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歷史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誰寫的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誰寫的

范仲淹。出自北宋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意思是意思就是不因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表示了古仁人(古時品德高尚的人)的處事深遠與豁達胸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誰寫的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中國的傳統儒家士大夫思想,講究淡然平靜的心態。不以己悲,是一種思想境界,是古代修身的要求。 即無論外界或自我有何種起伏喜悲,都要保持一種豁達淡然的心態。內在涵義是指無論面對失敗還是成功,都要保持一種恆定淡然的心態,不因一時的成功和失敗而妄自菲薄,無論何時都保持一種豁達淡然的心態不因外界的好事而興高采烈 也不因為自己的不幸遭遇而垂頭喪氣 堅持自己的原則不受外界的影響。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後。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家,祖籍邠州(今陝西省彬縣),後遷居蘇州吳縣(今江蘇省吳縣)。他為政清廉,體恤民情,剛直不阿,力主改革,屢遭奸佞誣謗,數度被貶。

1052 年(皇佐四年)五月二十日病逝于徐州,終年64歲。是年十二月葬於河南洛陽東南萬安山,諡文正,封楚國公、魏國公,有《范文正公集》傳世,通行有《四部叢刊》影明本,附《年譜》及《言行拾遺事錄》等。這年冬天,范仲淹已近五十八歲。

邊塞的嚴寒威脅着他的健康,他被允許移到稍暖的鄧州(今河南省鄧州市)做知州。此時,富弼已貶至青州(今山東省益都一帶),歐陽修貶去滁州(今安徽省滁縣等地),膝宗諒貶在嶽州(今湖南省岳陽一帶),尹洙則流竄筠州(今江西省高安附近),並備受凌辱。范仲淹經過申請。

把尹洙接到鄧州來養病,尹洙臨終,極為貧困,他笑着告訴范仲淹:“死生乃是正常的規律。既無鬼神,也無恐懼。”富弼從青州寄來詩歌,不免感慨萬端。范仲淹的和作,卻對他評價很高,並勸他不厭卑微,認真工作:“樞府當年日贊襄,隱然一柱在明堂;”“直道豈求安富貴,純誠惟賴助清光!”昔日好友滕宗諒派人送來一幅岳陽樓圖,告訴説他已將該樓重新修葺,並將歷代有關的讚揚詩賦,也刻石附立,希望范仲淹寫一篇岳陽樓記。

慶曆六年(1046年)九月十四日夜晚,范仲淹乘興揮毫撰寫了千古傳誦的《岳陽樓記》: 古代仁人志士與俗子的不同之處,在於他們的情感不輕易地隨景而遷。升官發財之日,他們不會得意忘形:遭厄受窮之時,他們也不致愁眉不展,假若身居高職,他們能為民解憂:一旦流離江湖,他們還惦着替君主分愁。簡直是,在位也憂,離職也憂。如果有人要問:似這般無日不憂,幾時才是一樂?那麼,他得到的回答將是這樣兩句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岳陽樓記》送到嶽州,膝宗諒大為感動。

他立即命人刻石。記中那兩句格言——“先天下之憂而優,後天下之樂而樂”,更是不脛而走,風也似的傳誦開來。仁宗聞此,不禁慨然稱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兩句話,概括了范仲淹一生所追求的為人準則,是他憂國憂民思想的高度概括。

從青年時代開始,范仲淹就立志做一個有益於天下的人。為官數十載,他在朝廷犯顏直諫,不怕因此獲罪。他發動了慶曆新政,這一政治改革,觸及到北宋的政治、經濟、軍事制度的各個方面,雖然由於守舊勢力的反對,改革失改,但范仲淹主持的這次新政卻開創了北宋士大夫議政的風氣,傳播了改革思想,成為王安石熙寧變法的前奏。

他在地方上每到一地,興修水利,培養人才,保土安民,政績斐然,真正做到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在生活上,他治家嚴謹,十分儉樸,平時居家不吃兩樣葷菜,妻子兒女的衣食只求温飽,一直到晚年,都沒建造一座像樣的宅第,然而他喜歡將自己的錢財送給別人,待人親熱敦厚,樂於義助他人,當時的賢士,很多是在他的指導和薦拔下成長起來的。即使是鄉野和街巷的平民百姓,也都能叫出他的名字。

在他離任時,百姓常常攔住傳旨使臣的路,要求朝廷讓范仲淹繼續留任。皇佑三年(1051年),范仲淹又移任青州。這裏的冬寒,加重了他的疾病。第二年(1052年)調往潁州,他堅持扶疾上任。

