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教育

> 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是什麼意思?

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自;從;邇:近;卑:低下。走遠路必須要從近處開始,登高必須從低處開始。比喻做事情都得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

成語發音:xíng yuǎn bì zì ěr,dēng gāo bì zì bēi

成語解釋:自;從;邇:近;卑:低下。走遠路必須要從近處開始,登高必須從低處開始。比喻做事情都得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成語出處:西漢·戴聖《禮記·中庸》:“君子之道,闢如行遠必自邇,闢如登高必自卑。”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勸誡人

成語結構:複句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 行遠升高 查看更多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的近義詞>>



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是什麼意思

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的意思是:

“行遠自邇,登高自卑”是“四書五經”《中庸》中的一句警世名言,其意思是説,要想走很遠的路,到達遠大的目標,就必須從近處開始;要想登上高山之巔,極目遠眺,一覽眾山小,就必須從山腳起步。這和老子所説的“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荀子的“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有異曲同工之妙。

卑:低;邇:近。登高山須從低處開始,走遠路要從近處開始。比喻做事要紮紮實實,循序漸進

讀音:

【dēng gāo bì zì bēi,xíng yuǎn bì zì ěr】

出處:

西漢·戴聖《禮記·中庸》:“君子之道,闢如行遠必自邇,闢如登高必自卑。”

例句:

蘇雪林《玉溪詩迷·引論》:“這也是‘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的意思。”

近義:

陟遐自邇

“登高者必自卑,行遠者必自邇”是什麼意思?

“登高者必自卑,行遠者必自邇”的意思:登高山須從低處開始,走遠路要從近處開始。比喻做事要紮紮實實,

出處:“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語出《中庸》,意思是登高一定要從低的地方開始,遠行一定要從近的地方起步。

《中庸》原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作者為孔子後裔子思,後經秦代學者修改整理。《中庸》是被宋代學人提到突出地位上來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顥、程頤極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並把《中庸》和《大學》、《論語》、《孟子》並列稱為“四書”。宋、元以後,《中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惡的人的本性。從人性來講,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實質上用現代文字表述就是“臨界點”,這就是難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是什麼意思 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指什麼

1、成語解釋:卑:低;邇:近。登高山須從低處開始,走遠路要從近處開始。比喻做事要紮紮實實,循序漸進。

2、譯文:“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語出《中庸》,意思是登高一定要從低的地方開始,遠行一定要從近的地方起步。昭示人們幹事創業既要有“登高”、“行遠”的目標,志存高遠,敢想敢幹;又要自“卑”處、“邇”處始,腳踏實地,循序漸進。古語精煉,它集中體現了中國人腳踏實地、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和實事求是、真抓實幹的時代精神。”

行遠必自爾,登高必自卑是什麼意思

自卑現在的意思叫做覺得自己很卑微,不是最初詞源的意義,特別是在這句論語裏。

要結合上下文語境,自邇的邇是聞名遐邇的邇,遐想就是想得很遠的意思,所以邇就是很近的意思,聞名遐邇就是遠近聞名的意思。

行遠必自爾,意思是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自是從的意思,從什麼開始起步之意義,在這裏不能做自己解釋。自卑的卑,是卑下的意思,相對於高,當然從地位上的高來講可以有卑微的卑,山腳不一定是窪地,平原也包括,所以卑還有平凡的意思,謙卑的卑,只要是不高傲趾高氣昂,就可以叫卑。山不僅高而且大,如果山只高不大,那就是一柱擎天了。所以自卑在這裏的意思更準確説是從低下的地方起步。當然,登高後一覽眾山小,才知道人自己的平凡渺小跟微不足道,這裏的自卑已經是很後面的延伸意思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jy/w49x9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