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歷史

> 春節的由來簡介

春節的由來簡介

春節是由歲首祈歲祭祀演變而來,上古時代人們在春回大地、終而復始、萬象更新的歲首,舉行祭祀活動報祭天地眾神、祖先的恩德,驅邪攘災、祈歲納福。

春節,即中國農曆新年,俗稱新春、新歲、歲旦等,口頭上又稱過年、過大年。

春節的由來簡介

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歲祭祀演變而來。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歲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春節的起源藴含着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藴。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

這些活動以除舊佈新、驅邪攘災、報神祭祖、納福祈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凝聚着中華傳統文化精華。古老傳統節日的起源與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以及星象、曆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據現代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

古老傳統節日多數形成於古人擇日祭祀,以謝天地神靈、祖先恩德,以及祈福辟邪的活動。早期的節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慎終追遠、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動,則藴含着祗敬感德、禮樂文明深邃文化內涵。歲節(年節)的起源與發展涵蓋了人文哲學與自然規律等方面內容。

在早期觀象授時時代,“斗柄回寅"為春正(歲首),立春乃萬物起始、一切更生之義也,意味着新的一歲已開啟。"歲"的概念,來自上古曆法,“歲"即"攝提”(原始干支),又名為“歲星"、“太歲"。如千支(歲)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正東偏北方位的“建寅"之月為起始,然後順時針方向旋轉,循環往復。

在傳統文化中,千支與方位以及八卦等是聯繫在一起的,寅位是後天八卦的艮位,是歲終歲首交結的方位,代表終而又始,如《易·説卦傳》曰:“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十二月運行,周而復始,歲末十二月指醜方,正月又復還寅位。斗柄回寅,春回大地,終而復始,萬象更新,新歲由此開始。春節是由歲首祈歲祭祀演變而來,上古時代人們在春回大地、終而復始、萬象更新的歲首,舉行祭祀活動報祭天地眾神、祖先的恩德,驅邪攘災、祈歲納福。

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還是可以從後世的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蹟。如嶺南部分地區沿承有在新年七年級拜歲以及新年期間隆重盛大的報神祭祖、驅邪納福節儀活動,由此可見上古時代歲首祭祀的蛛絲馬跡。春節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與普及的過程。春節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着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底藴,也記錄着古代人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

掃塵年前忙年主要是以除舊佈新為活動主題,掃塵是年前除舊佈新習俗之一。民諺稱“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年末廿三/廿四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稱“掃屋”。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户户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着歡歡喜喜搞衞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其寓意按民間的説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

掃塵的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 統統掃出門,以祈來年清吉;這一習俗寄託着人們辟邪除災、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祈求與願望。守歲守歲,又稱守歲火、照歲等,其由來已久,是中國民間的年俗活動之一。新年前除夕夜晚守歲,民俗活動主要表現為點歲火、守歲火,即所有房子都遍燃燈燭,閤家歡聚,迎接新年。

除夕夜遍燃燈燭通宵不滅,謂之“照虛耗",據説如此照歲之後,就會使來年家中財富充實。也有部分地區將通宵守夜(熬年夜)稱為守歲,即在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閒聊,通宵守夜,象徵着把一切邪瘟病疫趕跑驅走。壓歲錢壓歲錢(在廣東叫做“俾利是”),春節習俗之一。壓歲錢是由長輩派發給晚輩的,年晚飯後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派發給晚輩,據説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

過年給壓歲錢,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切之情和真切祝福。壓歲錢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驅鬼,保佑平安。壓歲錢最初的用意是鎮惡驅邪,因為人們認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壓歲錢壓祟驅邪。

春節的由來簡介50字左右

關於春節的來由,舊時由於缺失上古時期文獻(秦始皇焚書),沒法直接考證其源流,在傳承發展中於是便產生了諸多傳説。其中有幾種較為流行的説法,春節源於上古“臘祭説”、源於“巫術儀式説”、源於“鬼節説”、源於“古代豐收祭祀説”、源於“舜繼部落聯盟首領位説”、源於“萬年青年創萬年曆説”、源於避“年”獸的傳説等等。

1、萬年創萬年曆相傳古時候,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就有了想把節令定準的打算。

當時的國君叫祖乙,也常為天氣風雲的不測感到苦惱。萬年知道後,就帶着日晷和漏壺去國君,對祖乙講清了日月運行的道理。萬年指着天象,對祖乙説:“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説:“春為歲首,就叫春節吧”。

據説這就是春節的來歷。2、舜繼部落首領傳説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上古部落聯盟首領)繼部落聯盟首領,帶領着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正月七年級(歲首)。

據説這就是農曆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3、年獸傳説春節的來歷有一種傳説,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

因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户户燭火通明、守更待歲。七年級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春節的由來是什麼?

