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歷史

> 俞伯牙和鍾子期的故事

俞伯牙和鍾子期的故事

春秋時期,有位叫俞伯牙的人,他在彈琴方面很有天賦,他的琴聲高妙,優美動聽,但是能聽懂其中韻味的人卻沒有。有一年,伯牙坐船出去旅行。船走到一座山下時,突然下起了雨,伯牙就把船停在山腳下,在船艙裏彈起琴來。正當他沉浸在優美的琴聲中時,忽然看到江邊有一個樵夫,心裏一驚,彈斷了一根琴絃。

關於俞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

俞伯牙和鍾子期的故事

俞伯牙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郢都,擅長彈琴。伯牙有一次彈琴的時候,心裏想到高山,鍾子期是春秋楚國人,擅長賞析聽琴,感歎:“簡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當琴聲變得清新流暢時,打柴人説:“這後彈的琴聲表達的是無盡的流水。

”鍾子期和俞伯牙相遇。後俞伯牙得知鍾子期不幸病逝,臨終前鍾子期留下遺言,要把墳墓修在江邊,到八月十五相會時,好聽俞伯牙的琴聲。俞伯牙來到鍾子期的墳前,悽楚地彈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彈完後挑斷了琴絃,把心愛的瑤琴摔了,從此再也不彈琴了,伯牙認為世界上再也找不到像鍾子期這樣的知音了。擴展資料伯牙絕弦的意義人生苦短,知音難求,雲煙萬里,佳話千載。

純真友誼莫過於春秋時期楚國俞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伯牙絕弦”是交朋結友的千古楷模,伯牙絕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種真知己的境界,這也正是它千百年來廣為流傳的魅力所在。

俞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

俞伯牙和鍾子期的故事 第2張

音樂才子伯牙喜歡彈一曲《高山流水》,卻沒有人能夠聽出此曲的感情和意義,他在高山上撫琴,曲高和寡。終於有一天,有一個砍柴的樵夫經過,聽懂了他的《高山流水》,這個人就是鍾子期。

伯牙的知音是鍾子期,他們約好兩年後見面,可是兩年後鍾子期卻沒有露面。伯牙多方打聽才知道,原來鍾子期已經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約定,伯牙悲痛欲絕。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夠聽懂他音樂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會有人聽懂他的音樂了,於是他在子期的墳頭摔了他心愛的琴,也表示他對知音的敬重和惋惜。擴展資料原文:戰國·鄭·列禦寇《列子·湯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譯文:伯牙彈琴的時候,鍾子期在一旁欣賞。伯牙彈奏時意在高山,鍾子期説:“彈得太好了!琴聲就像巍峨的高山。

”伯牙意在流水,鍾子期讚歎道:彈得真好!琴聲就像水勢浩蕩的江河。”不論伯牙(彈奏時)想什麼,鍾子期總是能準確地説出他的心意。子期死後,伯牙覺得再也找不到比鍾子期更瞭解他的知音了,於是把琴摔碎,終生不再彈琴。

俞伯牙和鍾子期的故事

俞伯牙和鍾子期的故事 第3張

春秋時期,有位叫俞伯牙的人,他在彈琴方面很有天賦,他的琴聲高妙,優美動聽,但是能聽懂其中韻味的人卻沒有。有一年,伯牙坐船出去旅行。

船走到一座山下時,突然下起了雨,伯牙就把船停在山腳下,在船艙裏彈起琴來。正當他沉浸在優美的琴聲中時,忽然看到江邊有一個樵夫,心裏一驚,彈斷了一根琴絃。這位樵夫正是鍾子期,不管伯牙彈奏什麼曲子,他都能聽出琴聲所表達的意境。俞伯牙為自己遇到了知音而高興,請鍾子期喝酒。兩人約定來年還在這裏相會。

第二年,俞伯牙如期赴約。他在江邊彈奏一曲又一曲,卻沒有等來鍾子期。伯牙四處打聽才知道,子期前不久得病去世了。

去世前,子期讓家人把他葬在江邊,他還要聽伯牙的彈奏。俞伯牙很悲痛,他來到鍾子期的墓前,悲傷的彈奏了《高山流水》。彈奏完,伯牙將琴摔碎了,直到去世也沒有再彈過琴。

俞伯牙與鍾子期的典故是什麼?

