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學前教育

> 不亦惑乎的惑什麼意思

不亦惑乎的惑什麼意思

不亦惑乎的惑什麼意思

不亦惑乎”的惑”意思是:迷惑,糊塗。

該句出自《察今》,是戰國時期呂不韋組織屬下門客們創作的一篇散文。

《察今》原文選段: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以此故法為其國與此同。時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故法為其國與此同。時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為治,豈不難哉?

選段譯文:

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上掉到水裏,於是他急忙用刀在船上刻了個記號,説: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他從他刻着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打撈寶劍。船已經動了,但劍沒有動,像這樣尋找寶劍,不也是很糊塗嗎?用舊的法令制度治理國家也和這樣一樣。時代已經改變了,法令卻不變。用這樣的法令來治理國家,難道不困難嗎!

作品賞析

文章闡述了應當明察當今形勢,因時變法,不宜拘泥古法的道理。以發展的觀點向秦國的統治者説明,法令制度的制定應從當時的社會實際出發,並隨着客觀形勢的變化而與時俱進。

全文語句工整,語氣明快,圍繞中心反覆申説,有論有斷,同時穿插寓言故事,使文章顯得氣勢充沛,活潑生動。

文種不僅有對論題的精闢論證,而且有對哲理的生動闡發。故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有道之士,貴以近知遠,以今知古,以所見知所不見”,都具有思辨色彩,閃爍着智慧的光芒。其他一些警句,如審堂下之陰,而知日月之行”,嘗一脟肉,而知一鑊之味”,良劍期乎斷,不期乎鏌鋣;良馬期乎千里,不期乎驥驁”等,既形象又精警,都能發人深省。

創作背景:

呂不韋開始任丞相是在秦莊襄王元年,罷相在秦始皇十年,正是秦統一全國的前夕。當時秦的變法已有百年歷史,但六國中反對變法的大有人在。秦始皇三十三年焚書”,就是由齊人淳于越提出師古”引起的。這篇文章就是針對師古”的主張寫的。

標籤: 不亦惑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xq/6q0g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