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生活

> 餛飩的由來與傳説

餛飩的由來與傳説

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所以在冬至這天家家户户吃餛飩。

餛飩的由來與傳説

餛飩由來簡短

餛飩是歷史悠久的一種食物。“餛飩”的這個名字也很古老。漢揚雄的《方言》是最早記載餛飩的書籍:“餅謂之飩。”明代高承的《事物紀原》裏也有説:餅始於七國時代,餛飩乃餅的一種。早時的餅中有餡入湯煮之,也稱為“煮餅”與“湯餅”。

據説,餛飩在唐宋時已傳入廣東。“雲吞”則是廣東人對其的俗稱。宋代高懌《羣居解頤》一書記載:“嶺南地暖……入冬好食餛飩……”。有人説“雲吞”二字取代餛飩大概始於清代同治年間,但這並不可考。不過,“餛飩”的粵語發音與“雲吞”相同事實。“餛”、“雲”二字的粵語發音完全相同,“飩”字的發音與“吞”字發音相近。

餛飩的由來

漢朝匈奴之説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説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所以在冬至這天家家户户吃餛飩。 餛飩發展至今,更成為名號繁多,製作各異,鮮香味美,遍佈全國各地,深受人們喜愛的著名小吃。餛飩名號繁多,江浙等大多數地方稱餛飩,而廣東則稱雲吞,湖北稱包面,江西稱清湯,四川稱抄手,新疆稱曲曲等等。各地有不少特色的,深受食客好評的餛飩,著名的有成都市龍抄手飲食店的抄手,其品種多種,皮薄餡嫩,味美湯鮮;重慶市的過橋抄手,包捏講究,調料多種,蘸調料食;上海市老城隍廟鬆運樓三鮮餛飩,餡料講究,薄皮包餡,味色鮮美;新疆烏魯木齊市的曲曲,羊肉為餡,皮薄餡嫩,湯清味鮮等等

道教之説

另有一種説法:冬至之日,京師各大道觀有盛大法會。道士唪經、上表,慶賀元始天尊誕辰。道教認為,餛飩

元始天尊象徵混沌未分,道氣未顯的第一大世紀。故民間有吃餛飩的習俗。《燕京歲時記》雲:“夫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混沌之象,故於冬至日食之。”實際上“餛飩”與“混沌”諧音,故民間將吃餛飩引伸為,打破混沌,開闢天地。後世不再解釋其原義,只流傳所謂“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諺語,把它單純看做是節令飲食而已。 吃餛飩我國許多地方有冬至吃餛飩的風俗。南宋時,當時臨安(今杭州)也有每逢冬至這一天吃餛飩的風俗。宋朝人周密説,臨安人在冬至吃餛飩是為了祭祀祖先。只是到了南宋,我國才開始盛行冬至食餛飩祭祖的風俗。 餛飩發展至今,更成為名號繁多,製作各異,鮮香味美,遍佈全國各地,深受人們喜愛的著名小吃各地有不少特色的,深受食客好評的餛飩,著名的有成都市龍抄手飲食店的抄手,其品種多種,皮薄餡嫩,味美湯鮮;重慶市的過橋抄手,包捏講究,調料多種,蘸調料食;上海市老城隍廟鬆運樓三鮮餛飩,餡料講究,薄皮包餡,味色鮮美;新疆烏魯木齊市的曲曲,羊肉為餡,皮薄餡嫩,湯清味鮮等等。

西施之説

相傳春秋戰國,吳王夫差打敗越國,生俘越王勾賤,得到許多金銀財寶,特別是得到了絕代美女西施後,更加得意忘形,終日沉湎歌舞酒色之中,不問國事。這年冬至節到了,吳王照例接受百官朝拜,宮廷內外歌舞昇平。不料飲宴之中,吃膩山珍海味的他竟心有不悦,擱箸不食。這一切西施全都看在眼裏,她趁機跑進御廚房,和麪又擀皮,欲做出一種新式點心來,以表自己的心意。皮子在她手中翻了幾個花樣後,終於包出一種畚箕式的點心。放入滾水裏一氽,點心便一隻只泛上水面。她盛進碗裏,加進鮮湯,撒上葱、蒜、胡椒粉,滴上香油,獻給吳王。吳王一嘗,鮮美至極,一口氣吃了一大碗,連聲問道:“這為何種點心?”西施暗中好笑:這個無道昏君,成天渾渾噩噩,真是混沌不開。聽到問話,她便隨口應道:“餛飩。”從此,這種點心便以“餛飩”為名流入民間。吳越人家不但平日愛吃餛飩,而且為了紀念西施的智慧和創造,還把它定為冬至節的應景美食。 參考:美食天下

春節吃餛飩的由來

餛飩:新年吃餛飩取其混沌初開之意。傳説盤古氏開天劈地,使“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結束了混沌狀態,才有了宇宙四方。再則取“餛飩”與“渾囤”的諧意,意思是糧食滿囤,五穀豐登。

 江蘇還有一個吃餛飩的民間故事:

在如今的江蘇啟東市,有個風俗:每到正月十五的時候,只要是女婿都要把老丈人接回家吃餛飩。關於這個風俗有個美麗的傳説。

在很久以前的啟東市,有個姓吳的縣令,此人為官非常清廉,也很愛百姓,是個好官。他有個美麗的女兒,叫做玉琴。玉琴非常孝順,更會包餛飩,她包的餛飩味道很是鮮美,非常好吃,吳縣令非常愛吃女兒做的餛飩。就這樣一家人過得非常幸福。

吳縣令府上有個叫春生的下人,他自幼父母雙亡,16歲的時候進了吳府當了一名花匠。日久生情,玉琴喜歡上了這個年輕人。有一天,春生正在忙着整理花架,結果不小心動了馬蜂窩,一個馬蜂把他的頭蟄了一下,疼得他頭昏腦漲。玉琴看到了心裏非常心疼,於是上前用嘴幫他吸毒。老夫人看到了他們這樣,非常生氣,就把春生鎖到了柴房,又把玉琴鎖到她自己的房裏。

後來,春生和玉琴偷偷地跑了出去,他們跑了一晚上跑到了一座破廟。好在玉琴會做餛飩,於是他們就在破廟門前賣起了餛飩。因為她做的餛飩味道鮮美,所以每天的顧客絡繹不絕,生意漸漸興隆起來。

轉眼數年過去了,他們的孩子也6歲了。這天已經是正月十五,他們看到草棚來了個人,正是吳縣令。他們不好意思見吳縣令,就讓孩子送了碗水餃給他們吃。吳縣令吃了後,覺得和自己女兒做的一樣,就問孩子他父母名字,結果一聽真的是自己女兒。一家人都哭了起來,吳縣令認了女兒、女婿、外孫。從此以後吳縣令規定正月十五都要去看女兒,吃餛飩。後來這習俗就傳了下來。

標籤: 由來 餛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sh/2jg4g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