但只趕到徐州,便在溘然長逝。享年六十四歲。是年十二月葬於河南洛陽東南萬安山,諡文正,封楚國公、魏國公,有《范文正公集》傳世。

這時,范仲淹積蓄已盡。一家人貧病交困,僅借官屋暫棲,略避風雨。 范仲淹死訊傳開,朝野上下一致哀痛。包括西夏甘、涼等地的各少數民族人民,都成百成千地聚眾舉哀,連日齋戒。

凡是他從政過的地方,老百姓紛紛為他建祠畫像,數百族人來到祠堂,像死去父親一樣痛器哀悼,根據他的遺願,遺體沒有運回原籍蘇州,而是葬在他母親長眠的那塊地旁——洛陽南郊萬安山下。 范仲淹的行動和思想,贏得身前身幾代人的敬仰。歷代仁人志士也紛紛以范仲淹這位北宋名臣為楷模,學習和效法。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哪裏

出自北宋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意思是意思就是不因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表示了古仁人(古時品德高尚的人)的處事深遠與豁達胸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中國的傳統儒家士大夫思想,講究淡然平靜的心態。

不以己悲,是一種思想境界,是古代修身的要求。 即無論外界或自我有何種起伏喜悲,都要保持一種豁達淡然的心態。內在涵義是指無論面對失敗還是成功,都要保持一種恆定淡然的心態,不因一時的成功和失敗而妄自菲薄,無論何時都保持一種豁達淡然的心態不因外界的好事而興高采烈 也不因為自己的不幸遭遇而垂頭喪氣 堅持自己的原則不受外界的影響。擴展資料:創作背景這篇文章寫於慶曆六年(1046)。

范仲淹生活在北宋王朝內憂外患的年代,對內階級矛盾日益突出,對外契丹和西夏虎視眈眈。為了鞏固政權,改善這一處境,以范仲淹為首的政治集團開始進行改革,後人稱之為“慶曆新政”。但改革觸犯了封建大地主階級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了他們的強烈反對。

而皇帝改革的決心也不堅定,在以太后為首的保守官僚集團的壓迫下,改革以失敗告終。“慶曆新政”失敗後,范仲淹又因得罪了宰相呂夷簡,范仲淹貶放河南鄧州,這篇文章便是寫於鄧州,而非寫於岳陽樓。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范仲淹的哪個作品?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句千古名句出自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從表面上看,《岳陽樓記》講述的是范仲淹對山水樓的觀賞;從深層上看,《岳陽樓記》表達這范仲淹對當前朝廷的政治看法,境界十分的高。

范仲淹是北宋時期有名的政治家以及文學家,他一生不僅為宋朝大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同時也寫下了不少影響後世的優秀文學作品。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句話的意為一個人不要因為外界事物的好壞以及自身的得失而感到喜悦和悲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八個字很好地體現出了中國古代儒家思想,表示着一個人應保持一顆平靜的心,不要因外界事物的變化以及自己的得失而變得浮躁。由此可以看出,范仲淹這是在啟示後人要懂得修身養性,做一個遠離世俗,豁達開朗的人。這句話同樣也可以引申到我們生活中的成功和失敗,面對失敗,我們不能放棄,面對成功,我們不能驕傲。

人的一生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總是會遇到一些挫折和失敗,然而很多人在那這種情景之下會變得特別浮躁,並擁有着想要放棄的想法。請記住一句話,“不是成功來得慢,而是你努力得不夠狠”,所以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選擇逃避它。要知道,人的一生很長,能做的事情還有很多,能成功的機會也有很多。

相比於《岳陽樓記》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更加喜歡“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體現着范仲淹的豁達開朗心境,“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體現着范仲淹的愛國情懷以及偉大政治抱負。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哪篇古文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句話出自於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提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認為不應因為外物(好壞、 有無)和自己(得失、富貧)而或喜或悲。

不要為了財富、名利等身外之物而欣喜異常;也不要因為自身暫時狀態低迷而自卑、難過。

一切都是暫時的,生命相對於人類歷史而言是暫時的;財富名利相對於人生幸福而言只是暫時的;困難、坎坷、逆境也都是暫時的。無論好的、欣喜的,還是壞的、難過的,一切都是會過去的。近義詞:得而不喜,失而不憂。《莊子·秋水》裏面有句話:“得而不喜,失而不憂。

”它的意思就是説:得到了不必狂喜狂歡,失去了也不必耿耿於懷,憂愁哀傷。不以物喜,不以已悲,這是一-種非常高的人格修養,然而,在現代社會,已經很少有人能夠做到這一點了。我們看到更多的反倒是周圍的人把自己的快樂和憂愁建立在得失之上,得到了就非常高興,一旦失去就過分憂慮,甚至為了少失去多得到不惜犧牲自己的道德和尊嚴。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作者是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

屬予作文以記之。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

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

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

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岳陽樓記》,作者是范仲淹。

岳陽樓記作者:范仲淹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

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ls/0z3p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