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科普

> 月球温度

月球温度

月球表面為超高真空,白天最高160℃,夜間最低-180℃。

由於月球上沒有大氣,再加上月面物質的熱容量和導熱率又很低,因而月球表面晝夜的温差很大。白天,月球表面在陽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高達127℃;夜晚,其表面温度可降低到-180℃。用射電觀測可以測定月面土壤中的温度,這種測量表明,月面土壤中較深處的温度很少變化,這正是由於月面物質導熱率低造成的。

月球温度

拓展資料

地形地貌

月球表面有陰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區域,亮區是高地,暗區是平原或盆地等低陷地帶,分別被稱為月陸和月海。早期的天文學家在觀察月球時,以為發暗的地區都有海水覆蓋,因此把它們稱為“海”。著名的有云海、濕海、靜海等。而明亮的部分是山脈,那裏層巒疊嶂,山脈縱橫,到處都是星羅棋佈的環形山,即撞擊坑,這是一種環形隆起的低窪形。月球上直徑大於1000米的撞擊坑多達33 000多個。位於南極附近的貝利撞擊坑直徑295公里,可以把整個海南島裝進去。最深的山是牛頓撞擊坑,深達8788米。除了撞擊坑,月面上也有普通的山脈。高山和深谷疊現,別有一番風光。

月球背面的結構和正面差異較大。月海所佔面積較少,而撞擊坑則較多。地形凹凸不平,起伏懸殊最長和最短的月球半徑都位於背面,有的地方比月球平均半徑長4公里,有的地方則短5公里(如范德格拉夫窪地)。背面未發現“質量瘤”。背面的月殼比正面厚,最厚處達150公里,而正面月殼厚度只有60公里左右。

撞擊坑

撞擊坑這個名字是伽利略起的。是月面的顯著特徵,幾乎佈滿了整個月面。最大的撞擊坑是南極附近的貝利環形山,直徑295千米,比海南島還大一點。小的環形山甚至可能是一個幾十釐米的坑洞。直徑不小於1000米的大約有33000個。佔月面表面積的 7%-10%。

有個日本學者1969年提出一個撞擊坑分類法,分為克拉維型(古老的撞擊坑,一般都面目全非,有的撞擊坑有中央峯)哥白尼型撞擊坑(年輕的撞擊坑,常有撞擊作用引起大量月球表面的巖石向四周濺射,濺射出來的大量巖石碎塊高速在月面拋射和滾動,改變了月面原有的地形地貌和表面土壤的結構與顏色,形成明顯的“輻射紋”,內壁一般帶有同心圓狀的段丘,中央一般有中央峯。阿基米德型(環壁較低,可能從哥白尼型演變而來)碗型或酒窩型(小型撞擊坑,有的直徑不到3米)。

撞擊坑的形成現有兩種説法:“撞擊説”與“火山説”。

“撞擊説”是指月球因被其他小行星撞擊而有現今人類所看到的撞擊坑。

“火山説”是指月球上本有許多火山,最後火山爆發而形成了火山噴發口。

標籤: 月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kp/g49m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