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歷史

> 南斯拉夫分成幾個國家?

南斯拉夫分成幾個國家?

6個。南斯拉夫是建立在南歐巴爾幹半島的國家,1992年南斯拉夫解體,領土分成了6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它們分別是: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塞爾維亞、黑山、馬其頓、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在20世紀初,奧匈帝國境內民族矛盾嚴重。

南斯拉夫分成幾個國家?

一戰之後奧匈帝國崩潰,大塞爾維亞主義建立了南斯拉夫王國。在二戰期間,軸心國入侵,南斯拉夫王國解體。鐵托領導南斯拉夫軍隊,擊敗法西斯,並布成立了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這個國家的主要民族是塞爾維亞族,南斯拉夫的建立是以塞爾維亞族在古代所統治的塞爾維亞王國為前身的基礎建立的。

塞爾維亞王國經過多次戰爭兼併才有了南斯拉夫,塞爾維亞王國經過了兩次巴爾幹戰爭,並且它還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塞爾維亞王國兼併了周圍與自己國家語言、文化多有相似的小國,吞併了在一戰前附屬於奧匈帝國的弱小斯拉夫民族聚居地最終形成了南斯拉夫國家的規模。南斯拉夫的重要領導人鐵托去世後,由於沒有出現合格的接班人,南斯拉夫聯邦社會陷入了長期的動盪之中,經濟發展逐漸速度變緩,並且原本就存在於國家內部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也開始湧現出來,逐漸趨於尖鋭。

南斯拉夫作為社會主義國家,自然會依附於社會主義的老大哥蘇聯,事實上也是這樣,當時蘇聯作為社會主義第一強國,有許多社會主義國家的政策都是跟着蘇聯的政策實行的。但是蘇聯為了與美國抗衡,在國內實行斯大林模式的經濟體制,造成經濟體制僵化,國民經濟落後,再加上西方國家的文化輸出與文明演變,蘇聯內部的政治也出現了矛盾,因此蘇聯在1991年解體了。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在一系列的政局動盪和衝突後,在1992年4月27日徹底解體,分裂成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馬其頓以及南斯拉夫聯盟6個國家。

其中南斯拉夫聯盟是由於原來的主體民族塞爾維亞人繼續抗下南斯拉夫這杆大旗,與前南斯拉夫加盟國黑山共和國共同組成建立的。南斯拉夫解體也是必然結果,本來南斯拉夫就不是一個國家,只是一個國家聯盟組織,地處巴爾幹半島,民族、宗教信仰以及文化十分複雜,是基督教文明與伊斯蘭文明衝突交匯之處,歷來都是一個四戰之地,大國爭奪的戰場。近代的沙俄帝國、奧斯曼德國和奧匈帝國都在這裏爭奪的十分激烈,還再這裏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成為名副其實的火藥桶。

然而在機緣巧合的情況下,南斯拉夫領導人鐵托的鐵腕領導下,強行把這一地區捏合在一塊,一起度過了半個世紀的時光,已經是很不錯了,但終究是分家是主流,統一是暫時的,上個世紀90年代徹底崩盤。其實這還沒完,南斯拉夫原來的主體南聯盟分裂還在繼續,90年代末,科索沃地區的阿爾巴尼亞族要求獨立,與南聯盟的塞爾維亞人產生劇烈衝突,阿族被南聯盟政府出兵鎮壓,但卻引來了美國為首的北約國家的轟炸,結果南聯盟慘敗,超過20萬塞爾維亞人被迫撤出科索沃地區,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人實現半獨立地位。2003年,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改名塞爾維亞和黑山共和國,南斯拉夫正式成為封塵的歷史。2006年,黑山共和國獨立,原南聯盟正式分裂成為塞爾維亞共和國和黑山共和國。

2008年2月17日,阿爾巴尼亞族主導的科索沃地區宣佈獨立,脱離塞爾維亞,直至今日已經獲得世界100個國家的承認,但俄羅斯、塞爾維亞和我國並沒承認,也沒被允許加入如聯合國,屬於半獨立的國家,但擁有權利和其他主權國家無異。

南斯拉夫分成幾個國家?

分成六個共和國和兩個自治省。南斯拉夫一共經歷兩次解體,最終按照民族界線分為六個共和國和兩個自治省。

六個共和國包括: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馬其頓、黑山和塞爾維亞。

兩個自治省包括:科索沃和伏伊伏丁那。南斯拉夫是1929年至2003年建立於南歐巴爾幹半島上的國家,是以塞爾維亞族所建立的塞爾維亞王國為基礎,經兩次巴爾幹戰爭及第一次世界大戰,兼併語言、文化相近的周邊小國黑山王國,吞併原來從屬於奧匈帝國的弱小斯拉夫民族聚居地克羅地亞斯拉沃尼亞王國而形成的國家。擴展資料:南斯拉夫解體的過程:1、1992年4月27日南斯拉夫聯邦徹底解體,由塞爾維亞與黑山兩共和國組成的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正式宣告成立。2、1992年4月7日歐共體承認南斯拉夫波黑共和國獨立。

同日美國宣佈承認波黑、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共和國獨立。3、1992年南聯邦議會聯邦院通過了由塞爾維亞與黑山兩個共和國組成南聯盟的憲法,標誌着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的徹底解體。

南斯拉夫分為哪七個國家

南斯拉夫分為了塞爾維亞、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馬其頓、黑山七個國家。南斯拉夫是1929年至2003年建立於南歐巴爾幹半島上的國家,是以塞爾維亞族所建立的塞爾維亞王國為基礎的。

經兩次巴爾幹戰爭及第一次世界大戰,兼併語言、文化相近的周邊小國黑山王國,吞併原來從屬於奧匈帝國的弱小斯拉夫民族聚居地克羅地亞-斯拉沃尼亞王國而形成的國家。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匈帝國解體,1918年12月1日,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聯合組成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王國,1929年定名南斯拉夫王國。1991年,前南斯拉夫開始解體。1992年,塞爾維亞與黑山組成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2003年2月4日,南聯盟更名為塞爾維亞和黑山。

2006年6月3日,黑山共和國宣佈獨立。同年6月5日,塞爾維亞共和國宣佈繼承塞黑的國際法主體地位。

南斯拉夫分成幾個國家?

