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學前教育

> 白居易一生的經歷簡單概括

白居易一生的經歷簡單概括

白居易在公元772年生於河南新鄭一箇中小官僚家庭。29歲時中進士,先後任祕書省校書郎、盩至尉、翰林學士,元和年間任左拾遺,寫了大量的諷喻詩,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張嚴緝兇手,被認為是越職言事。貶為江州司馬。822年,7月被任命為杭州刺史,10月到任。任內有修築西湖堤防、疏浚六井等政績。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於洛陽,葬於洛陽香山,享年75歲。

白居易一生的經歷簡單概括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諡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感歎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對後世頗有影響,是我國文學史上相當重要的詩人。

鄧肖達曾説:“正是因為白樂天的詩老嫗能解,才確立了他的詩在人民心中的地位。”白居易的詩在當時流傳廣泛,上自宮廷,下至民間,處處皆是,其聲名還遠播新疆和朝鮮、日本。白詩對後世文學影響巨大。

白居易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



唐朝詩人白居易的生平簡介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唐朝時期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與元稹並稱“元白”,與劉禹錫合稱“劉白”。白居易詩歌的題材比較廣泛,形式也很多樣,語言又比較通俗,被後人稱為“詩魔”、“詩王”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唐朝詩人白居易的生平簡介,希望大家喜歡!

白居易生平簡介

白居易的詩詞有很多,他出生在唐朝最繁華的時候。從小聰慧過人的他,從五歲的時候的就已經開始寫詩練字。十五歲的他在文學界就已經小有名氣。很多人都慕名而來只為一睹他的文采。白居易被人稱作詩仙,他寫的詩通俗易懂,寫詩的題材都是從生活中選取的。就來看看白居易簡介吧。

白居易的年輕時的性格和我們一樣都是年少輕狂。但是他一直依照‘君子居易以俟命’的思想為中心。白居易不僅寫得一手好詩,在朝政上也一直都是衷心耿耿,任勞任怨的他一直在為民排憂解難。之後因為白居易直言不諱的在朝堂之上指證皇帝的錯誤,被貶為江州司馬。這是他人生的轉折點。在他的心中一直以造福百姓為己任,他寫的大部分詩詞都是以暗喻的手法諷刺當時的朝政,不顧百姓安危,只顧自己吃喝玩樂,這些令百姓不滿也讓白居易不滿,所以白居易的大部分詩詞都在諷刺當時的昏君。白居易的詩句的另一個內容就是描寫當時的百姓的習俗還有文化。這就是白居易簡介。

白居易享年79歲,他的一生都淡泊名利愛好寫詩,他不喜歡爭強好勝,從來不參與黨內戰爭。他的一生寫了三千多首著名的詩歌名句,是著名的唐朝三大詩人之一,也是最受人愛戴的詩人,他的所有詩集保留在現在以供我們後人學習研究。

白居易的故事

白居易是著名的唐朝詩人,他的身上有很多故事,一起來看看白居易的故事。白居易老家在太原。白居易小時候就很聰慧,當別的小孩還是在母親跟前撒嬌的時候,白居易就已經熟讀四書五經了。而且白居易的父親過世的早,一直跟隨祖父生活。祖父一直很喜歡白居易,時常將他帶在身邊學習教導。白居易也沒辜負他祖父的希望,還是在十歲的時候就已經頗具才名。

真正算起來,白居易的故事要追溯到他四處遊學的時候。白居易十三歲的時候,太原發生了戰亂。白居易的祖父託人連夜將白居易送出了太原。這一走,就是二十年。家鄉發生鉅變,白居易年幼,並不能做些什麼。收到祖父來信,説家中一切安好,讓他安心學習。之後的白居易才開始了他的遊學之旅。

在經過四處漂泊之後,白居易進入了唐都京城。京城裏,處處都有才子。白居易起初只是個默默無聞的落魄詩人。在參加了一個很有名的京都之宴後,白居易這個名字漸漸地被人們所知曉。而在後來,白居易又作了很多著名的詩歌,為世人所流傳。自此,白居易真正的進入了上層貴族的圈子裏面。白居易才華漸漸地顯露之後,經過一系列的坎坷經歷,他終於被皇帝重用。晚年曾擔任太子的太傅,負責教導太子學習。所以説,是金子總會發光的,憑着自己的努力一定會做的更好。而現在,白居易的故事仍在繼續!

