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學前教育

> 比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比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比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比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1、比較,比量。

《孟子·告子下》: 取色之重者,與禮之輕者而比之,奚翅色重?

《史記·遊俠列傳》: 誠使鄉曲之俠,予季次、原憲比權量力,效功於當世,不同日而論矣。

《春秋左傳·桓公十五年》: 雍姬知之,謂其母曰,父與夫孰親,其母曰,人盡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

《詩經·穀風》: 既生既育、比予於毒。

《春秋左傳·襄公五年》: 書曰,叔孫豹,鄫大子巫,如晉,言比諸魯大夫也。

2、類似,相像。

《史記·天官書》: 太白白,比狼;赤,比心;黃,比參左肩;蒼,比參右肩;黑,比奎大星。

比方,比喻。

《禮記·學記》: 古之學者:比物醜類。

3、比照,與...相當。

《韓非子·內儲説上》: 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

《史記·齊太公世家》: 其子曰公孫無知,釐公愛之,令其秩服奉養比太子。

《戰國策·齊人有馮諼者》: 孟嘗君曰:“為之駕,比門下之車客。”

例,可以仿效或依據的事情。

《韓非子·有度》: 故曰:巧匠目意中繩,然必先以規矩為度;上智捷舉中事,必以先王之法為比。

4、親,親近。

《史記·司馬穰苴列傳》: 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後勒兵。

《尚書·伊訓》: 敢有侮聖言,逆忠直,遠耆德,比頑童,時謂亂風。

5、接近,靠近,挨近。

《戰國策·八年謂魏王》: 或以政教不修,上下不輯,而不可恃者;或有諸侯鄰國之虞,而不可恃者;或以年穀不奉,畜積竭盡,而不可恃者;或化於利,比於患。

並列,並排。

《史記·蘇秦列傳》: 倍韓、魏之地,過衞陽晉之道,徑乎亢父之險,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比行,百人守險,千人不敢過也。

《鬼谷子·中經》: 雖有美行盛譽,不可比目合翼相須也。

6、齊等,同樣。

《孟子·滕文公上》: 子比而同之,是亂天下也。

7、協調,配合一致。

《孟子·滕文公下》: 比而得禽獸,雖若丘陵,弗為也。

《詩經·六月》: 比物四驪、閒之維則。

8、勾結。

《荀子·不苟》: 君子易知而難狎,易懼而難脅,畏患而不避義死,欲利而不為所非,交親而不比,言辯而不辭,蕩蕩乎其有以殊於世也。

《春秋左傳·昭公十四年》: 楚令尹子旗有德於王,不知度與養氏比,而求無厭,王患之。

《韓詩外傳·卷二》: 君子易和而難狎也,易懼而不可劫也,畏患而不避義死,好利而不為所非,交親而不比,言辯而不亂。

《管子·重令》: 所好惡,不違於上;所貴賤,不逆於令,毋上拂之事,毋下比之説,毋侈泰之養,毋逾等之服。

9、阿私,偏袒。

《春秋左傳·襄公三年》: 稱其讎,不為諂,立其子,不為比,舉其偏,不為黨。

《新序·雜事一》: 君子謂祁奚能舉善矣,稱其讎不為諂,立其子不為比。

10、合,適合。

《莊子·逍遙遊》: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

《管子·五輔》: 中正比宜,以行禮節。

11、和諧,和睦。

《春秋繁露·同類相動》: 百物去其所與異,而從春所與同,故氣同則會,聲比則應,其驗然也。

《呂氏春秋·應同》: 類固相召,氣同則合,聲比則應。

12、輔助,佐助

《國語·齊語》: 桓公召而與之語,訾相其質,足以比成事,誠可立而授之。

13、密,密集。

《詩經·良耜》: 其崇如墉、其比如櫛。

《呂氏春秋·達鬱》: 肌膚欲其比也,血脈欲其通也,筋骨欲其固也,心志欲其和也,精氣欲其行也,若此則病無所居而惡無由生矣。

14、皆,都,到處。

《戰國策·張儀説秦王》: 出其父母懷衽之中,生未嘗見寇也,聞戰頓足徒裼,犯白刃,蹈煨炭,斷死於前者比是也。

15、及,等到。

《史記·高祖本紀》: 自度比至皆亡之,到豐西澤中,止飲,夜乃解縱所送徒。

《晏子春秋·景公冬起大台之役晏子諫》: 晏子使於魯,比其返也,景公使國人起大台之役,歲寒不已,凍餒之者鄉有焉,國人望晏子。

16、為,替。

《孟子·梁惠王上》: 寡人恥之,願比死者一灑之,如之何則可?

17、通“庀”:治理。

《莊子·徐無鬼》: 農夫無草萊之事則不比,商賈無市井之事則不比。

標籤: 文言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xq/jjm1q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