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歷史

>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誰説的?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誰説的?

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話是世人皆知的,這句話是在清軍入關時期顧炎武提出的,當時在《日知錄·正始》中的原句是:“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後人便將其簡化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話就有點類似與中國漢代時期的霸氣語錄“蠻夷邸間,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後世人則將其簡化為“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以八字成文的語型,出自梁啟超。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誰説的?

意為國家之事的興亡,保護國家不致被傾覆,是帝王將相文武大臣的職責,與普通百姓無關;而天下大事的興盛、滅亡,每一個老百姓都有義不容辭的責任。顧炎武(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本名顧絳,字寧人,人稱亭林先生,南直隸崑山(今江蘇崑山市)人。明末清初的傑出的思想家、經學家、史地學家和音韻學家,與王夫之、黃宗羲、唐甄並稱為明末清初“四大啟蒙思想家”。

崇禎十六年(1643年),成為國子監生,加入復社。清兵入關後,先後依託於弘光政權、僉都御史王永柞、唐王朱聿鍵、詩社,組織反清活動。後期,拒絕朝廷徵辟,一生輾轉,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創立了一種新的治學方法,成為清初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開山始祖”。

顧炎武學問淵博,對於國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儀象、河漕、兵農及經史百家、音韻訓詁之學,都有研究。晚年,治經重視考證,開啟明末清初樸學風氣。治學以“博學於文,行己有恥”為主,合“學與行、治學與經世”為一,詩多傷時感事之作。

梁啟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清朝光緒年間舉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中國近代維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幼年時從師學習,八歲學為文,九歲能綴千言,17歲中舉。後從師於康有為,成為資產階級改良派的宣傳家。維新變法前,與康有為一起聯合各省舉人發動“公車上書”運動,此後先後領導北京和上海的強學會,又與黃遵憲一起辦《時務報》,任長沙時務學堂的主講,並著《變法通議》為變法做宣傳。 戊戌變法失敗後,與康有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漸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學革命運動的理論倡導者。

逃亡日本後,梁啟超在《飲冰室合集》、《夏威夷遊記》中繼續推廣“詩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種詩中運用新名詞以表新意的做法。在海外推動君主立憲。辛亥革命之後一度入袁世凱政府,擔任司法總長;之後對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等嚴詞抨擊,並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導新文化運動,支持五四運動。

其著作合編為《飲冰室合集》。(1)在動亂中團結,因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發展中團結,因為求進。在生活中團結,因為我們彼此關心,愛護。

因為團結,所以總能夠戰勝困難,贏得最終勝利!(2)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3)乘着愛國的翅膀,我們要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情懷;乘着愛國的翅膀,我們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理想;乘着愛國的翅膀,我們要讓我們的祖國更和諧更強大。

(4)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材。天下興亡,匹夫有責。(5)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端正黨風,人人有責。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誰提出的?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顧炎武提出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話最早是出現在顧炎武的《日知錄·正始》中的概念,原句是:“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以八字成文的語型,是出自於梁啟超。

詞語的意思是天下的興盛滅亡,關乎所有人的利益,每一個老百姓都有義不容辭的責任。簡介後來,人們才又贊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話最早是在顧炎武得《日知錄·正始》中提出的概念,背景是清軍入關。顧老師的原句是:“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

是故知保天下,然後知保其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語出顧炎武《日知錄》卷十三《正始》。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誰説的?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顧炎武説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這句話最早是出現在顧炎武的《日知錄·正始》,意為天下蒼生的興盛、滅亡,關乎所有人的利益,因此,每一個老百姓都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所以匹夫既不是罵人的話,也不不是夸人的話,只是古代平民百姓中的男子代稱,在古代文學意義延伸的基礎上,慢慢地“匹夫”一詞被擴展到了普通人身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更多理解:其一:何為天下?從字面來看普天之下,沒有地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但其實對於天下的理解卻各人不同,這也就有了各人的看法和做法差異。其二:天下興亡間,總有人倫慘劇發生。

其間每個人都自帶屬性,無法逃離,就像對於地球生物地球就是天下,對於中國人中國就是天下一樣,若不參與、若不奮起,就如浮萍,未來不可知。其三:天有九重,天下同樣有多重。遠天難入那就先從近天做起,一步步承擔責任,一步步提升自我,才有可能促進更多重的天下興。

天下興亡 匹夫有責是誰説的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梁啟超説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話最早是出現在顧炎武的《日知錄·正始》中的概念,背景是清軍入關。

他的原句是:“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以八字成文的語型,是出自於梁啟超。相關故事顧炎武出身鄉宦,自小讀書,十四歲參加復社活動。復社是一個圖謀革新的社團,成員大多是愛國的知識分子。清兵南下時,顧炎武參加了抗清鬥爭,同崑山知縣楊永言等人一道據守崑山。

城破,顧炎武的兩個弟弟被清兵殺死,繼母王氏也絕食自殺。此後,他以商人身份暗中活動,聯絡抗清力量。後被官府追捕,逃離江南,前往山東。

在北方的二十多年裏堅持反清。五十歲後,顧炎武撰寫了《日知錄》。他在書中説:“即使是一位普通的人,對國家的興亡也是應該負有責任的。

”直到69歲去世,他都始終堅守民族氣節。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誰寫的?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話的作者是顧炎武,出自《日知錄·正始》卷十三《正始》。顧炎武(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漢族,明朝南直隸蘇州府崑山(今江蘇省崑山市)千燈鎮人,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學者尊為亭林先生。

明末清初的傑出的思想家、經學家、史地學家和音韻學家,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儒”。

全文(節選)如下:“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後知保其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語出顧炎武:《日知錄》卷十三《正始》。譯文如下:“亡國”與“亡天下”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亡國”是指改朝換代,換個王帝,國號。

而仁義道德得不到發揚光大,統治者虐害人民,人民之間也紛爭不斷,是天下將滅亡。保國這類事只需由王帝及大臣和掌握權力的人去謀劃。 但是“天下”的興亡,則是低微的百姓也有責任。

顧炎武出身鄉宦,自小讀書,十四歲參加復社活動。復社是一個圖謀革新的社團,成員大多是愛國的知識分子。清兵南下時,顧炎武參加了抗清鬥爭,同崑山知縣楊永言等人一道據守崑山。

城破,顧炎武的兩個弟弟被清兵殺死,繼母王氏也絕食自殺。此後,他以商人身份暗中活動,聯絡抗清力量。後被官府追捕,逃離江南,前往山東。在北方的二十多年裏堅持反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ls/q3lrd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