白居易應舉

唐代著名大詩人白居易,想必大多數人都有所耳聞。很多人可能會認為白居易家境優越,又有幾分才華,入世做官乃是小菜一碟。其實不然。白居易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名氣,全靠他自己打拼出來的。可能他個人並不在乎那些名利之物,可如果想要為民服務,替老百姓着想的話,就必須要做官。做官的第一步就是應舉。

白居易應舉倒是參與了多次,可是就是不容易成功。並不是説他文章寫的不好,也不是説他在考場上發揮的不好,而是有其他方面的原因。白居易第一次應舉,是在十幾歲的一年。那時候朝廷黨派鬥爭激烈,白居易祖父身居高位,也時常受到黨派鬥爭的波及。那年的主考官恰巧是白居易祖父死對頭的學生。因而在那年的應舉中,白居易的文章被主考官以文筆不通的理由給刷了下來。

第二次白居易應舉是在他的祖父辭官歸鄉之後。當時出了考場,白居易和同伴們都有自信通過,壞就壞在白居易那天的運氣不太好。那天一羣人去了酒樓,點了幾十罈子酒,準備來個不醉不歸。無奈白居易詩興大發,在酒樓柱子上用酒水作了了一首曖昧不明的詩歌,正好被常服出巡的皇帝撞見。皇帝多疑,以為白居易有造反的心理。第二天榜文就下來了,白居易無疑又失敗了。

可以這樣説,白居易應舉之路坎坷不明,處處充滿艱辛。而最終他還是成功了,尤其是在後來,受到了皇帝的重用。

猜你喜歡:

1. 范成大生平簡介資料

2. 給白居易先生的一封信

3. 唐朝詩人白居易字樂天號什麼

4. 唐朝詩人李商隱的一生

5. 著名詩人杜甫的父親是誰

白居易的一生

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詩人,他生於772年,卒於846年,享年75歲。

幼年時期為避戰亂,經常搬家躲避。

28歲,他苦讀近三十載始中進士,真正有官職是到31歲。最開始的職位是言官。

早年他的詩歌和文章多以諷諫為主,比如《賣炭翁》、《觀刈麥》、《秦中吟》讓人讀後印象深刻。大概是年輕吧,職位又是言官,即使是出於職責所需,或者是報答皇帝恩寵,諷諫也是必要的。但是,正如白居易所言,“初應進士時,中朝無緦麻之親,達官無半面之舊”。大概是朝中無人,又沒有人指點,善諷諫的白居易沒有因此少吃苦頭,沒少受到達官貴族的排擠。畢竟,他在為百姓説話。

39歲那年,母亡。按照祖制,他回鄉為喪母守孝三年。

42歲他回京,從太子左贊善大夫這個五品閒職開始做起。但是,44歲那年,發生了兩河藩鎮叛亂,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在路上一個被殺,一個被重傷,裴度是他的好友。出了這麼大的事情,朝廷居然沒有人説話(可見當時個個明哲保身),他以太子賓客的身份出來説話,卻被貶到江州做了司馬。司馬其實就是一個閒置。這一閒就是四年,直到四年後,他才在朋友的幫助下轉為忠州刺史,重新開啟了仕途。這一年,他已經48歲了。

聯繫之前的三年守喪,加上四年貶謫。七年已經過去了……人生有多少個七年啊。早期做官的時候,他的俸祿不多。元和二年(807年),年俸是三百石,只是歲末有餘糧。而被貶謫的官員俸祿是極少的。江州四年,他的日子一定是很清苦的。

