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生活

> 端午節節日風俗

端午節節日風俗

1、包粽子、吃粽子: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不同的地區名字不同,樣式也是千奇百怪,但是吃粽子的時間千百年來一直是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民間都傳説吃粽子是為紀念屈原,不過其實早在春秋時期以前就有了關於粽子的記載,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2、扒龍舟:

扒龍舟,是端午節傳統的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卻不見其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人們划龍舟紀念他。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其實,“龍舟競渡”早在屈原之前就已經有了。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説,距屈子投江千餘年前,划龍舟之習俗就已存在於吳越水鄉一帶,目的是通過祭祀圖騰——龍,以祈求避免常見的水旱之災。

3、飲蒲酒、雄黃、硃砂酒:

明馮應京《月令廣義》:“五日用硃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額胸手足心,無會虺(古書上説的一種毒蛇)蛇之患。又以灑牆壁門窗,以避毒蟲。”此俗流傳較廣。

端午節節日風俗

4、掛艾草和菖蒲:

民諺説:“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草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就像貼上一道靈符,可以趨利避害。過端午,一般會將艾草綁成一束,然後插在門楣上,或是在門楣兩端分別插上一根艾草。艾草代表招百福,插在門口代表招百福,可使主人身體健康。

5、佩香囊:

佩香囊,是端午傳統習俗之一,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清香四溢,以絲布外包,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做成不成形狀,玲瓏奪目。有清香、驅蟲、避瘟、防病的功能。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

6、躲端午:

躲端午,舊時端午節習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節。躲端午簡稱“躲午”,亦稱“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歸家躲端午習俗,此習俗宋代似已形成。

標籤: 端午節 風俗 節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sh/8y9n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