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學前教育

> 不必為己的為是什麼意思

不必為己的為是什麼意思

不必為己的為是什麼意思

不必為己”的為”的意思:為了。

不必為己”的意思:

不一定為自己謀私利。

不必為己”的出處:

《禮記·禮運》中的《大道之行也》: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翻譯:人們都願意為公眾之事竭盡全力,而不一定為自己謀私利。)

相關原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jǔ)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guān)、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fèn),女有歸。貨惡(wù)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閉,是謂大同。

相關譯文:

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施行的時候,天下就是人們所共有的,(人們)把品德高尚的人、德才兼備的人選舉出來,(人人)講求誠信,培養和睦的氣氛。所以人們不單單贍養自己的父母,也不只撫養自己的兒女,讓老年人能終其天年,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幼童能順利成長,讓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而無父的人、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社會的供養,男子有職務,女子有歸宿。對於財貨,人們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為,卻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們都願意為公眾之事竭盡全力,而不一定為自己謀私利。因此奸邪之謀不會發生,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再興起,所以(家家户户的)大門都不用關閉,這所説的就是理想社會。

本文是《禮記·禮運》開頭部分裏的一段話,主旨是闡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原文此前還有一段文字記述孔子説這番話的來由(本文大約是戰國末年或秦漢之際儒家學者託名孔子答問的著作),照錄如下:

昔者仲尼與於蠟賓,事畢,出遊於觀之上,喟然而歎。仲尼之歎,蓋歎魯也。言偃在側,曰:君子何歎?”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 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已;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已。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閉。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已,大人世及以為禮,域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裏,以賢勇知,以功為已。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着其義,以考其信,着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譯文:

昔日,孔子曾參加魯國的蜡祭,祭祀結束之後,孔子從宗廟出在樓台上遊玩,不禁感歎。孔子的感歎,大概是在感歎魯國的現狀。言偃在孔子身邊,問孔子:您在歎息什麼?”孔子説:"大道的實行,和夏商周三代的精英,我都沒能趕上,但仍然對它們心嚮往之。大道實行的年代,天下為世人所共有。選舉賢能之人共同治理,大家講信用,和睦相處,彼此合作。所以人們不只以自己的親人為親人,不只以自己的子女為子女,更能推延仁愛,使所有老人都得以安享天年,壯年人都能貢獻才力,兒童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長,鰥寡孤獨以及殘廢疾病的人都能得到豐厚的供養。男的各有職務,女的都有歸宿。貨物資源都厭惡丟棄到地上浪費掉,但也不可放到自己家裏私用。既嫌惡有能力不肯使出來,但也不一定為自己出力才算效勞。因此,人人都能誠實相待,和睦相處,故不會有陰謀詭計發生,也沒有劫奪偷竊殺人越貨的事情出現。路不拾遺,夜不閉户,這便叫做理想社會了。而今日大道已經不能見到,天下是一家一姓的天下,人們各自只以自己的親人為親人,只以自己的子女為子女,每個人都努力地將財貨據為己有,諸侯天子們的權力變成了世襲的,併成為名正言順的禮制,修建城郭溝池作為堅固的防守。制定禮儀作為綱紀,用來確定君臣關係,使父子關係淳厚,使兄弟關係和睦,使夫妻關係和諧,使各種制度得以確立,劃分田地和住宅,尊重有勇有智的人;為自己建功立業。所以陰謀詭計因此興起,戰爭也由此產生了。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旦,由此成為 三代中的傑出人物。這六位君子,沒有哪個不謹慎奉行禮制。他們彰昌禮制的內涵,用它們來考察人們的信用,揭露過錯,樹立 講求禮讓的典範,為百姓昭示禮法的儀軌。如果有越軌的反常的行為.有權勢者也要斥退,百姓也會把它看成禍害。這種就是最高理想了。"

標籤: 為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xq/4245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