821年,他從忠州回京,此時已經換了天子。唐穆宗李恆愛他的才,兩年之間他已經升至中書舍人,成為皇帝身邊的親信隨從。但是,朝廷爭鬥太盛,他急於躲避,於是自請外派出京,到杭州任太守。這一年他51歲。

其實,早在他 47歲從江州赴忠州時,他已經想好了未來的官場之道——中庸守成。要少言,要晦而不明,要保餘生,否則他苦讀30年,功名盡棄,不説立功名了,自身也難保啊。"多知非景福,少語是元亨。 晦即全身藥,明為伐性兵。 昏昏隨世俗,蠢蠢學黎甿。 鳥以能言媾,龜緣入夢烹。 知之一何晚,猶足保餘生。” (《江州赴忠州,至江陵已來,舟中示舍弟五十韻》)原來做人要“難得糊塗”,這是他後半生的全身之策!多麼痛的領悟啊?可是這裏面難道沒有對朝政的失望嗎?畢竟歷史上對朝政失望的又不止他一人,甚至連皇帝也不能倖免。

這段貶謫的經歷,讓人聯想到歷史上明朝的王守仁(王陽明)也曾經被貶貴州龍場,他在被貶期間的成果是“龍場悟道”。於是建書院講學,忙得不亦樂乎。後世每當朝廷不用他時,他的精力就用在講學上了,他的成果也就在講學上了。相比之下,白居易的”悟道”則是對官場兇險的領會,而採取中庸守成,迴歸家庭和詩文,表面上做一個閒官,實際上當“香山居士”才是他的真實意圖。

50歲以後,白居易知道自己已經“年老體衰”,再無精力也無心朝廷的爭鬥,他決定採取“明哲保身”的策略。此時,他已經知道了官場鬥爭的險惡,他從“兼濟天下”,轉變為“獨善其身”。52歲那年,他的官職是太子左庶子分司東都。此後,他遠離長安,居於東都洛陽。選擇這個職位,是根據他的策略“中隱”。古時候説"大隱隱於朝,中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他已經厭棄了朝廷的紛爭,又不想歸隱於田園。東都洛陽和太子左庶子分司東都這個職位,就是他中隱隱於於世的選擇。

留一份俸祿,用於養活妻兒和自己,不至於受飢寒交迫的威脅。也沒有有身居高位的壓力和陷於爭鬥之中的苦惱和緊張。不是很好嗎?可以遊山玩水、呼朋喚友,要知道白居易其實是愛茶嗜酒之人,每每喝酒都需僮妓相伴。

白居易結婚晚,36歲才結婚。早年喪女金鑾子,不到三歲夭折。守喪期間是不能同房的,因此後來一直沒有兒子,44歲時(也就是貶到江州那年)才得生得一個女兒阿羅,非常疼愛。經常感歎孩子小,自己年齡已衰。白居易51歲時,愛女阿羅才七歲。這種情況下,想要給50歲之後的自己和家人留一點安穩而體面的生活,也是人之常情。

雖説“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可是身體力行之後,白居易也知道,二者其實難兩全。如果歸隱山林,做一個窮苦老夫,他的心裏怕是放不下仍有殘餘的的家國情懷。從他的詩文來看,經常出現“兩千石”的描述,他並非淡泊之人。其實他對對生活品質是有要求的。但如果身居高位,他又擔心年輕時候被貶江州司馬的厄運再次降臨,那麼他可能今生再無機會返回政壇。所以,還是中隱吧。