南斯拉夫分成6個國家,南斯拉夫解體是指一系列的衝突和政治動盪使得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解體的過程;南斯拉夫的八個聯邦構成單位包括了六個共和國: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馬其頓、黑山、塞爾維亞,以及塞爾維亞境內的兩個自治省:科索沃和伏伊伏丁那。1992年南聯邦議會聯邦院通過了由塞爾維亞與黑山兩個共和國組成南聯盟的憲法,標誌着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的徹底解體。

擴展資料:最重要的促使南斯拉夫民族關係不和的因素是在南斯拉夫王國時期,於二戰期間由克羅地亞獨立國所發起的內戰和種族滅絕;好高騖遠的大塞爾維亞的想法;以及巴爾幹半島的泛斯拉夫主義思想。

在二戰之前,主要的緊張是由於南斯拉夫王國多樣的民族以及在人口上佔據優勢的塞爾維亞人的統治。關係的緊張源於雙方對新國家的構想完全不同。在二戰期間,軸心國侵略了南斯拉夫,並建立了名為克羅地亞獨立國的傀儡國。克羅地亞獨立國的領土包括了當今的克羅地亞和波黑,軸心國還指派烏斯塔沙人士擔任克羅地亞獨立國的領導人。

前南斯拉夫分解為幾個國家?

南斯拉夫分解為六個國家和兩個自治省。南斯拉夫因為一系列的衝突和政治動盪,導致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解體,解體後出現了六個共和國和兩個自治省,共和國分別是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馬其頓、黑山、塞爾維亞,自治省為科索沃和伏伊伏丁那。

擴展資料斯洛文尼亞率先在1996年申請加入歐盟,在2004年成功。

克羅地亞在2013年7月1日正式加入歐盟。馬其頓共和國則在2004年申請。2010年歐盟給予黑山加入歐盟候選國地位 。2010年以來,塞爾維亞正積極申請加入歐盟,但歐盟方面對塞爾維亞加入設定了多個前提條件,其中最為關鍵的一點就是塞爾維亞必須先承認科索沃的獨立地位,或實現與科索沃關係正常化。

南斯拉夫國旗:藍、白、紅是斯拉夫人喜愛的顏色。三色旗曾是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聯合王國的國旗。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增加一枚黃邊紅五角星,象徵人民自由解放。

最重要的促使南斯拉夫民族關係不和的因素是在南斯拉夫王國時期,於二戰期間由克羅地亞獨立國所發起的內戰和種族滅絕;好高騖遠的大塞爾維亞的想法;以及巴爾幹半島的泛斯拉夫主義思想。

南斯拉夫分裂成為幾個國家

1992年南斯拉夫分裂為斯洛文尼亞、南斯拉夫聯盟、北馬其頓、克羅地亞和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五個國家。1992年,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波黑)宣佈為主權國家。

由於穆族和克羅地亞族贊成獨立,塞爾維亞族抵制投票,波黑三族間爆發了歷時三年半的戰爭。

波黑的獨立,也宣告了南斯拉夫的解體。同年,在全民公決後,未獨立的塞爾維亞、黑山等兩個加盟國組成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又譯作"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擴展資料:1998年,南聯盟政府指責塞爾維亞境內科索沃自治省的阿爾巴尼亞族武裝分子多次發動暴力襲擊,造成大量平民和警察傷亡,派遣軍隊進入科索沃。美國及其盟國指責南聯盟在科索沃殺害了大批阿族居民,製造了"人道主義災難",對南聯盟制裁。

1999年,以南聯盟政府拒絕執行西方國家主導的和平協議為由,美國領導的北約對南斯拉夫空襲78天,對南聯盟的軍事基地,醫院,橋樑,民宅進行打擊。其中在當年5月8日,北約空襲部隊五枚導彈擊中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6月,南聯盟接受和平協議,聯合國和北約接管科索沃。

2000年,米洛舍維奇在總統選舉中敗給反對黨塞爾維亞民主黨領導人沃伊斯拉夫·科什圖尼察。2002年,米洛舍維奇、米蘭·巴比奇、米蘭·馬爾蒂奇、沃伊斯拉夫·舍舍利等被引渡到荷蘭海牙前南斯拉夫問題國際刑事法庭受審。為了讓巴爾幹半島繼續分裂,歐盟促成塞爾維亞和黑山建立鬆散的國家共同體。

2003年,南聯盟共和國議會通過《塞爾維亞和黑山憲章》,改國名為“塞爾維亞和黑山”(簡稱"塞黑"),組成鬆散的國家共同體,取消"南斯拉夫"這一名稱。除了共同總統、統一的軍隊、外交等國家權力,兩個共和國有不同的法律、海關、貨幣乃至邊防部隊。憲章還規定。

3年後,兩個成員國有權通過全民公決,決定是否另立門户,分別成為獨立國家。2006年,黑山經由公民投票脱離塞黑,"塞黑"解體。2008年,科索沃脱離塞爾維亞獨立,但未獲國際普遍承認。

標籤: 南斯拉夫 國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ls/8y3xd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