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歷史

> 輕於鴻毛重於泰山誰説

輕於鴻毛重於泰山誰説

司馬遷。輕於鴻毛重於泰山是司馬遷説的。

原句是: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

輕於鴻毛重於泰山誰説

意思是:人固然都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還重,有的人卻比鴻毛還輕,這是因為他們生存所依靠的東西不同啊。該句出處《報任安書》,是漢代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寫給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作者在信中以激憤的心情,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發了為著作《史記》而不得不含垢忍辱苟且偷生的痛苦心情。文章發語酸楚沉痛,筆端飽含感情,是一篇不可多得奇文,具有極其重要的史料價值。

司馬遷任太史令時,漢武帝派李陵率兵進攻匈奴。後來,李陵的部隊失利,最後戰敗投降。司馬遷站出來為李陵辯護求情。

漢武帝一聽,氣得火冒三丈,他立即下令將司馬遷關進監獄,以誣衊聖上的罪名,對司馬遷施行了當時最殘酷、最恥辱的“腐刑”。司馬遷受刑出獄後,擔任了中書令,他因身體和精神遭受嚴重的摧殘,內心極度苦悶,感到恥辱,曾經痛不欲生,一心想死去,但他想到自己的著作還沒有完成,強忍痛苦,堅持寫作,終於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歷史鉅著《史記》。他在給好朋友任安的一封信中,談到了對死的看法,他認為,人本來就有一死,但死和死是不一樣的,有的人死得比泰山還重,有的人死得比鴻毛還輕。

司馬遷(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瞭解風俗,採集傳聞。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司馬遷借老子之口説出了被他改造過和發展了的至治理想。保留了道法自然的內核,有意識地剔除了反映原始社會“小國寡人”和奴隸社會“使民”如何的思想,體現了深得道家精髓的“與時遷移”思想。

其核心是天道自然,要旨是人民的足欲。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是誰説的?

漢·司馬遷出處:《報任少卿書》【作者】司馬遷 【朝代】漢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辭令,其次詘體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關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髮、嬰金鐵受辱,其次毀肌膚、斷肢體受辱,最下腐刑極矣!白話釋義:人本來就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還重,有的人死的卻比鴻毛還輕,這是因為他們用死追求的目的不同啊!一個人最重要的是不使祖先受辱,其次是不能使身體受辱,其次是不能因自己的臉色不合禮儀而受辱,其次是不能因為自己的言語不當而受辱,其次是使肢體受扭曲(長跪、被可捆綁)而受辱,其次是穿上囚服受辱,其次是帶上木枷,遭受杖刑而受辱,其次是被剃光頭髮、頸戴枷鎖而受辱,其次是毀壞肌膚、斷肢截體而受辱,最下等的是宮刑了,侮辱到了極點。

擴展資料創作背景:這篇文章是司馬遷寫給任安的回信。

任安是司馬遷的朋友,曾經在獄中寫信給司馬遷,叫他利用中書令的地位“推賢進士”。司馬遷給他回了這封信。任安早年在大將軍衞青門下。當霍去病漸漸受到漢武帝的寵信,逐漸凌駕在衞青之上的時候,衞青的故人、門下都投靠霍去病了,並因而獲得官爵,只有任安不肯,仍效命於衞青。

在巫蠱之禍中,任安擔任護北軍使者,握有兵權,戾太子(劉據)派人持節到他那裏要求發兵助戰,他受了節,但仍閉城門,不肯接應太子。事件平息後,漢武帝賞賜了那些系捕太子的人,而把那些跟隨太子和為太子助戰的人都治以重罪。後來有人進言,説太子在“進則不得見上,退則困於亂臣”的情形下,不得已而“子盜父兵”,其實並無造反之心,使漢武帝感悟到太子是冤枉的。

於是,先前所做的處置,又重新檢討,變成了與太子戰、反太子的人全部有罪。而當漢武帝心理轉變的時候,便對任安對待太子的態度產生了根本的懷疑,他怪任安不幫太子,卻坐持兩端,準備看誰勝了就依附誰,於是就判他腰斬,十二月就要行刑。任安自認為自己是冤枉的,他寫信給經常可以見到皇帝的司馬遷,請他設法援救。

司馬遷接到這封信時,他的心裏相當為難。他了解漢武帝,自己就曾嘗過漢武帝暴怒之下的痛苦,他實在不願意再遭到第二個“李陵之禍”。論交情,李陵與他“素非相善”,而任安是他的老朋友,雙方的家庭彼此都很熟悉。

