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歷史

>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特徵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特徵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特徵的答案是:佛像的背光與後柱頭的懸挑和天花板的傾斜一致;天花板上的凹槽與殿內背光強烈對比;塑像佈局合理、栩栩如生;壁畫使用唐朝特色繪法描繪佛教故事。

山西佛光寺的建築特點:為襯托佛像的高大,建築者有意將佛像伸出柱身,使佛像的背光與後柱頭的懸挑和天花板的傾斜一致,從而實現佛像與建築空間的緊密結合。此外,天花板上部密集的內外凹槽與簡明扼要的亮堂、斗拱與精緻的背光形成強烈對比,充分體現了唐代建築藝術處理空曠空間的特點所在。僅大殿內的佛壇上就有主像5尊,脅侍24尊,羅漢500尊(後部分毀損)。這些塑像佈局合理,姿態統一,臉型厚重圓潤,栩栩如生,線條自然流暢。現存的十平方米的唐代壁畫在大殿中描繪了佛教故事。其中右次間內柱前額上的橫幅,富有唐朝特色,而面部特徵和鬍鬚筆法則保留了漢畫的風格。大殿左右四根樑下,有唐人題詞,清晰有力。

佛光寺介紹

佛光寺大殿為中國現存排名第二早的木結構建築,僅次於五台縣的南禪寺。其被樑思成先生稱為“中國第一國寶”,因為它的發現打破了日本學者的斷言:在中國大地上沒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結構建築。

佛光寺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隋唐之際,已是五台名剎。“佛光寺”這個寺名屢見於各種史書記載。會昌五年(公元845年),唐武宗發動滅佛運動(唐武宗滅佛),佛教界稱為稱會昌法難,寺內除幾座墓塔外,其餘全部被毀。後於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重建。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特徵

大殿溯源

偌大的佛光寺土崩瓦解,變成了一片廢墟,僧人也全作鳥獸散。

公元857年,也就是唐代大中十一年,京都女弟子寧公遇和高僧願誠主持重建佛光寺。現存東大殿及殿內彩塑、壁畫等,即是這次重建後的產物。

佛光寺在唐代重修以後,即隨着佛教的衰敗而一同沉淪,此後除了宋代添置的壁畫,跟後來建的文殊殿以外便沒有任何記載,佛光寺大殿建因此基本被外界遺忘。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特徵 第2張

佛光寺再現原因

佛光寺之名遠揚千里之外,在於它重建於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的主殿東大殿。它的發現,它的聲名,它的命運,與梁啟超的長子、我國著名建築學家樑思成及其夫人林徽因密切相關。

樑思成最早是從一張圖片上認識佛光寺的,那是法國漢學家伯希和拍攝的敦煌莫高窟第61窟壁畫。

壁畫是一幅唐朝人繪製的完整清晰的五台山寺院圖,其中有“大佛光之寺”。

壁畫是唐朝時畫的,寺必然就是唐或唐之前修建,而在當時,日本人以嘲諷的口氣給中國古代建築下了一條定論:在中國已經沒有唐代時期的木構建築,要看中國唐代木構建築,就去日本的奈良、京都吧。

堅持不懈和艱辛異常的尋找開始了。

1937年6月,樑思成與夫人林徽因、莫宗江、紀玉堂僱了馬車和毛驢,一行四人風塵僕僕來到五台山。

輾轉訪問一些寺廟後,他們終於來到佛光寺。

在這裏,他們驚喜地發現,東大殿南側有一座磚塔與敦煌壁畫上所繪的磚塔一模一樣,樑思成憑經驗斷定屬唐代建築。

最後,在寺內僧眾幫助下,他們在殿內搭起了架子,拭去千年塵封,終於在大殿木樑找到唐代墨書,和殿外的石經幢相互應證,終於確鑿無疑地證實:中國有唐代木構建築,日本人的定論可以休矣!樑思成激動之地稱其為“中國第一國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ls/w46jx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