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歷史

>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西漢誰的提出來的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西漢誰的提出來的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董仲舒於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在漢武帝時開始推行。他建議廢除除儒家思想以外的其他思想,以防止這些學説迷惑百姓,這樣國家的法律和制度才能顯示出地位。

只有思想上統一了,才能鞏固和維護政治的統一,只有政治統一了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西漢誰的提出來的

於是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的大一統建議,實施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將儒學作為正統思想,影響長達二千多年。董仲舒的“大一統”思想,大大維護了漢武帝的集權統治,為當時社會政治和經濟的穩定做出了巨大貢獻。漢武“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適應西漢政治、思想和社會轉軌變型需要的重大舉措,先後以十一年之久,歷經罷黜刑法、議立明堂、增置博士、絀抑黃老,制策賢良和任用儒吏六個階段,由政治開路到理論完成繼而組織實現,構成一個險象環生、波瀾迭出的歷史過程。漢武帝在思想文化界首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政策,確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統與主導地位,使得專制“大一統”的思想作為一種主流意識形態成為定型,而作為一種成熟的制度亦同樣成為定型。

從此以後,在學術和仕進上,儒家被定為一尊,統治中國達兩千年之久。獨尊儒術在最初起到了統一思想、統一輿論、穩定國家的作用,但後來卻成為封建專制的重要組成部分,禁錮了中國古代思想的發展,特別是個性思想。從教育學角度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體現了教育的促進人類個體社會化、滿足社會的存在與發展需求為根本職能的特性。

從教育系統的職能方面來説,其根本職能在於促進人類個體的社會化,以滿足社會的存在與發展需求。所謂人類個體社會化,指人由生物實體不斷改變為一個能完善適應發展着的社會生活要求的社會實體,從而使個人與社會一體化的過程。人類個體社會化的根本含義在於使人對發展着的社會生活要求能妥善適應,而這種適應是通過能力與品德的形成與發展而實現的。

教育系統就是通過知識、技能與規範等經驗要素的傳遞,來促進人的能力與品德的形成和發展,從而促進人類個體社會化。人類個體社會化使新一代人獲得了參與社會生活必備的心理素質心理特性,使人類的更新換代得以實現,為人類社會的存在與發展提供了前提。這樣,教育系統就構成人類社會生活不可缺少的一種永恆存在的系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ls/jj40r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