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生活

> 政事堂有什麼作用

政事堂有什麼作用

政事堂有什麼作用

唐宋時期宰相議事的地方。政事堂會議是常設的,協助皇帝統治全國的最高決策機構。唐初,為了便於宰相集議軍國大事,設政事堂於門下省。

參加政事堂會議的原僅三省長官(中書令、侍中、尚書左右僕射),他們是“當然宰相”。

其後,皇帝又以他官參加政事堂會議,稱為參知政事、同中書門下三品等(以後逐漸統一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之名),亦為宰相。

弘道元年(683)十二月,唐中宗即位,中書令裴炎以中書負責草擬詔令為由,奏請移政事堂於中書省。

至唐玄宗開元十一年(723),中書令張説奏改政事堂名為“中書門下”,其政事堂印亦改為中書門下之印。

但其後仍有稱為中書政事堂或中書都堂。

後晉時,又曾改名為政事廳。

“中書門下”雖設在中書省內,但自成為一個機構。

為了便於處理政務,政事堂後分列五房:一日吏房,二日樞機房,三日兵房,四日户房,五日刑禮房,以分理眾事,供職者稱為堂後官,雖都是吏員,但地位極為重要。

北宋前期沿唐制,以政事堂為宰相、參知政事議事辦公處。

正式名稱為中書門下,簡稱中書,俗稱都堂或中書都堂,通常稱為政事堂,設於禁中。

政事堂囊括門下、中書和尚書三省的大部或主要職權,是最高行政機構。

政事堂下設舍人院,有知制誥或直舍人院,負責撰擬詔旨。

還設孔目、吏、户、兵禮和刑等五房,分曹處理事務。

設堂後官十五人,分主五房;淳化四年(993)減為六人,內一人任都提點五房公事,總領五房,餘五人各分主一房。

熙寧三年(1070)設檢正五房公事(都檢正),位在提點五房公事之上,各房設檢正公事二人,位在各提點公事之上。

元豐改制,中書所轄職事,分屬門下、中書、尚書三省。

宰相、執政的議事辦公處,仍設在原政事堂正廳,改稱三省都堂,通常只稱為都堂。

此後宰、執的辦公處設於尚書省的都堂,有時也稱之為中書或政事堂。

元、明、清三朝,不再設政事堂。

民國建立後,袁世凱於1914年5月3日改國務院為政事堂,以國務總理為國務卿,從而廢除責任內閣制,使政事堂成為總統府的辦事機構。

1916年5月8日,袁世凱又改政事堂為國務院。

標籤: 政事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sh/mzdjw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