俞伯牙和鍾子期的故事 第4張

典故是伯牙絕弦。典故內容:學習了三年,伯牙琴藝大長,成了當地有名氣的琴師。

但是伯牙常常感到苦惱, 因為在藝術上還達不到更高的境界。 伯牙的老師成連知道了他的心思後,便對他説,我已經把自己的全部技藝都教給了你,而且你學習得很好。至於音樂的感受、悟性方面,我自己也沒學好。我的老師萬子春是一代宗師,他琴藝高超,對音樂有獨特的感受力。他現住在東海的一個島上,我帶你去拜見他,跟他繼續深造,你看好嗎?俞伯牙聞聽大喜,連聲説好!他們準備了充足的食品,乘船往東海進發。

船行至東海的蓬萊山時,成連對伯牙説:“你先在蓬萊山稍候,我去接老師,馬上就回來。”説完,成連划船離開了。過了許多天,成連沒回來,伯牙很傷心。

他抬頭望大海,大海波濤洶湧,回首望島內,山林一片寂靜,只有鳥兒在啼鳴,像在唱憂傷的歌。伯牙不禁觸景生情,有感而發,仰天長歎,即興彈了一首曲子。曲中充滿了憂傷之情。

從這時起,俞伯牙的琴藝大長。其實,成連老師是讓俞伯牙獨自在大自然中尋求一種感受。伯牙身處孤島,整日與海為伴,與樹林飛鳥為伍,感情很自然地發生了變化,陶冶了心靈,真正體會到了藝術的本質,才能創作出真正的傳世之作。

後來,俞伯牙成了一代傑出的琴師,但真心能聽懂他的曲子的人卻非常少。有一次,伯牙乘船沿江旅遊。船行到一座高山旁時,突然下起了大雨,船停在山邊避雨。伯牙耳聽淅瀝的雨聲,眼望雨打江面的生動景象,琴興大發。

伯牙正彈到興頭上,突然感到琴絃上有異樣的顫抖,這是琴師的心靈感應,説明附近有人在聽琴。伯牙走出船外,果然看見岸上樹林邊坐着一個叫鍾子期的打柴人。伯牙把子期請到船上,兩人互通了姓名,伯牙説:“我為你彈一首曲子聽好嗎?”子期立即表示洗耳恭聽。伯牙即興彈了一曲《高山》。

子期讚歎道:“多麼巍峨的高山啊!”伯牙又彈了一曲《流水》子期稱讚道:“多麼浩蕩的江水啊!”伯牙又佩服又激動,對子期説:“這個世界上只有你才懂得我的心聲,你真是我的知音啊!”於是兩個人結拜為生死之交。伯牙與子期約定,待周遊完畢要前往他家去拜訪他。 一日,伯牙如約前來子期家拜訪他,但是子期已經不幸因病去世了。伯牙聞聽悲痛欲絕,奔到子期墓前為他彈奏了一首充滿懷念和悲傷的曲子,然後站立起來,將自己珍貴的琴砸碎於子期的墓前。

從此,伯牙與琴絕緣,再也沒有彈過琴。擴展資料
1.伯牙伯牙,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人。雖為楚人,卻任職晉國上大夫,且精通琴藝。

伯牙撫琴遇知音就是他在探親回國途中發生的故事。這個故事最早是從民間口頭流傳下來的,歷史上並無確切記載。在古籍中,最早見於戰國鄭人列禦寇著《列子》一書中有關於伯牙撫琴的故事。

經考證,伯牙本姓伯,説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説家馮夢龍在小説中的杜撰,史志載鍾子期為漢陽集賢村人氏,鄉民以子期為榮,口耳相傳一句俚詞:“子期遇伯牙,千古傳知音”。明代,馮夢龍編撰《警世通言》,特意到漢陽探源訪佚,由於漢陽話“子期遇伯牙”中的“遇”與“俞”讀音相同,都是去聲,便把“子期遇伯牙,千古傳知音。”誤聽為“子期俞伯牙,千古傳知音”。伯牙也就成了馮夢龍筆下的俞伯牙了——《俞伯牙摔琴謝知音》,收於《警世通言》。


2.子期鍾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戰國時代楚國漢陽(今湖北省武漢市蔡甸區集賢村)人。相傳鍾子期是一個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擔、拿板斧的樵夫。

歷史上記載伯牙探親回國時,在漢江邊鼓琴,鍾子期正巧遇見,感歎説:“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河。”因興趣相投,兩人就成了至交。鍾子期死後,伯牙認為世上已無知音,終生不再鼓琴。

伯牙子期的故事簡短點

俞伯牙和鍾子期的故事 第5張

故事:伯牙與鍾子期是一對千古傳誦的至交典範。伯牙善於演奏,鍾子期善於欣賞。

這就是“知音”一詞的由來。後鍾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萬分,認為世上再無知音,天下再不會有人像鍾子期一樣能體會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破琴絕弦”,把自己最心愛的琴摔碎,終生不再彈琴了。此後,由於這個故事,人們把“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難覓或樂曲高妙,便也有《高山》《流水》的古琴曲。把“知音”比作理解自己知心朋友,同自己有共同語言的的人,“伯牙絕弦”一詞也漸漸演變成了一種意思:由於知音逝世,從而棄絕某種特長或愛好,表示悼念。

