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歷史

> 晶體管是誰發明的

晶體管是誰發明的

巴丁。

晶體管的三個電極,在電路板上,這三個電極分別會使用字母來進行表示,其中有q,Q加數字。在三極管的裏面還有不同的類型,在使用時需要進行配對,因為兩者進行配對能夠進行互補。三極管可以將電路進行放大,並且能夠分為三種形式。每一種形式都會有不同的工作,主要是為了晶體管的正常工作。

想要將信號進行放大,那麼共射極電路就會產生作用。三個電極都有一個共同的作用,就是能夠控制電流組件。能夠將細微的電流進行改變,然後機動化,這樣電流就會產生很大的變化。兩個互補的電極所產生的現象叫做發射結,也叫做集電結。

晶體管的第一種狀態就是截止狀態,所指的是三極管正常發射出的電壓要比導通電壓小很多,所以基本上電壓是零。在此時,三極管已經沒有放大電流的功效,並且晶體管上面的開關也處於一種斷開的狀態,從而出現斷電的情況,所以這個時候被叫做截止狀態。

放大狀態所指的就是晶體管可以將電流進行放大並且能夠進行控制,此時的三極管在發射的時候屬於正向偏置,然而集電結會出現反向偏置,由此可見,三極管現在的狀態就是放大狀態。晶體管最後一個狀態就是飽和導通,也就是説電流增大後,那麼將沒有放大作用,這個時候電壓會很小,所以需要將集電極與發射極進行導通。

晶體管是誰發明的

約翰·巴丁(John Bardeen,1908年5月23日-1991年1月30日),男,美國物理學家,因晶體管效應和超導的BCS理論兩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56、1972年)。

巴丁,1908年出生於美國威斯康星州的麥迪遜市,1923年進入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電機工程系學習,1928年取得學士學位,1929年取得碩士學位。畢業後巴丁留校擔任電機工程研究助理。1930年到1933年期間,巴丁在匹茲堡海灣實驗研究所從事地球磁場及重力場勘測方法的研究。1933年巴丁進入普林斯頓大學,在E.P.魏格納的指導下研究固體物理學。1935年到1938年期間任哈佛大學研究員,並於1936年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1938年到1941年間,巴丁擔任明尼蘇達大學助理教授,1941年到1945年在華盛頓海軍軍械實驗室工作,1945年到1951年在貝爾電話公司實驗研究所研究半導體及金屬的導電機制、半導體表面性能等問題。1947年和同事布拉頓發明了半導體三極管,一個月後,肖克利發明了PN結晶體管,三人因發現晶體管效應共同獲得195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標籤: 晶體管 發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ls/j155x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