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生活

> 國畫愚公移山的作者是誰

國畫愚公移山的作者是誰

國畫愚公移山的作者是誰的答案是:徐悲鴻

國畫愚公移山的作者是誰

《愚公移山圖》是徐悲鴻於1940年創作的一幅紙本畫。

正值中國人民抗日的危急時刻,畫家意在以形象生動的藝術語言表達抗日民眾的決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眾去爭取最後的勝利。抗戰中南京、武漢、廣州相繼淪陷,局勢緊張,物資匱乏,徐悲鴻奔走於香港、新加坡等地,舉辦畫展募集資金捐給祖國以賑濟災民。

此幅《愚公移山圖》極具現實意義。它作於1940年,正值中國人民抗日的危急時刻,畫家意在以形象生動的藝術語言表達抗日民眾的決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眾去爭取最後的勝利。抗戰中南京、武漢、廣州相繼淪陷,局勢緊張,物資匱乏,徐悲鴻奔走於香港、新加坡等地,舉辦畫展募集資金捐給祖國以賑濟災民。1939至1940年,應印度大詩人泰戈爾之邀,徐悲鴻赴印度舉辦畫展宣傳抗日,這期間他創作了不少油畫寫生,但最重要的成果卻是這幅《愚公移山圖》》國畫。

1940年2月,甘地到尼克坦訪問泰戈爾。在焚香獻花、歌唱祈禱的歡迎儀式上,泰戈爾向甘地引見了徐悲鴻。徐悲鴻為甘地畫像時,他被這位不屈不撓為民族獨立奮鬥的印度靈魂人物深深感動,於是充滿激情地開始創作《愚公移山》草稿與人物寫生。

1941年8月,徐悲鴻在喜馬拉雅山下的大吉嶺開始創作《愚公移山》。此前數月間,徐悲鴻深入喜馬拉雅山區,騎馬盤旋於萬丈懸崖峭壁的山路,作詩詠懷,並作草稿30餘幅。11月,他完成巨幅水墨畫《愚公移山》,回到印度國際大學後,又創作了油畫《愚公移山》。

其故事取材於《列子·湯問》中的一個神話傳説:愚公因太行、王屋兩山阻礙出入,想把山剷平。有人因此取笑他,他説:"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結果終於感動上天,兩座山被天神搬走了。

徐悲鴻(1895-1953年),漢族,原名徐壽康,江蘇宜興市屺亭鎮人。中國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曾留學法國學西畫,歸國後長期從事美術教育,先後任教於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和北平藝專。1949年後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擅長人物、走獸、花鳥,主張現實主義,於傳統尤推崇任伯年,強調國畫改革融入西畫技法,作畫主張光線、造型,講求對象的解剖結構、骨骼的準確把握,並強調作品的思想內涵,對當時中國畫壇影響甚大,與張書旗、柳子谷三人被稱為畫壇的“金陵三傑”。所作國畫彩墨渾成,尤以奔馬享名於世。

1953年9月26日,徐悲鴻因腦溢血病逝,享年58歲。按照徐悲鴻的願望,夫人廖靜文女士將他的作品1200餘件,他一生節衣縮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書畫家的作品1200餘件,圖書、畫冊、碑帖等1萬餘件, 全部捐獻給國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sh/1w454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