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生活

> 七律長征是誰寫的

七律長征是誰寫的

七律長征是誰寫的的答案是:毛澤東

七律長征是誰寫的

毛澤東

毛澤東字潤之,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國人民的領袖,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詩人,書法家。

《七律·長征》僅用56個字,便高度概括了長征路上的各種艱難險阻。通過生動典型的事例,熱情洋溢地讚揚了中國工農紅軍不畏艱難,英勇頑強的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

這首詩的首聯是全詩的統領,以直白的語言,豪邁的語勢,高屋建瓴,高度概括了紅軍在長征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概,給整首詩奠定了輕鬆豪邁、氣度不凡的基調。“遠征難”三個字概括了紅軍在長征途中遇到的一切困難。“遠征”是寫長征行程之遠,時間之長;“難”是寫長征犧牲之大,經歷之苦。然而面對長征途中的千難萬險,鏗鏘有力的“不怕”二字,下筆千鈞,以堅定的語氣表現出紅軍勇敢頑強,頂天立地的英雄形象,也明顯暗示了對圍追堵截的敵軍更是不值一提。“等閒”意思是“輕易;隨便;平常”。“等閒”兩字將困難輕輕一描,呼應了“不怕”的表述,表現出紅軍藐視困難、蔑視敵人、從容不迫的自豪感。“萬水千山”以靜寫動,以艱難險阻為主體,展現了一幅濃縮紅軍長征壯闊歷程的總藍圖,是“面”的體現。

頷聯承接“千山”,沿着紅軍長征的路線,俯瞰五嶺和烏蒙山這兩個典型的高山峻嶺,以點帶面地描繪了“騰越五座嶺”和“疾跨烏蒙山”兩幅“長征圖”,這兩句寫出了紅軍對山的征服。“逶迤”“磅礴”之崇山高嶺,但在詩人的眼裏卻如小小細浪以及小小的泥丸,奇特的想象和誇張的寫法,是詩人有意縮小人的視覺比例,正是為了反襯紅軍藐視並戰勝一切困難的高大形象和精神偉力。“騰”和“走”的動態化描寫,使靜止的山有了生氣,既是寫山,也是寫紅軍對山的征服,反襯了紅軍大無畏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頸聯承接“萬水”,詩人還是以點帶面選擇了“巧渡金沙江”和“強渡大渡河”兩幅“長征圖”。奔騰的金沙江水拍打着兩岸高聳入雲的山崖,山山水水都在為紅軍的勝利縱情歡唱。橫跨在大渡河上的瀘定橋沒有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鐵索,令人望而生寒,這兩句寫出了紅軍對水的征服。詩人並沒有正面描寫巧渡金沙江的戰鬥,在強大敵軍的追擊下,當時的情況是非常危急的。紅軍僅用七隻小船,經過九天九夜偷渡過了金沙江,全殲對岸守敵,甩掉了追兵,突破了重圍。詩人把寒冷的江水寫得如此温暖,那是在戰鬥勝利後,詩人在江畔流露出的勝利的喜悦。另一處水是大渡河水,紅軍在陰冷的天氣下奪取瀘定橋,瀘定橋的鐵索高懸在湍急的河面之上,寒光閃閃,不由地讓人想起大渡河戰役的慘烈場面。一“暖”一“寒”,對比強烈,既是客觀事實,又是詩人的心理感受。既表達了紅軍渡過金沙江後的喜悦,又表現了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這一場惡戰的艱苦激烈,驚心動魄,可見紅軍的英勇無畏。

尾聯描述了長征最後的歷程,那是一幅“喜踏岷山雪”的“長征圖”。此聯是對首聯的迴應。開頭言“不怕”,結尾壓“更喜”,強化了主題。“更喜”承接紅軍在敵人的重圍中殺出來的一條血路,其實,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難程度其實超過“逶迤”的五嶺和“磅礴”的烏蒙山,但二萬五千裏轉戰的目的地已經到達,三軍大會師近在眼前,全軍上下都在喜笑顏開。 “三軍過後盡開顏”,寫出了戰士們的雙重喜悦,一重是戰勝雪山的喜悦,一重是勝利在望的喜悦。

縱觀全詩,氣勢磅礴,氣魄宏偉,格調高昂,筆力雄健。不僅大處雄渾,節奏強烈,而且小處精細,抑揚頓挫。詩中對仗極為工整,用詞極為精妙。全詩對張牙舞爪、窮兇極惡的敵人不置一字,視之若無。這種傲視山川的奪人之氣,非百戰百勝、總攬全局的三軍統帥、一代偉人而不能擁有此胸懷,無此胸懷亦不能出此語。

蘭州大學文學院教授慶振軒和閻軍在《毛澤東詩詞全集輯注》中談到《七律·長征》時説:“李白《戰城南》:萬里長征戰,三軍盡衰老。作者反其意而用之,是因為長征萬里,歷盡艱險,過了岷山,豁然開朗,柳暗花明又一村。”

標籤: 七律 長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sh/2j2gj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