大隱住朝市,小隱入丘樊。 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囂喧。

不如作中隱,隱在留司官。 似出復似處,非忙亦非閒。

不勞心與力,又免飢與寒。 終歲無公事,隨月有俸錢。

君若好登臨,城南有秋山。 君若愛遊蕩,城東有春園。

君若欲一醉,時出赴賓筵。 洛中多君子,可以恣歡言。

君若欲高卧,但自深掩關。 亦無車馬客,造次到門前。

人生處一世,其道難兩全。 賤即苦凍餒,貴則多憂患。

唯此中隱士,致身吉且安。 窮通與豐約,正在四者間。

這種中隱的態度,對他來説,也算是幸運。因為63歲那年,發生了宦官和朝臣之間爭鬥的“甘露之變”。從宰相到普通人,一夜之間有上千人被逮捕殺死。從這個角度來説,白居易如果在長安,怕是不能倖免的。當時,在宰相王涯家的平常客人也有被無辜牽連殺頭的,可見當時政治鬥爭的兇殘。

會昌二年的時候,他70歲,辭官致仕。75歲在洛陽去世。死前他的詩裏已經沒有了人民,而是“此心除自謀身外,更問其餘盡不知。” 嗟乎,大詩人人生最後的落腳點卻只在“謀身”二字上了。這和陸游臨死前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是何等不同?

白居易的一生,體現了封建君主時代“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官場文化,也反映了朝廷爭鬥的險惡。白居易從一個有家國情懷的年輕官員,從“兼濟天下”到“獨善其身”,要保全自己和家人,是他無奈之下的選擇。

現代社會,很多人在企業中打拼。企業裏的組織架構調整頻繁,似乎哪年不改動一下,老闆和高管的手心都會癢。很多人拼命工作,才獲得機會晉升到一定的職位,但是一個改變又前功盡棄。但是,如果我們看看古人,就會發現很多事情並非我們主觀努力就會如願。自古宦海浮沉就是常事。因此,除了用平常心看待之外,也要了解家庭和事業在生活中各有位置。其實,從佛家的角度來看,所謂事業成功和家庭幸福,其實也都是一時的狀態。無常之下,不僅成功容易破碎,幸福也並非永恆。我們只管用心守候,卻只能“盡人事,聽天命”。

詩王白居易的生平介紹

詩人,就一般意義來講,通常是指寫詩的人,但從文學概念上講,則應是在詩歌(詩詞)創作上有一定成就的寫詩的人和詩作家。下面是我整理的詩王白居易的生平介紹,歡迎閲覽!

白居易(公元772年~公元846年),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唐朝著名詩人,中唐新樂府運動的主要倡導者,唐代三大詩人之一,它是現實主義傳統的繼承者,主張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祖籍山西太原,新鄭(今河南新鄭)人,後遷下邽。白居易的祖父白鍠後在河南鞏縣當縣令,和當時鄰居新鄭縣令是好友,見新鄭山清水秀,就舉家搬遷到了新鄭,白居易本人就出生於河南新鄭(今屬鄭州新鄭)。

