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學前教育

> 元日的詩意

元日的詩意

元日的詩意: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經過去,迎着和暖的春風開懷暢飲屠蘇酒;初升的太陽照耀着千家萬户,都把舊的桃符取下換上新的桃符。《元日》是北宋詩人王安石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作品收錄在《臨川先生文集》。這首詩描寫新年元日熱鬧、歡樂和萬象更新的動人景象,抒發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滿歡快及積極向上的奮發精神。

元日的詩意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號半山,人稱半山居士。封為舒國公,後又改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

此詩作於作者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時。1067年宋神宗繼位,起用王安石為江寧知府,旋即詔為翰林學士兼侍講,為擺脱宋王朝所面臨的政治、經濟危機以及遼、西夏不斷侵擾的困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對”,王安石即上書主張變法。

次年任參知政事,主持變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見家家忙着準備過春節,聯想到變法伊始的新氣象,有感創作了此詩。



元日的詩意是什麼呢?

元日通過描寫新年元日熱鬧、歡樂和萬象更新的動人景象,抒發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滿歡快及積極向上的奮發精神。

《元日》王安石〔宋代〕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户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譯文:

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經過去,迎着和暖的春風開懷暢飲屠蘇酒。

初升的太陽照耀着千家萬户,都把舊的桃符取下換上新的桃符。

作品簡介與賞析

此詩作於王安石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時。為擺脱宋王朝所面臨的政治、經濟危機以及遼、西夏不斷侵擾的困境,1068年,宋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對”,王安石即上書主張變法。次年任參知政事,主持變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聯想到變法伊始的新氣象,有感創作了此詩。

詩歌是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於民間習俗,敏感地攝取了老百姓過春節時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細節:點燃爆竹,飲屠蘇酒,換新桃符,充分表現出過年的歡樂氣氛,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王安石的《元日》的詩意

陣陣轟鳴的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經過去;和暖的春風吹來了新年,人們歡樂地暢飲着新釀的屠蘇酒。

初升的太陽照耀着千家萬户,他們都忙着把舊的桃符取下,換上新的桃符。

拓展資料

一、全文

《元日 》

宋 · 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户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二、賞析

此詩描寫春節除舊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聲送走了舊的一年,飲着醇美的屠蘇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氣息。初升的太陽照耀着千家萬户,家家門上的桃符都換成了新的。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逢年遇節燃放爆竹,這種習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續至今。古代風俗,每年正月七年級,全家老小喝屠蘇酒,然後用紅布把渣滓包起來,掛在門框上,用來“驅邪”和躲避瘟疫。

第三句“千門萬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詩意,是説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陽的光照之中。結尾一句描述轉發議論。掛桃符,這也是古代民間的一種習俗。

這首詩雖然用的是白描手法,極力渲染喜氣洋洋的節日氣氛,同時又通過元日更新的習俗來寄託自己的思想,表現得含而不露。

三、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王安石潛心研究經學,著書立説,被譽為“通儒”,創“荊公新學”,促進宋代疑經變古學風的形成。在哲學上,他用“五行説”闡述宇宙生成,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其哲學命題“新故相除”,把中國古代辯證法推到一個新的高度。

元日詩意有哪些呢?

元日古詩詩意:在陣陣的爆竹聲中,辭舊年迎新年。人們在飲美味的屠蘇酒時,又有和暖的春風撲面而來。天剛亮時,每家每户都取下了舊桃符,換上新桃符,迎接新春的到來。

原文: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户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白話譯文

陣陣轟鳴的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經過去;和暖的春風吹來了新年,人們歡樂地暢飲着新釀的屠蘇酒。初升的太陽照耀着千家萬户,他們都忙着把舊的桃符取下,換上新的桃符。

文學賞析

此詩描寫春節除舊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聲送走了舊的一年,飲着醇美的屠蘇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氣息。初升的太陽照耀着千家萬户,家家門上的桃符都換成了新的。