司馬遷也非常明白漢武帝一心為太子報仇,任安的死判,絕無平反的可能。他要把自己見死不救的苦衷,向老朋友説明,並請求他原諒。於是,司馬遷寫了這封長信給任安。

死重於泰山輕於鴻毛出自那裏 是誰説的

這一則成語出自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其原句為:“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這段話的白話譯文為:人總是要死的,有些人生命的價值比泰山還重,死得偉大,轟轟烈烈,有些人生命價值比鴻毛還輕,死得毫無價值。

擴展資料:作品賞析:《報任安書》是漢代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寫給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

作者在信中以激憤的心情,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發了為著作《史記》而不得不含垢忍辱苟且偷生的痛苦心情。文章發語酸楚沉痛,筆端飽含感情,是一篇不可多得奇文,具有極其重要的史料價值。全文結構嚴謹,層次井然,前後照應;説理和敍事融為一體,清晰透闢;語言豐富而生動,句子或長或短,以排比、對偶句穿插其間,使文章更富於感情色彩。人固然都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還重,有的人卻比鴻毛還輕,這是因為他們生存所依靠的東西不同啊!《報任安書》見識深遠,辭氣沉雄,情懷慷慨,言論剴切,是激切感人的至情之作。

其中敍事、議論、抒情,志氣盤桓,交融一體。文章以過人的豐富、強烈、奔放的思想感情,形成卓絕千古的浩蕩雄偉的氣勢。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是誰説的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是司馬遷説過的話,出自於他寫的《報任安書》中。而這句話的意思是人本來就是要死的,有的人死得比泰山還重,有的人卻比鴻毛還輕,表現出了個人的生死觀。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是誰説的司馬遷是西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

《報任安書》是司馬遷寫給其友人的一封回信,文中記述了他下獄受刑的不幸遭遇和繼續完成《史記》這本著作的遠大抱負。《史記》是由司馬遷編寫的一本歷史著作,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人終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這句話是誰説的?

“人終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這句話是這句話是司馬遷説的。這句話的意思是人總是要死的,但是有的人死的意義比泰山還要重,有的人死的意義卻比鴻雁的毛還輕。

一般都是用來形容一個人生平功績的。

這句名言出自於司馬遷寫給其身處獄中的友人的回信中,題為《報任安書》,又因為任安表字為少卿,因此又稱為《報任少卿書》。在文中,司馬遷以極其激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發了內心的無限痛苦,大膽揭露了漢武帝的喜怒無常,剛愎自用,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的生死觀。並表現出了他為實現可貴的理想而甘受凌辱,堅韌不屈的戰鬥精神。感情真摯,語言流暢,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對於瞭解作者的生平和思想,有着重要價值。

重於泰山輕於鴻毛原句是什麼?

原文句是,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意思是人本來就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還重,有的人死得卻比鴻毛還輕,這是因為他們用死追求的目的不同啊。

全文內容節選。

僕之先人非有剖符丹書之功,文史星曆,近乎卜祝之間,固主上所戲弄,倡優畜之,流俗之所輕也。假令僕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以異?而世又不與能死節者比,特以為智窮罪極,不為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樹立使然也。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辭令,其次詘體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關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髮,嬰金鐵受辱,其次毀肌膚,斷肢體受辱,最下腐刑極矣。公元前110年,司馬遷回到長安。病危中的父親向他講述了想寫一部史書的志願,可惜未能實現,希望司馬遷完成這個任務。

三年後,司馬遷繼承父職,任太史令。他廣泛閲讀宮廷中的藏書和檔案,積累了大量歷史資料,開始了《史記》的著作工作。公年前99年,漢將李陵兵敗投降匈奴,司馬遷為李陵辯護,獲罪下獄。

由於家裏窮,拿不出足夠的錢來自贖,結果受到了腐刑(殘害生殖器的酷刑)。受刑後,司馬遷的心情非常痛苦,一度想死去。但他想到自己的著作還沒有完成,強忍痛苦,堅強地活下去。

出獄後,他擔任中書令,懷着滿腔悲憤,堅持寫作,終於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歷史鉅作《史記》。司馬遷在給老友任安的一封信中,談到了自己對死的看法。他認為,人本來都有一死,有的死得比泰山還重,有的死得比鴻毛還輕,這是由於死的原因不一樣造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ls/yyr0r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