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學前教育

> 謗譏於市朝的謗譏是什麼意思

謗譏於市朝的謗譏是什麼意思

謗譏於市朝的謗譏是什麼意思

謗譏於市朝”中謗譏”意思是:指責,議論。

謗譏於市朝(cháo):在公眾場所議論君王的過失。

謗:公開指責別人的過錯。

譏:諷刺。

市朝:公共場合。

該句出自《鄒忌諷齊王納諫》,選自《戰國策·齊策一》,講述了戰國時期齊國謀士鄒忌勸説君主納諫,使之廣開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

《鄒忌諷齊王納諫》原文選段:

王曰:善。”乃下令:羣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羣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

選段譯文:

齊威王説:説得真好。”於是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夠當面批評我的過錯的,可得上等獎賞;能夠上書勸諫我的,得中等獎賞;能夠在眾人集聚的公共場所指責、議論我的過失,並能傳到我耳朵裏的,得下等獎賞。”政令剛一下達,所有大臣都來進言規勸,宮門庭院就像集市一樣喧鬧。幾個月以後,有時偶爾還有人進諫。一年以後,即使想進言,也沒有什麼可説的了。

作品賞析

文章塑造了鄒忌這樣有自知之明,善於思考,勇於進諫的賢士形象。又表現了齊威王知錯能改,從諫如流的明君形象,和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願望和巨大決心。告訴讀者居上者只有廣開言路,採納羣言,虛心接受批評意見並積極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

文章的主題思想是明確的,即要求統治者能聽取不同意見,而一個人之所以能聽取不同意見,又在於他有自知之明。這是文章的重點。至於齊威王的政績,齊國大治的情況,以及戰勝於朝廷”的具體經過,雖屬文中應有之義,卻並非作者命意的焦點所在,故僅僅一表而過。

創作背景:

春秋戰國之際,七雄並立,各國間的兼併戰爭,各統治集團內部新舊勢力的鬥爭,以及民眾風起雲湧的反抗鬥爭,都異常尖鋭激烈。在這激烈動盪的時代,士”作為一種最活躍的階層出現在政治舞台上。他們以自己的才能和學識,遊説於各國之間,有的主張連橫,有的主張合縱,所以,史稱這些人為策士或縱橫家。

他們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張或鬥爭策略,為某些統治集團服務,並且往往利用當時錯綜複雜的鬥爭形勢遊説使諸侯採納,施展着自己治國安邦的才幹。各國統治者也認識到,人心的向背,是國家政權能否鞏固的決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國家的統治就難以維持。所以,他們爭相招攬人才,虛心納諫,爭取士”的支持。

標籤: 譏於 市朝 譏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xq/54jo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