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生活

> 感情中依賴和習慣哪個更難戒掉

感情中依賴和習慣哪個更難戒掉

是伴侶雙方一種致愛的舉動,當然可能是單方面的,也可能是雙方面的,看兩個人投入的情分而定。

感情中依賴和習慣哪個更難戒掉

一個人過分依賴你的表現:

第一、沒有安全感,所以把身心全部投入到一個人身上,尋求庇護。

第二、愛之深情之切,太愛一個人,也會過度的去依賴,總希望對方跟自己一樣投入。

第三、自身獨立性差,沒有主見,心智不成熟,把自己像押寶一樣壓在對方身上,讓自己躲在對方的羽翼下,不問世事。

第四、對他(她)過分溺愛,而讓他(她)產生強烈的依賴性。

這種感情的成分太堅固,粘性太大,不容易戒掉。

什麼是習慣:

其實愛的成分可能會少了一點,或者夾雜着部分親情,當愛情變成親情的時候,就只剩習慣了。

習慣一個人的表現:

第一、吃穿用度都不過問,像寄生蟲一樣生活,坐享其成,這是親情的延續。

第二、如果哪天不在一起了,會覺得身邊像丟了什麼一樣,但是不難過,就是覺得不自在,這是實實在在的習慣。

第三、有種習慣是愛的成分少一點,分開後會難過一陣子,當遇到另外對自己好的人,也會轉移目標。

第四、有種習慣是沒有人能取代的,因愛而習慣。

這種感情,平淡中帶着疏離,一旦有新的目標出現,戒起來相對容易一些。

依賴和習慣哪個更難戒掉:

個人認為,依賴更加難以戒除。

從生命的浸染深度來説,在感情中,依賴屬於心理層面,與自我需求的滿足與否有關,而習慣屬於生活層面,與時間和頻率有關。從生命活力的角度來看,感情中的依賴更多的是主動尋找,而習慣更多是被動接受。

感情中的依賴,形式不同但對象唯一:

感情中的依賴,常見於兩種形式:一是,示弱求憐愛;二是逞強求欣賞。從根本上來説,依賴的對象只有一個,當事人的需求滿足和由此產生的虛幻全能自戀而已。可現實卻是,我們往往看到了表象的依賴,卻忽視了潛在的部分。

感情中的依賴,源於心理需要的未被滿足:

之所以有人在感情中依賴伴侶,是因為他的內在需要沒被滿足,形成了一個大的坑洞,需要在感情中,通過關係的滋養,來填補坑洞。

人類的內在需要,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層次理論”,呈金字塔式發展:從下往上分別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其中前四種被稱為缺失性需要,後一種被稱為 成長性需要。

缺失性需要極易形成坑洞,而滿足的形式多種多樣,其中人們最常用的莫過於在感情中尋求滿足。如果關係中,一方可以填補對方心理需要的坑洞,那就會引發他如飛蛾撲火一般,死死的圍在他身旁,直到坑洞被填滿為止。

感情中的依賴,源於“分離焦慮”的作祟:

還有一種感情中的依賴,是由於當事人對“分離焦慮”的恐懼。

説到分離焦慮,就不得不提和它一體的概念:安全感,這也是人類的五大天性之一。一個沒有安全感的人,是無法忍受分離的。而這兩個概念的源頭,都要從童年期的親子關係模式説起。

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安全感的獲得來自於兩部分,一個是父母提供的抱持性環境,一個是完成三次完整的分離過程。

所謂抱持性環境,是温妮科特提出來的,他説父母的存在對於一個孩子來説,就好像一個碗,這個碗隔開了孩子和外部世界的直接接觸,孩子在碗中,既可以有自己獨立的空間,又可以不用直面外部未知的世界。這個碗,就給孩子帶來了安全感。

人的一生的三次分離,第一次是出生,從生理上和媽媽分離,第二次是從6個月到3歲,被心理學家馬勒稱為“分離與個性化階段”,即從生理上分離。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孩子被允許自己嘗試能力範圍之內的事情,即“力所能及之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那麼他就會很好的建立分離——安全這對平衡的關係,否則,他就會懼怕分離。第三次是從3歲以後,可能是終生的功課,即與原生家庭的分離。

所以在3歲以前,沒有很好的建立分離——安全平衡關係的孩子,成年後在感情中極易陷入依賴模式,因為對於他而言,與相愛之人的捆綁才能帶來安全感。

感情中的依賴,源於“內在小孩”的外部呈現:

所謂內在小孩是由心理學家榮格提出來的一個概念,通俗來説就是另一個你自己,一個被你忽視的自己。

情感關係中,有兩組相對的“內在小孩”,分別是:全情付出型和坐享其成型、施虐型與受虐型。之所以説是相對,是因為當全情付出型內在小孩正好碰到一個坐享其成型的,他們就好像被502牢牢的黏在一起,很難分開,即陷入了依賴模式。

而內在小孩其實都是童年在與父母的互動關係中形成的。全情付出型內在小孩必定有一個興奮型的養育者——孩子的事事必躬親;坐享其成型的內在小孩必然有一個匱乏型的養育者——孩子的需要根本無法滿足。施虐與受虐也是同樣的道理。

感情中的依賴一方,之所以會陷入依賴模式,定是發現了內在小孩上的匹配,這種匹配讓他們感到熟悉,進而感到安全。

感情中的習慣,源於熟悉感帶來的掌控力:

習慣的養成,基於不間斷的重複,它有兩個關鍵變量:一個是時間,一個是頻率。也就是説,不間斷的重複多了,任何人和任何事都可以被習慣。這個習慣更常見為熟悉感,熟悉感是掌控力的來源,因為未知才會引發恐懼,而人們對於已知的東西,會感到安心。從另一個角度來説,習慣養成的兩個變量,哪怕只是改變其中一個,就可能改變習慣。

由以上分析看來,在感情中,依賴和習慣相比,前者是當事人的主動選擇,侵入的心理程度較深,自帶心理療愈(可正可負);後者是當事人的或主動或被動的選擇,侵入的心理程度較淺,被替代性較強。

感情中如何戒除依賴:

可以通過以下步驟嘗試:

1、認清自己的心理需求,尋求更多樣化的滿足途徑:

首先,你可以對照需求層次理論,分析自己的心理需求,看看除了親密關係,你還有哪些可以滿足的途徑?比如自我成長、發展友誼、參加同質性團體、尋找心理諮詢師等。

2、成年人的安全感,可以實現自給自足:

25歲以後,自己對自己的天性滿足負責。比如抱持性環境,你可以做自己的那個碗嗎?除了戀人,還有什麼(物品)可以?你允許自己做嘗試並能接受失敗嗎?

3、和內在小孩對話,傾聽它的心聲,帶它共同成長:

你可以參加一些內在小孩療愈的課程,和它對話,傾聽它的心聲和需要,傾聽它的委屈和憤怒,找到它形成的模式。然後帶着它和你一起成長,當然這樣的前提條件是,你要找一位合適的心理諮詢師。

標籤: 戒掉 更難 感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sh/w4wdx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