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學前教育

> “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生明,廉生威。”出自哪裏?

“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生明,廉生威。”出自哪裏?

“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生明,廉生威。”出自哪裏?

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生明,廉生威”的意思:

官吏不害怕我嚴厲,而害怕我廉潔;民眾不服從我才能,而服我公正;公正民眾就不敢怠慢,廉潔官吏就不敢欺騙。公正讓人明察秋毫,清廉讓人不怒自威。

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生明,廉生威”的出處:

清代·張聰賢的《官箴》。

《官箴》的歷史

在西安碑林博物館中佇立着一方官箴碑”,便記錄着這段名言的全文。

官箴碑”集三十六字官箴、明泰安知州顧景祥跋語、顏希深祖孫三代及長安知縣張聰賢的跋語於一身,可謂一部公廉”官箴的流傳史。

追溯起來,36字官箴”最早出於明朝理學之冠——曹端之口。曹端也與陝西有點淵源,曾經三次到西安府擔任陝西省科舉考官,為國家錄用人才。

曹端倡興理學、躬行實踐,首倡公廉”説。1414年,他的學生郭晟鄉試中試,被授西安府同知,上任前專門去拜別恩師,討教為官之道。在曹端死後百餘年,明代另一學者洪應明在其所著《菜根譚》中,才提出了公生明、廉生威”的説法。

而後,明代山東巡撫年富在曹端對學生郭晟的答語基礎上進一步創作,撰寫出了這則被後世廣為流傳的36字《官箴》,並刻碑留存後世。明孝宗朱祐樘弘治十四年(1501年)8月,泰安知州顧景祥非常欣賞年富刊行的官箴,遂刻立碑於泰安州署。這便是著名的泰安官箴碑。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時任泰安知府的顏希深,在衙內殘壁中發現了顧景祥所刻的官箴碑文,感受頗深,遂將此碑立於官署內西廂房,當作座右銘。嘉慶二十年(1815年),顏希深57歲時,他的兒子顏檢升任浙江巡撫後,也將此官箴刊刻於衙門之廳壁,視為座右銘,這也是公廉”官箴在浙江流傳之始。道光二年(1822年),顏希深的孫子、顏檢的兒子顏伯燾,授陝西延榆綏道台,攜拓片上任後即示戒同僚,並準備刊刻,但由於當地沒有好的刻工,便將拓片寄給長安知縣張聰賢,委託其代為刻石立碑,道光四年碑成,這便是至今完好保存於西安碑林內的官箴碑。

《官箴》的介紹:

《官箴》,是古代中國居官格言之類的著作。共一卷,宋代呂本中撰。呂本中,字居仁,號東萊先生。呂公著之曾孫。曾任濟陰主簿、起居舍人,官至直學士院。一生著述甚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xq/6ww01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