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歷史

> 文字是誰創造的

文字是誰創造的

倉頡。

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左史官,見鳥獸的足跡受啟發,然後加以蒐集整理,形成了漢字。其實,這也只是傳説,文字是廣大勞動人民根據實際生活的需要,經過長期的社會實踐才慢慢地豐富和發展起來的,倉頡只是整理出來而已。

倉頡也稱蒼頡,原姓侯岡,名頡,號史皇氏,是傳説為黃帝的史官,漢字的創造者,被後人尊為中華文字始祖。但普遍認為漢字由倉頡一人創造只是傳説,不過他可能是漢字的整理者。

傳説中倉頡生有“雙瞳四目”。目有重瞳者,中國史書上記載只有三個人,虞舜、倉頡、項羽。虞舜是禪讓的聖人,孝順的聖人,而倉頡是著名文聖人,項羽則是武聖人。

倉頡,原始社會後期黃帝的助手。曾把流傳於先民中的文字加以蒐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績。

倉頡,史皇氏,今河南南樂縣西十八公里吳村人那時制定曆法需要文字記載,制定神諭也需要行文,因此,倉頡應是顓頊部族人。他“生於斯,葬於斯”,故造書枱北有倉頡陵墓。

這位史前傳説人物,在中國古代戰國以前的典藉中都從未提及。最早提及倉頡者,是戰國時期的荀卿。其後是《呂氏春秋》和《韓非子》 ,在荀子“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的基礎上,又有所引申,其主要觀點是“倉頡作書”。漢代後,在《淮南子》和《論衡》中,已從“倉頡造字”發展為“倉頡四目”,開始神化。尤其是漢代的緯書,又進而渲染,倉頡“生而能書,又受河圖錄書,於是窮天地之變,仰視奎星圜曲之勢,俯察魚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 《春秋元命苞》 )。以後愈演愈神奇,發展為倉頡是“黃帝的史官”等傳説。黃帝是原始社會後期部落聯盟的首領之一,當時沒有國家機器,可見“史官”之説,顯然是後人用後代國家機器的職官名稱套用於史前傳説人物的結果。

文字是誰創造的

“倉頡造字”的傳説在戰國時期已經廣泛流傳。 《淮南子·本經》中記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説文解字序》中記載:“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

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敍畫之源流》中解釋説:“頡有四目,仰觀天象。因儷烏龜之跡,遂定書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祕,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創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天地聖人之意也。”普遍認為漢字由倉頡一人創造只是傳説,不過他可能是漢字的整理者。

關於倉頡造字,歷史上還有這樣一個近似於神話的傳説,説倉頡是黃帝的史官,黃帝統一華夏之後,感到用結繩的方法記事,遠遠滿足不了要求,就命他的史官倉頡想辦法,造字。於是,倉頡就在當時的洧水河南岸的一個高台上造屋住下來,專心致志地造起字來。可是,他苦思冥想,想 了很長時間也沒造出字來。説來湊巧,有一天,倉頡正在思索之時,只見天上飛來一隻鳳凰,嘴裏叼着的一件東西掉了下來,正好掉在倉頡面前,倉頡拾起來,看到上面有一個蹄印,可倉頡辨認不出是什麼野獸的蹄印,就問正巧走來的一個獵人。獵人看了 看説:“這是貔貅的蹄印,與別的獸類的蹄印不一樣,別的野獸的蹄印,我一看也知道。”倉頡聽了獵人的話很受啟發。他想,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特徵,如能抓住事物的特徵,畫出圖象,大家都能認識,這不就是字嗎?從此,倉頡便注意仔細觀察各種事物的特徵,譬如日、月、星、雲、山、河、湖、海,以及各種飛禽走獸、應用器物,並按其特徵,畫出圖形,造出許多象形字來。這樣日積月累,時間長了,倉頡造的字也就多了。倉頡把他造的這些象形字獻給黃帝,黃帝非常高興,立即召集九州酋長,讓倉頡把造的這些字傳授給他們,於是,這些象形字便開始應用起來。為了紀念倉頡造字之功,後人把河南新鄭縣城南倉頡造字的地方稱作“鳳凰銜書枱”,宋朝時還在這裏建了一座廟,取名“鳳台寺”。 (摘自《中華印刷通史》第三章第一節)

標籤: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ls/p63zn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