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生活

> 儒家道家佛家的區別

儒家道家佛家的區別

儒家道家佛家的區別的答案是:文化主旨、做人標準、人生觀。

儒家道家佛家的區別

儒家道家佛家的區別

文化主旨

儒家文化積極進取的文化,儒家倡導知識的獲取和品德的培養,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文化。

道家文化遵循規律的文化,道家遵循自然規律,提倡無為而治,順其自然,是一種尊重自然,尊重規律的文化。

佛家文化無私奉獻的文化,佛家思想中藴含了慈悲和福報論,是一種無私奉獻的文化。

做人標準

儒家文化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儒家對於做人標準要求很高,共九點,仁是仁愛,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義原指宜,即行為適合於禮,禮是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範疇,智同知是孔子的認識論和倫理學的基本範疇。

道家文化悟道法,淡泊名利,道是道家文化的核心,道家創始人老子認為道是世界本源,天地萬物都有道而生,同時道也是存在於萬物之中的普遍法則,兩個互相矛盾的對立面以及對立面的相互轉化都是由道完成的,只有領悟了道,才能更好的順應自然。

佛家文化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佛家文化中,因果輪迴觀深入人心,做善事有善報,幹壞事便要嘗壞果,所以佛家倡導信徒慈悲為懷,多積善果。

人生觀

儒家文化積極進取、建功立業,論語為政中有言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句話就是對儒家人生觀的最佳闡釋,人三十當立,該當建功立業。

道家文化順其自然、自我完善,道家的順其自然觀念就是要掌握道的法度,與自然和諧相處,這絕非簡單容易之事,想要掌握道的規律就需要多思考觀察和學習,自我完善。

佛家文化慈愛眾生、無私奉獻,佛家文化中有業報觀,講求對世間萬物都報以同等的慈悲,無私奉獻,超凡脱俗。

儒家

儒家思想是入世的,是經世致用的。“充實之謂善”則是善的充盈。而美與善是樂的最高境界。人生,應該是形上和形下的統一、理想和現實的統一、有無和無為的統一,入世和出世的統一。 儒家人生境界的重心在善,具有形而上的超越層面,具有積極向上的內涵。孔子思想中“吾與點也”的境界,孟子主張充實之謂美,則是“善”的充盈,而美與善則是樂的最高境界,儒家將樂作為人生追求,最高境界。“樂”是人生精神生活的主要內容。

道家

道家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道家思想的形成是以總結、發展、著典籍為主要路徑,每一次思想的跳躍都經歷了極其長時間的眾人積累,這也再一次的凸顯了道家的生命力。《老子》作者生活年代在學界尚有爭議,或以為與孔子同時,或認為晚於孔子。老子主要批評了孔子所執之"禮"及"仁義"觀念,對楊朱則主要批評了其"予智自雄"及對"明王之治"的追求。

老子之後,楊朱本人曾針對墨子的"兼愛"、"尚賢"、"右(明)鬼"、"非命"等核心價值觀念進行了"非議"。楊朱後學子華子則對當時社會存在的種種"六慾不得其宜"的觀點和行為做出了雙向的揚棄,詹何則將楊朱"為我"、"貴己"之説中"損一毫利天下不為也"的思想作了近乎極致的發揮。

莊子本人和莊子後學都有對先秦諸子的學術批評,以魏牟為代表的莊子後學認為莊子之學大如東海,而名家公孫龍等人則似埳井之蛙。以《天下篇》為代表的莊子後學批評諸子百家之學"皆有所長,時有所用",皆為"不該不徧"之學。"稷下黃老道家"的學術批評以慎到、田駢和《管子》學派為代表,對先秦諸子思想進行了批評性總結。

佛家

佛教距今三千多年由迦毗羅衞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這使得很多人產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錯覺,這讓尼泊爾民眾一向不滿。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佛,意思是“覺者”。佛又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世尊。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的目的即在於依照悉達多所悟到修行方法,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得到究竟解脱。

標籤: 佛家 道家 儒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sh/8o61d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