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科普

> 部首編排法起源於哪部典籍

部首編排法起源於哪部典籍

《説文解字》,簡稱《説文》,是東漢文字學家許慎撰寫的圖書。它是中國第一部系統地分析漢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書,也是首部按部首編排的漢語字典。

《説文解字》的原文以小篆書寫,逐字解釋字體來源,其是科學文字學和文獻語言學的奠基之作,在中國語言學史上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部首編排法起源於哪部典籍

《説文解字》內容共十五卷,以小篆為研究對象,同時參照小篆以外的古文、籀文,其中一至十四卷為文字解説,十五卷為敍目,每卷都分上下兩篇,實為三十卷。共收字頭9353個,重文(古文、異體等)1163個,字頭以小篆為準,兼有古文、籀文等異體。

《説文解字》首創漢字部首,全文共分部首540個,從“一”部開始到“亥”部結束,同部字的第一個字就是部首,並用“凡某之屬皆從某”標明。正文部分重點在字形的分析,“説文”以“文”(獨體為主);“解字”重點在字義的解釋,以“字”(合體為主),小篆是全書的説解對象,通過字形的分析,來肯定字的性質和類型,説明文字義形音三種要素和三者的密切關係,説解次序就是對每個字先説解其意義,次説形體,後説讀音,全書以“六書”為書例,統全書文字。

《説文解字》裏的“古文”,今依大徐本所註明的重文字數是474個,主要指漢代所發現的孔子壁中書及《春秋左氏傳》。就許書所列古文形體來看,與魏石經古文、宋郭忠恕《汗簡》所輯傳抄古文字形皆近。這種文字也稱為“蝌蚪文”,是戰國時代通行於齊、魯、三晉之間的一種古文字書跡。

《説文解字》裏的“籀文”是來自《史籀篇》中的文字,大徐本標明的重文數共計208個。今比照出土東周文字資料,不論秦或東方諸國均有許書籀文之用例,許多籀文字形還接近西周晚期的金文字形,表明《史籀篇》所流傳的時代要早於東周,班固、許慎以為周宣王時書,大致是可信的。

在許書重文裏,還有“或體”、“俗體”、“今文”諸名,許慎常用“或作某”、“俗作某”稱之。古文、籀文與正篆是屬於不同時期所存在的古漢字異文關係,或體、俗體、今文與正篆則主要是指漢世所存在的異文關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kp/xypnr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