春節的由來是:在早期觀象授時時代,以“斗柄回寅”為歲首。“斗柄回寅”大地回春,終而復始,萬象更新,此乃萬物起始、一切更生之義,新的輪迴由此開啟。

在傳統的農耕社會,立春歲首具有重要的意義,衍生了大量與之相關的歲首節俗文化。

在歷史發展中雖然使用曆法不同而歲首節慶日期不同,但是其節慶框架以及許多民俗沿承了下來。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曆正月七年級,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結束。春節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親朋團圓、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擴展資料:除夕為歲末的最後一天夜晚。

歲末的最後一天稱為“歲除”,意為舊歲至此而除,另換新歲。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是歲除之夜的意思,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時值年尾的最後一個晚上。

除夕是除舊佈新、闔家團圓、祭祀祖先的日子,與清明節、七月半、重陽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的祭祖大節。除夕在國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這個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遠的遊子也是要趕着回家去和家人團聚,在爆竹聲中辭舊歲,煙花滿天迎新春。除夕,祭祖、吃團年飯,年夜飯後有派發壓歲錢和守歲的習俗。

從年七年級開始便進入迎禧接福、拜祭神祖、祈求豐年主題。元日子時交年時刻,鞭炮齊響、煙花照天、辭舊歲、迎新年等各種慶賀新春活動達於高潮。炮竹聲中辭舊歲,煙花滿天迎新春。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燒炮竹,叫做“開門炮仗”,送舊迎新。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正月七年級迎新歲,拜歲。早上各家焚香致禮,敬天地、祭列祖,拜歲神。

然後依次給尊長拜年,繼而同族親友互致祝賀。新年七年級,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恭祝新年大吉大利。

關於春節的由來簡介

春節由來:“年歲”的概念,來自上古曆法,《盤古王表》與《三命通會》等古籍均有載:“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天皇時代以“歲”來表示“年”。

歲以六十甲子(干支紀年法)為運轉週期,循環往復,永無止境。

“歲”即“攝提”(原始干支),又名為“歲星”、“太歲”。在傳承發展中後世將這套多音節的攝提紀元(歲)術語簡化為一個字,其與簡化後的干支在《爾雅》與《史記》均有對照關係的記載。如:太歲在寅曰攝提格,在卯曰單閼,在辰曰執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協洽,在申曰涒灘,在酉曰作噩,在戌曰閹茂,在亥曰大淵獻,在子曰困敦,在醜曰赤奮若(語出《爾雅·釋天》)。古人以天干地支來作為載體,天干承載的是天之道,地支承載的是地之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運;故設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運。

乾象天而支象地,萬物雖長於地上,但萬物的榮盛興衰卻離不開天。天地定位,干支以定時空,十天干與十二地支的組合,形成了六十甲子,用以闡述天地人事。干支紀元法,以立春為歲首,交節日為月首。

上古干支曆法的制定為節日產生提供了前提條件,原始信仰與祭祀文化是年節形成的重要因素。春節是由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上古時代人們於一年農事結束後在新一年開端的歲首,舉行祭祀活動報祭天地眾神、祖先的恩德,祈求豐年。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還是可以從後世的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蹟;如嶺南部分地區沿承有在新年七年級拜歲的習俗,新年期間隆重盛大的拜神祭祖節儀活動,由此可見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的蛛絲馬跡。

原始意義上的歲首,是指干支曆法的“立春”,當天象“斗柄指寅”時,陰陽轉化,陽和起蟄,品物皆春,意味着新的一個輪迴已開啟。春節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與普及的過程。年節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內涵,也記錄着古代人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

關於春節的來歷簡介

春節的來歷,春節以前也稱“元旦”,是在正月的第一天,而中國曆代的正月的設定日期卻並不一致。夏朝用孟春(即正月)為正月;商朝用臘月(十二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規定以十月為正月,漢朝初期沿用秦歷。

漢武帝太初元年,天文學家落下閎、鄧平等人制訂了《太初曆》,將原來以十月為歲首改為以孟春為歲首,後人在此基本上逐漸完善為我們當今使用的陰曆(即農曆),落下閎也被稱為“春節老人”。

此後中國一直沿用夏曆(陰曆,又稱農曆)紀年,直到清朝末年,長達2080年。古代民間所説的春節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這一天。南北朝時代,甚至把春節泛指為整個春季。辛亥革命以後,逐漸改用陽曆,為了區分農曆、陽曆兩節,人們把農曆新年正月七年級改稱春節。

春節的來歷也有民間傳説,據説在在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灶,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

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擴展資料:春節,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是傳統上的農曆新年。

春節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天臘、新歲,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中國人過春節至少已有4000年以上的歷史。在民間,舊時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日。

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曆正月七年級,但一般至少要到農曆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算結束。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均以拜祭神靈、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屬於漢字文化圈的一些國家和民族也有慶祝春節的習俗。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 。人們在春節這期間都儘可能地回到家裏和親人團聚,在這節日裏親朋好友之間走訪拜年,表達對親朋間的情懷以及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春節的由來是什麼

春節由來:春節是由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上古時代人們於一歲(年)農事結束後在新一歲開端的歲首,舉行祭祀活動報祭天地眾神、祖先的恩德,祈求豐年。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還是可以從後世的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蹟。

如嶺南部分地區沿承有在新年七年級拜歲的習俗,新年期間隆重盛大的拜神祭祖節儀活動,由此可見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的蛛絲馬跡。

原始意義上的歲首是指立春,立春乃萬物起始、一切更生之義,意味着新的一個輪迴已開啟,故立春為“歲始”(歲首),也即“歲節”。

標籤: 由來 春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ls/d1z1p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