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學前教育

>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出自哪裏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出自哪裏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出自唐朝韓愈的《馬説》: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馬説》是一篇説理文,似寓言而實非寓言,用比喻説理卻並未把所持的論點正面説穿,沒有把個人意見強加給讀者。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出自哪裏

原文: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zhǐ)辱於奴隸人之手,駢(pián)死於槽(cáo)櫪(lì)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盡粟(sù)一石(古音為dàn,今音為shí)。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xiàn),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yé)?其真不知馬也。

譯文:

世上有了伯樂,然後才會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可是伯樂卻不會經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馬,也只能在僕役的手裏受屈辱,和普通的馬並列死在馬廄裏,不能以千里馬著稱。

一匹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有時能吃一石食。餵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的食量多加飼料來餵養它。這樣的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質也就不能表現出來,想要和一般的馬一樣尚且辦不到,又怎麼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卻不按照正確的方法,餵養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時,説:“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吧!

創作背景:

《馬説》寫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年—800年)之間。當時韓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經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但結果是“待命”40餘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門,而閽人辭焉”。儘管如此,韓愈仍然聲明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依附於宣武節度使董晉、武寧節度使張建封幕下,終未被採納。後來又相繼依附於一些節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當權,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視,鬱郁不得志。

標籤: 常有 伯樂 千里馬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xq/1jm8p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