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生活

> 大禹治水圖玉山在哪裏

大禹治水圖玉山在哪裏

大禹治水圖玉山在哪裏

位於崑崙山脈的密勒塔山。清乾隆五十二年八月十六日,一批造辦處的官員在大內太監的陪同下,手拿量尺小心翼翼地走進樂壽堂。他們一邊丈量尺寸,一邊還在小聲討論着,看來,是要擺放一件重要的物品。

如此興師動眾,他們要擺放的究竟是什麼東西呢?原來,這是一件來自新疆和田密勒塔山的巨型玉石雕刻:大禹治水圖玉山,這件重五千多公斤的玉雕,至今仍被稱為世界之最。

崑崙山海拔近五千米,終年積雪,空氣稀薄,每年只有九三個月才能進山開採玉料,在當年極端原始的開採條件下,這件玉料從山上移至山下,最少需要兩三年的時間。

開採已經很不容易,可是把重達五千多公斤的玉料運到萬里之外的北京,路上還要跨越千山萬水,就更是一件極難完成的任務。

這塊巨大的玉料又用了三年的時間才來到紫禁城。

這塊玉料就是人們所稱的和田玉。

巍峨險峻的崑崙山,海拔四五千米的地方,終年被皚皚白雪覆蓋,美麗的和田玉大部分就靜靜地埋藏在這裏。

採自山上的大塊玉料和源自水中的珍貴籽玉,使這裏變成了聞名遐邇的寶地。

每年七八月的時候,山洪暴發,把大量山石帶到了白玉河的下游,其中的玉石經過年復一年的搬運、沖刷,最堅硬的部分倖存下來,留在了河牀的兩側,形狀與鵝卵石相似,表面十分光滑,這就是我們今天稱為玉中極品的籽玉。

玉的開採和運輸由宮廷壟斷,最美的玉石也由皇家專享。

在一張清乾隆二十八年新疆地區的春季進貢清單上,詳細地記錄了當年新疆地區玉料進貢的數量、種類和重量。

其中僅這一次,就有和田貢玉七十九塊,葉爾羌河貢玉九十五塊,總重量達五百多斤。

駐疆大臣每年春秋至少兩次將玉料運至京城,乾隆時,每年至少會有四千斤左右的玉石從和田送到京城,多時還能達到一萬多斤。

充足的玉料使宮廷開始大規模地生產玉器。

當時,紫禁城養心殿的造辦處裏,有一個被稱作玉作的機構,每天會有四名到五名玉工在這裏為皇帝雕玉。

這個部門最早成立於清順治初年。

到了乾隆時期,由於對玉器的需求增加,在紫禁城又建了一個如意館,裏面也有工匠雕玉。

許多乾隆時期的玉器精品就出自這兩個地方。

清朝末年,一個叫唐榮祚的人寫過一本《玉説》,書中的玉作圖把清朝皇家制玉的過程詳細地記錄了下來。

那件來自新疆密勒塔山的巨型玉料,到達紫禁城後,並沒有結束它的行程,因為它的雕制不在這座宮殿裏,而是在千里之外的揚州。

當時,宮廷裏如果有大型玉件或雕玉繁忙時,會把玉料送到蘇州、揚州製作,那裏是當時全國經濟實力最強的地區,又有久遠的玉作傳統,因此成為最重要的制玉基地。

直到現在,這些地方還以雕玉而聞名。

乾隆時期的揚州,雕工精巧達到極致,市場上曾經出現大量玲瓏剔透的玉器,做工繁複。

它們被當作貢品進貢給皇上,結果,遭到乾隆皇帝的嚴厲批評,並下諭旨,禁止再鏤雕這類玉器,因為容器鏤空之後就沒什麼用處,既不是容器,通體玲瓏的玉質的美也就完全消失了。

這道諭旨很切中當時玉器製造的奢華風氣。

現存的一件青玉六出戟有蓋匜,是乾隆年間宮廷造辦處的精品。

它是依照乾隆的指示製造的一件返璞歸真的器物。

當那塊巨大的玉料經水路,用了三個月被運到揚州後,乾隆皇帝特為這塊玉石寫下一段文字,意思是:用這塊巨大的珍寶來弘揚古代大禹治水的事蹟,這不是僅僅滿足感官享受的玩物可以比擬的。

這件仿宋人名畫的《大禹治水圖玉山》,在揚州經過六年才雕琢完成,於乾隆五十二年運回北京,以後就一直安放在紫禁城的樂壽堂。

《大禹治水圖玉山》高224釐米,寬96釐米,重約5300多公斤,玉上雕成峻嶺疊嶂,瀑布急流,遍山古木蒼松,洞穴深祕。

在山崖峭壁上,成羣結隊的勞動者在開山治水。

這件故宮的至寶從和田運到北京,再從北京往返揚州,到最後完成時,前後歷經十年,耗費數十萬人工,花費的銀兩無法計算

乾隆年間,是紫禁城宮廷玉器最繁榮昌盛的時期。

這時期的玉雕大多體大厚重,造型整齊對稱,創造了獨有的皇家氣派,造就了中國玉器工藝的又一個高峯。

所以,西方在十八世紀到十九世紀,直接稱清代玉器為“乾隆玉”。

標籤: 大禹治水 玉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sh/m8jn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