這是一首寫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於民間習俗,敏感地攝取老百姓過春節時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細節:點燃爆竹,飲屠蘇酒,換新桃符,充分表現出年節的歡樂氣氛,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逢年遇節燃放爆竹,這種習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續至今。古代風俗,每年正月七年級,全家老小喝屠蘇酒,然後用紅布把渣滓包起來,掛在門框上,用來“驅邪”和躲避瘟疫。

第三句“千門萬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詩意,是説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陽的光照之中。結尾一句描述轉發議論。掛桃符,這也是古代民間的一種習俗。“總把新桃換舊符”,是個壓縮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舊符”省略了“桃”字,交替運用,這是七絕每句字數限制的緣故。

《元日》的意思?

1、《元日》的意思

陣陣轟鳴的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經過去;和暖的春風吹來了新年,人們歡樂地暢飲着新釀的屠蘇酒。初升的太陽照耀着千家萬户,他們都忙着把舊的桃符取下,換上新的桃符。

2、原文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户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3、出處 宋代王安石的《元日》

擴展資料

一、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王安石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時。為擺脱宋王朝所面臨的政治、經濟危機以及遼、西夏不斷侵擾的困境,1068年,宋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對”,王安石即上書主張變法。次年任參知政事,主持變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聯想到變法伊始的新氣象,有感創作了此詩。

二、賞析

這首詩描寫新年元日熱鬧、歡樂和萬象更新的動人景象,抒發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聲中一歲除”,在陣陣鞭炮聲中送走舊歲,迎來新年。起句緊扣題目,渲染春節熱鬧歡樂的氣氛。次句“春風送暖入屠蘇”,描寫人們迎着和煦的春風,開懷暢飲屠蘇酒。第三句“千門萬户曈曈日”,寫旭日的光輝普照千家萬户。

結尾一句“總把新桃換舊符”,表現了詩人對變法勝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悦之情。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總是要取代沒落事物的這一規律。

這首詩雖然用的是白描手法,極力渲染喜氣洋洋的節日氣氛,同時又通過元日更新的習俗來寄託自己的思想,表現得含而不露。

三、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

白居易對詩歌全部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補察時政。所以他緊接着説:“總而言之,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也。”

他回顧早年的創作情形説:“自登朝來,年齒漸長,閲事漸多,每與人言,多詢時務;每讀書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為時為事而作,首要的還是“為君”而作。

他也説:“但傷民病痛,不識時忌諱”(《傷唐衢二首》其二),並創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諷諭詩,但總體指向卻是“唯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寄唐生》)。因為只有將民情上達天聽,皇帝開壅蔽、達人情,政治才會趨向休明。

《琵琶行》與《長恨歌》是白居易寫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藝術表現上的突出特點是抒情因素的強化。與此前的敍事詩相比,這兩篇作品雖也用敍述、描寫來表現事件,但卻把事件簡到不能再簡,只用一箇中心事件和兩三個主要人物來結構全篇。

諸如頗具戲劇性的馬嵬事變,作者寥寥數筆即將之帶過,而在最便於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寫和環境氣氛渲染上,則潑墨如雨,務求盡情,即使《琵琶行》這種在樂聲摹寫和人物遭遇敍述上着墨較多的作品,也是用情把聲和事緊緊聯結在一起,聲隨情起,情隨事遷。

使詩的進程始終伴隨着動人的情感力量。除此之外,這兩篇作品的抒情性還表現在以精選的意象來營造恰當的氛圍、烘托詩歌的意境上。如《長恨歌》中“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琵琶行》中 “楓葉荻花秋瑟瑟”“別時茫茫江浸月”等類詩句。

或將淒冷的月色、淅瀝的夜雨、斷腸的鈴聲組合成令人銷魂的場景,或以瑟瑟作響的楓葉、荻花和茫茫江月構成哀涼孤寂的畫面,其中透露的悽楚、感傷、悵惘意緒為詩中人物、事件統統染色,也使讀者面對如此意境、氛圍而心靈搖盪,不能自已。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白居易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元日

標籤: 元日 詩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xq/kkpq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