擴展資料:伯牙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人, 最擅長彈琴。荀子《勸學篇》中稱“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科”,可見他彈琴技術之高超。而且伯牙從小非常聰明,天賦極高,又很喜歡音樂,他的老師是當時很有名氣的琴師成連。

鍾子期春秋楚國(今湖北漢陽)人。相傳鍾子期是一個戴斗笠、披蓑衣、背衝擔、拿板斧的樵夫。人生苦短,知音難求;雲煙萬里,佳話千載。

純真友誼的基礎是理解,中華文化在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闡釋,莫過於春秋時期楚國俞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伯牙絕弦”,是交朋結友的千古楷模,它流傳至今並給人歷久彌新的啟迪。正是這個故事,確立了中華民族高尚人際關係與友情的標準,説它是東方文化之瑰寶也當之無愧。

俞伯牙和鍾子期的故事(短一點)

俞伯牙和鍾子期的故事 第6張

伯牙善於彈琴,鍾子期善於傾聽。伯牙彈琴的時候,心裏想到高山,鍾子期説:“ 好啊!簡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心裏想到流水,鍾子期又説:“好啊,這琴聲宛如奔騰不息的江河從我心中流過!”不管伯牙心裏想到什麼,鍾子期都能準確地道出他的心意。

鍾子期去世後,伯牙認為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知音了,於是,他把自己最心愛的琴摔碎,終生不再彈琴。擴展資料:歷代史書資料關於俞伯牙的記載頗多,最早見於春秋戰國時期鄭國人列禦寇所著的《列子·湯問》篇。列禦寇在這篇文章中,不僅提到了俞伯牙的簡介,還提到了俞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除此之外,荀子在《勸學篇》中,也提到了俞伯牙,書中寫到“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科”。由此可見,俞伯牙的琴藝非常高超。

話説,俞伯牙自幼聰慧靈敏,並且有着極高的音樂天賦。值得一提的是,俞伯牙的老師是當時名氣頗大的琴師成連。和俞伯牙相比,史書對鍾子期的簡介少之又少。

只知鍾子期和俞伯牙一樣,是楚國人。以今天的地名來説,鍾子期是湖北漢陽人。相傳,鍾子期是一位身披蓑衣,頭戴斗笠的一位樵夫。

俞伯牙與鍾子期能遇見,得益於俞伯牙出使楚國一事。有一年,俞伯牙奉晉君之命出使楚國。中秋節那天,俞伯牙坐船來到了漢江口。

由於風浪很大,俞伯牙便停泊在一座小山下,等待風浪的平息。晚上,雲開月出,景色十分美麗迷人。俞伯牙望着頭上的明月,不禁琴興大發,便席地而坐專心致志的彈起琴來。優美的琴聲,剛好讓鍾子期聽見了。

鍾子期沉醉在俞伯牙的琴聲中難以自拔。隨後,俞伯牙又為鍾子期演奏了《高山》和《流水》兩首曲子,兩人隨即結為知音。“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與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這首詩歌講述的就是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俞伯牙摔琴謝知音出自馮夢龍的《警世通言》一書。

作者旨在通過這則故事,告知世人好友難尋的道理。話説,俞伯牙遇到樵夫鍾子期之後,俞伯牙將鍾子期視為知音。畢竟,鍾子期能聽得懂自己用琴聲表達的心意。俞伯牙演奏結束後,便和鍾子期談天論地,把酒言歡。

兩人越聊越投機,互相都有相見恨晚的感覺。於是,俞伯牙和鍾子期拜為兄弟,並且約定每年的中秋節都要來此相會。和鍾子期灑淚而別的第二年中秋,俞伯牙按照約定來到了漢陽江口。

俞伯牙等了很久,依然沒有見到鍾子期的影子。於是,俞伯牙席地而坐,希望通過自己的琴聲能召喚來這位知音。俞伯牙彈了很久,依然不見人來。

到了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過路的老人打聽鍾子期的下落,這位老人告訴他,鍾子期在不久之前因身染重病而去世了。臨終前,鍾子期留下遺言,讓後人把墳墓修在江邊,等到每年八月十五相會時,都可以聽到俞伯牙的琴聲了。聽了老人的一席話,俞伯牙萬分悲痛。按照老人的指引,俞伯牙來到了鍾子期的墳前。

俞伯牙席地而坐,用悽楚的琴聲演繹了一曲《高山流水》。

標籤: 俞伯牙 鍾子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ls/93d0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