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歷史

> 而立是指多少歲

而立是指多少歲

30歲。

而立出自《論語-為政》,意思是三十歲可以自立,因此後人將三十歲稱為而立之年。

而立現在一般是用來指人到了30歲應該擁有一定的本領,能獨自承擔責任,並且擁有自己的人生目標和規劃。

指男子20歲。古代男子20歲叫作“弱”,這時就要行“冠禮”,並賜以字。《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

“冠禮”,就是把頭髮盤成髮髻,然後再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因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冠是指帽子,指代成年。

指的是男子40歲。《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後用作四十歲的代稱。不惑,“不迷惑、不糊塗”之意。所以代稱男子40歲為“不惑之年”。

人到中年,對世間百態和周遭是非會有了洞悉般的明察,不會因蠱惑而沸騰,也不會因誣言而頹廢。所謂不惑,不是一切看透,不是早早服老,而是融會貫通,一切恰到好處。

而立是指多少歲

指的是男子50歲。論語中代稱男子50歲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又稱“知天命”、“半百”。《論語》“五十而知天命。”也有“知非”之説。

“知天命”,許多人會誤解成聽天由命的意思,其實,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為但不苛求結果,簡而言之,是對得失淡然。

六十歲,也説六十甲子。古時在計算年齡時,以天干地支的順序來表示。一個循環從甲子開始,接着是乙丑、丙寅……依序共有六十個組合,因此,干支每六十年就會循環一次,即一個人到61歲(出生時1虛歲)時,就逢一甲子。所以,六十歲又名“花甲”,與天干地支有關。計有功《唐詩紀事》卷六十六:“大中鹹通中效李長吉為短歌,對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環落落如弄珠’。”

七十歲,亦作“古希”。源於唐代大詩人杜甫《曲江二首》詩,杜甫吟詠道:“人生七十古來稀。”一千二百多年前的杜甫慨歎人生苦短,能活到七十歲,自古以來十分稀少。

指七十到九十的老人。耋:指七八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耄:指八九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

一百歲。語本《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鄭玄注:“期,猶要也;頤,養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盡養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歲,飲食、居住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養,所以“百歲”稱作“期頤”。

標籤: 多少歲 而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ls/gj5wr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