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科普

> 最早的晶體壓電效應是誰發現的

最早的晶體壓電效應是誰發現的

最早的晶體壓電效應是誰發現的

1880年前在傑克斯的實驗室發現了壓電性。起先,皮埃爾居里致力於焦電現象與晶體對稱性關係的研究,後來兄弟倆卻發現,在某一類晶體中施以壓力會有電性產生。他們又系統的研究了施壓方向與電場強度間的關係,及預測某類晶體具有壓電效應。經他們實驗而發現,具有壓電性的材料有:閃鋅礦、鈉氯酸鹽、電氣石、石英、酒石酸、蔗糖、方硼石、異極礦、黃晶及若歇爾鹽。這些晶體都具有各向異性結構,各向同性材料是不會產生壓電性的。

壓電效應:某些電介質在沿一定方向上受到外力的作用而變形時,其內部會產生極化現象,同時在它的兩個相對錶面上出現正負相反的電荷。當外力去掉後,它又會恢復到不帶電的狀態,這種現象稱為正壓電效應。當作用力的方向改變時,電荷的極性也隨之改變。相反,當在電介質的極化方向上施加電場,這些電介質也會發生變形,電場去掉後,電介質的變形隨之消失,這種現象稱為逆壓電效應,或稱為電致伸縮現象。依據電介質壓電效應研製的一類傳感器稱為為壓電傳感器。

壓電晶體是用量僅次於單晶硅的電子材料,用於製造選擇和控制頻率的電子元器件,廣泛應用於電子信息產業各領域,如彩電、空調、電腦、DVD、無電線通訊等,尤其在高性能電子設備及數字化設備中應用日益擴大。  低腐蝕隧道密度壓電晶體是生產SMD頻率片、手機頻率片的必需材料。 壓電晶體產品品種主要有: Z棒、Y棒、厚度片、頻率片。

某些晶體,當沿着一定方向受到外力作用時,內部會產生極化現象,使帶電質點發生相對位移,從而在晶體表面上產生大小相等符號相反的電荷。當外力去掉後,又恢復到不帶電狀態。晶體受力所產生的電荷量與外力的大小成正比。這種現象叫壓電效應。反之,如對晶體施加電場,晶體將在一定方向上產生機械變形。當外加電場撤去後,該變形也隨之消失。這種現象稱為逆壓電效應,也稱作電致伸縮效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kp/jrd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