,看着靜靜躺在病牀上的兒子,福貴的堅強被失子之痛衝磨的所剩無幾了,他也許自責自己給兒子起的“有慶”這樣帶着嘲弄的名字吧,但福貴還在活着,因為還有家人。可理解的情況下,他往往將感情轉移到他物,人是情感動物,再怎麼受打擊,也磨滅不了他真實的性情。福貴經歷了太多的不幸、悲傷和痛苦,我想,他已經超脱了那樣苦楚的生活,他在真正的活,不帶半點掩飾痛苦的虛假。

經歷的越多,徹悟的就越深。人明白了死亡必然中的偶然,懂得了死其實是另一種的生,那麼人就活的真實、寧靜、淡然,就像福貴在靜靜的午後向別人講述自己的一生。其實,福貴一生的悲摧不是他一個人的,而是一個不成熟時代的,20世紀50-60年代的中國,有着太多的躁動與不安,個人的命運在時代的潮流中顯得搖搖擺擺,難以把握。那是一個不成熟、不理性、不民主的時代,而人總是被動的接受那個時代,人權也許遭到了上天都難以容忍的程度,福貴就是那個時代的不幸兒。個人雖然超越了生死。但卻難以超越時代,而福貴卻在那個悲摧的時代裏好好地活着,帶着份別人看不懂的釋然。

《活着》用最樸實無華、最平鋪直述的語言向我們展示了人生的真諦。書中,生命在不斷的接踵而至的死亡中變得異常詭異,死亡之中冥冥不可臆測的成分也就越來越大,越能體會生命的可貴和活着的不易。那層出不窮、帶着與生俱來的印記。生活的意義與幸福的標準,永遠沒有答案。《活着》向我們昭示了平靜從容生活的可能,絕望的不存在。

“人為什麼而活着?”這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更是一個眾説紛紜而沒有結論的話題,餘華這樣説:活着是生命本身的要求,也是活着的人的最基本的目的,而不是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就是這樣一種自然而然的過程。

我想起了身殘志堅的作家史鐵生,年輕時因一次意外,雙腿殘疾,之後又頻發重病,生活坎坷,然而他在《我與地壇》中曾説: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它還説:活着是自己的一種選擇,既然選擇了活着,為什麼還要痛苦的活着!

活着是艱難的,生存是充滿苦難的,正是這些許許多多偉大的、平凡的人物,使我們透過淚水觀察到了微笑,通過苦難體會到了生存。

福貴一生的悲劇是自身命運與社會變遷的交織,活着,為了什麼,為了這讓人撕心裂肺的痛楚嗎?不!正是這種痛楚才使活着的感覺更加強烈。希望破碎後的痛楚使下一個希望更加真摯,使得來的幸福更加珍貴。人生來就註定要伴隨悲傷,但正是悲傷使我們更清醒地活着。正如餘華自己説的:“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只要活着就有希望,是他帶給我們最重要的信息,堅持活着,再苦再難也要活着,因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活着》像一支古老的歌謠,在向我們講述着一個生命中脆弱與頑強、歡喜與哀傷的真相,讓我們懂得卑微生命中藴藏着些微的卻如金子般閃亮的光芒,讓我們懂得人性的温情能夠一步步把無邊的苦難變成繼續前進的力量。

其實,自己的生活別人難以懂,別人的生活自己也不會刻意去懂,在這個時代中,我們都要好好地活着,無需懼怕死亡和時代的侷限,只需真實的活在當下。

標籤: 讀後感 活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xq/rwz1m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