白居易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與元稹合稱“元白”。白居易出生之後不久,河南一帶便發生了戰爭。蒲鎮李正己割據河南十餘州,戰火燒得民不聊生。白居易二歲時,任鞏縣令的祖父卒於長安,緊接他的祖母又病故。白居易的父親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户參軍授徐州彭城縣縣令(公元780年),一年後因白季庚與徐州刺史李洧堅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別駕,為躲避徐州戰亂,他把家居送往宿州符離安居。白居易得以在符離(今安徽符離集)度過了童年時光。白居易和並稱“符離五子”的符離人劉翕習、張仲遠、張美退、賈握中、賈沅犀,一同泛舟陴湖,遊流溝寺,登武裏山,詩酒盤桓,稱盛會焉。後為躲避中原戰亂轉移到江南。遷居卒於武宗會昌六年。是另一文學家白行簡的兄長。白居易自幼聰穎,讀書十分刻苦,讀得口都生出了瘡,手都磨出了繭,年紀輕輕的,頭髮全都白了。至今還有他出生七個月“略識之無”和初到長安“顧況戲白居易”等典故。他的詩不僅在中國有巨大影響,在日本和朝鮮等國也有廣泛影響,他還與元稹共同發起了“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白居易晚年長期居住在洛陽香山,故號“香山居士”。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諡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感歎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對後世頗有影響,是我國文學史上相當重要的詩人。 元和時曾任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因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晚年好佛。他一生作詩很多,以諷喻詩最為有名,語言通俗易懂,被稱為“老嫗能解”。敍事詩中《琵琶行》《長恨歌》《賣炭翁》等極為有名。其中《琵琶行》中的“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非常有名。特別是白居易的《花非花》成為後來朦朧詩的鼻祖。白居易的`詩在當時流傳廣泛,上自宮廷,下至民間,處處皆是,其聲名還遠播新疆和朝鮮、日本。白詩對後世文學影響巨大,黃遵憲等,都受到白居易的詩的啟示。白居易的詩歌影響最大,可以説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中國唐代詩歌的風雲人物。晚年與“詩豪”劉禹錫友善,稱“劉白”。提倡歌詩發揮美的作用。其詞極有特色,以風格明麗見長,為後世詞人所推崇。 任職

他生於“世敦儒業”的中小官僚家庭。生地鄭州新鄭(今河南新鄭市)。11歲起,因戰亂顛沛流離五、六年。少年時讀書刻苦。貞元十六年(800年)中進士,十八年,與元稹同舉書判拔萃科。二人訂交。以後詩壇元白齊名。十九年春,授祕書省校書郎。元和元年(806年),罷校書郎,撰《策林》75篇,登“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授縣尉。作《觀刈麥》《長恨歌》 《池上》。元和二年回朝任職,十一月授翰林學士,次年任左拾遺。四年,與元稹、李紳等倡導新樂府運動。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參軍。他此時仍充翰林學士,草擬詔書,參與國政。他能不畏權貴近臣,直言上書論事。元和六年, 他因母喪居家,服滿,應詔回京任職。十年,因率先上書請急捕刺殺武元衡兇手,被貶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次年寫下《琵琶行》。開始“吏隱”,在廬山建草堂,思想從“兼濟天下”轉向“獨善其身”,閒適、感傷的詩漸多。元和十三年,改忠州刺史,十五年還京,累遷中書舍人。因朝中朋黨傾軋,於長慶二年(822年)請求外放,先後為杭州、蘇州刺史,頗得民心,杭州人為了紀念他還把靠西湖邊的一面,命名為白堤。文宗大和元年(827年),拜祕書監,第二年轉刑部侍郎,四年,定居洛陽。後歷太子賓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職。會昌二年(842年)以刑部(唐代官吏部門的一種)尚書致仕。在洛陽以詩、酒、禪、琴及山水自娛,常與劉禹錫唱和,時稱“劉白”。會昌四年,出資開鑿龍門八節石灘以利舟民。白居易是彌勒信徒,他組織了一個學會,叫一時上升會。希望大家共同上升到彌勒境界。為了往生彌勒,白居易寫過一分決心書:仰慈氏形,稱慈氏名,願我來世,一時上升。慈氏就是彌勒,彌勒是音譯,慈氏是意譯。我敬仰慈氏菩薩的身形,我呼喚慈氏菩薩的名字,希望來世的我,一定要上升到彌勒菩薩的身邊。

武宗會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十四日(9月8日),白居易去世於洛陽,葬於洛陽香山,享年75歲。他去世後,唐宣宗李忱寫詩悼念他説:“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著有《白氏長慶集》,共有七十一卷。 翰林學士

前期是兼濟天下時期,後期是獨善其身時期。白居易貞元十六年(800年)29歲時中進士,先後任祕書省校書郎、盩至尉、翰林學士,元和年間任左拾遺,寫了大量諷喻詩,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樂府》五十首,這些詩使權貴切齒、扼腕、變色。元和六年,白居易母親因患神經失常病死在長安,白居易按當時的規矩,回故鄉守孝三年,服孝結束後回到長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贊善大夫。 江州司馬

