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科普

> 地震的等級劃分

地震的等級劃分

地震的等級劃分

震級是表徵地震強弱的量度,是劃分震源放出的能量大小的等級。單位是“里氏”,通常用字母M表示,它與地震所釋放的能量有關。釋放能量越大,地震震級也越大。震級每相差1.0級,能量相差大約32倍;每相差2.0級,能量相差約1000倍。也就是説,一個6級地震相當於32個5級地震,而1個7級地震則相當於1000個5級地震。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地震的震級為9級。

地震震級分為九級,一般小於2.5級的地震人無感覺,2.5級以上人有感覺,5級以上的地震會造成破壞。簡稱震級。

1. 一般將小於1級的地震稱為超微震;

2. M≥1級,小於3級的稱為弱震或微震,如果震源不是很淺,這種地震人們一般不易覺察。

3. M≥3級,小於4.5級的稱為有感地震,這種地震人們能夠感覺到,但一般不會造成破壞。

4. M≥4.5級,小於6級的稱為中強震(如9·7彝良地震),屬於可造成破壞的地震,但破壞輕重還與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種因素有關。

5. M≥6級,小於7級的稱為強震(如8·3魯甸地震,2·6高雄地震)。

6. M≥7級,小於8級的稱為大地震(如8.8九寨溝地震,4·14玉樹地震,4.20雅安地震,7.18俄羅斯堪察加半島地震)。

7. 8級以及8級以上的稱為巨大地震(如5·12汶川地震,3·11日本地震)。

發震時刻、震級、震中統稱為“地震三要素”。

地震的等級劃分 第2張

震級的測定需要考慮地震深度和震中距離。現在測定地震是依靠儀器記錄的地震波。取不同的地震波震相可以求得不同的地震震級。通常所説的里氏震級是一種近震震級。我國現在使用的是統一震級Ms,最後的結果是取多台的平均震級。

地震震級是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由地震所釋放出來的能量大小來決定。釋放出的能量愈大,則震級愈大。地震釋放的能量大小,是通過地震儀記錄的震波最大振幅來確定的。由於儀器性能和中距離不同,記錄到的振幅也不同,所以必須要以標準地震儀和標準震中距的記錄為準。

地震前自然界出現的可能與地震孕育、發生有關的各種徵兆稱作地震前兆。大體有兩類:

1、微觀前兆:人的感官不易覺察,須用儀器才能測量到的震前變化。例如,地面的變形,地球的磁場、重力場的變化,地下水化學成分的變化,小地震的活動等。

2、宏觀前兆:人的感官能覺察到的地震前兆。它們大多在臨近地震發生時出現。如井水的升降、變渾,動物行為反常,地聲、地光等。

地下水異常

①水位、水量的反常變化。如天旱時節井水水位上升,泉水水量增加;豐水季節水位反而下降或泉水斷流。有時還出現井水自流、自噴等現象。

②水質的變化。如井水、泉水等變色、變味(如變苦、變甜)、變渾,有異味等。

③水温的變化。水温超過正常變化範圍。

④其他。如翻花冒泡、噴氣發響、井壁變形等。

生物異常

動物是觀察地震前兆的“活儀器”,它們往往在震前出現各種反常行為,向人們預示災難的臨近。已發現有上百種動物震前有一定反常表現,其中異常反應比較普遍的有20多種,最常見的動物異常現象有:

①驚恐反應:如大牲畜不進圈,狗狂吠,鳥或昆蟲驚飛、非正常羣遷等。

②抑制型異常:如行為變得遲緩,或發呆發痴,不知所措;或不肯進食等。

生活習性變化:如冬眠的蛇出洞,老鼠白天活動不怕人,大批青蛙上岸活動等。

標籤: 地震 劃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kp/080z8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