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歲時,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殺,武元衡當場身死,裴度受了重傷。對如此大事,當時掌權的宦官集團和舊官僚集團居然保持鎮靜,不急於處理。白居易十分氣憤,便上書力主嚴緝兇手,以肅法紀。可是那些掌權者非但不褒獎他熱心國事,反而説他是東宮官,搶在諫官之前議論朝政是一種僭越行為;於是被貶謫為州刺史。王涯説他母親是看花的時候掉到井裏死的,他寫賞花的詩和關於井的詩,有傷孝道,這樣的人不配治郡,於是他被貶為江州司馬。實際上他得罪的原因還是那些諷喻詩。

貶官江州給白居易以沉重的打擊,他説自己是 “面上滅除憂喜色,胸中消盡是非心”,早年的佛道思想滋長。三年後由於好友崔羣的幫助他升任忠州刺史。 杭州刺史

元和十五年,唐憲宗暴死在長安,唐穆宗繼位,穆宗愛他的才華,把他召回了長安,先後做司門員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誥、中書舍人等。但當時朝中很亂,大臣間爭權奪利,明爭暗鬥;穆宗政治荒怠,不聽勸諫。於是他極力請求外放。822年,白居易被任命為杭州刺史。在杭州任職期間,他見杭州一帶的農田經常受到旱災威脅,官吏們卻不肯利用西湖水灌田,就排除重重阻力和非議,發動民工加高湖堤,修築堤壩水閘,增加了湖水容量,解決了錢塘(今杭州)、鹽官(今海寧)之間數十萬畝農田的灌溉問題。白居易還規定,西湖的大小水閘、斗門在不灌溉農田時,要及時封閉;發現有漏水之處,要及時修補。白居易還組織羣眾重新浚治了唐朝大曆年間杭州刺史李泌在錢塘門、湧金門一帶開鑿的六口井,改善了居民的用水條件。

白居易的祖父白湟和父親白季庚都是詩人。在這種家庭背景下,白居易讀書十分刻苦。但白居易和李白、杜甫一樣,也嗜酒成性。張文潛在《苕溪魚隱叢話》中説:陶淵明雖然愛好喝酒,但由於家境貧困,不能經常喝美酒,與他喝酒的都是打柴、捉魚、耕田的鄉下人,地點在樹林田野間,而白居易家釀美酒,每次喝酒時必有絲竹伴奏,僮妓侍奉。與他喝酒的都是社會上的名流,如裴度、劉禹錫等。

白居易的生平經歷 白居易的生平經歷介紹

1、白居易(772~846),唐代詩人,河南新鄭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屬山西)人,六世祖北齊五兵尚書白建遷居韓城,曾祖又遷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貞元進士,授祕書省校書郎。元和年間任左袷遺及左贊善大夫。後因上表請求嚴緝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

2、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寶曆初年任蘇州刺史,後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其詩語言通俗。和元稹並稱“元白”,和劉禹錫並稱“劉白”。有《白氏長慶集》。

白居易的一生簡短概括 白居易的一生的介紹

1、白居易(前772--前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屬山西]。,到了其曾祖父時,又遷居下邽(音guī)(今陝西渭南北)。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鞏縣[河南鞏義]縣令,與當時的新鄭[屬河南]縣令是好友。見新鄭山川秀美,民風淳樸,白湟十分喜愛,就舉家遷移到新鄭城西的東郭宅村(今東郭寺)。唐代宗大曆七年(公元772年2月28日)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在東郭宅降生了。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八月卒於洛陽[屬河南],享年75歲。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

2、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諡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感歎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對後世頗有影響。是我國文學史上相當重要的詩人。

標籤: 白居易 概括 經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xq/gjwo8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