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教育

> 十二公民是誰殺了父親

十二公民是誰殺了父親

這部電影重點不在找出誰是兇手,而是體現尊重生命疑罪從無的法律精神。《十二公民》講述的是一位富二代,在某天夜裏,和父親發生了激烈的爭吵,最後因為憤怒殺害了自己的生親並連夜逃走。住在樓下的老大爺和對面樓層一位婦女都親眼目睹了這個富二代殺人。

十二公民是誰殺了父親

某政法大學將此案搬上該校模擬法庭,並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學生家長作為陪審人員觀摩了整個過程,在休庭期間,李老師以此為題目,讓陪審團團長雷佳同學帶着12位學生家長在一間破舊的教室就此案件展開了激烈的討論:這個富二代到底到底有沒有殺人?要求達成的結果必須是12比0,即要麼有罪,要麼無罪。如果達不成一致,就繼續討論,直到結果一致為止。

在討論之前,團長首先要求舉手表決,這個富二代有沒有罪?結果大家都認為富二代有罪,只有8號陪審員提出反對意見,認為這個富二代無罪,並提出自己的看法。他也因此惹得眾人不高興,甚至被其他陪審員羣而攻之,但是案件必須進行討論。8號陪審團根據已有的證詞開始回顧整個案件,並嘗試找出現有案情的漏洞。經過幾輪的舉手表決,局勢很快變成了6比6。在案件討論的過程中,8號陪審團根據案件已有的條件,不斷論證富二代不是殺人犯的可能性。為了達成統一的結果,12位陪審員從早上討論到晚上,最終達成12:0的結果富二代無罪。

最後經過警方多方調查,真正的殺人犯在一個月之後落網。整個故事就像一道推理題,從現有的條件中找出可疑點,進行合理的推理,推翻這個看起來證據確鑿的案件。電影沒有大片那種華麗的場景,沒有過多的特效,更沒有誇張的手法,整個故事平鋪直敍,就像人們在茶餘飯後討論一件殺人案件一樣,卻牽引着觀眾從頭看到尾。這個電影也告訴我們,我們聽到的,看到的往往有可能不是真相,面對一件事物時也不要輕易下結論,否則很有可能釀成悲劇。



《十二公民》是誰殺了父親?

開放式結局,沒有説明兇手是誰。

十二公民的劇情簡介 · · · · · ·

某高校模擬法庭,正就社會上不久前發生的一起真實案件展開辯論。案件的嫌疑人是某房地產商收養的富二代,其生父是來自河南的務工人員。案發當晚,有人聽到富二代和其生父發生激烈爭吵,隨後生父被人在家中殺害。學生們圍繞嫌疑人是否有罪展開激烈辯論,而他們的父親作為陪審團觀摩整個法庭的審判過程。休庭期間,12名陪審員被帶到另一個房間展開討論,他們必須在一個小時內得出結論,而且需要全票通過嫌疑人是否有罪。這些人來自各行各業,有着不同的背景。大家普遍希望儘快敷衍了事,誰知第一輪投票過後,只有8號陪審員(何冰 飾)認為嫌疑人無罪。有的人暴跳如雷、有的人奚落戲謔、有的人搖擺不定、有的則固執己見。這是一場關於良心和道義的鏖戰……

本片根據經典影片《十二怒漢》改編。

鏈接:

?pwd=2yy2 提取碼: 2yy2  

十二公民兇手是誰

富二代絕對是兇手。

影片結尾有字幕説一個月後兇手落網了。

富二代是什麼意思?就是有錢,一個月是很長的時間足夠平事了!

這十二個人從十一個人認為有罪到十二個人認為無罪只是因為宋提刑淘寶66包郵的一把刀開始。請問為何一個檢察官會知法犯法的買管制刀具?而且還是同款的,這就是讓觀眾覺得以他的特殊身份來刻意的給這個富二代脱罪,可以説另外的十一個人全部受到了檢察官的影響。

再説樓下老漢。不知道大家聽沒聽過別人走路?每個人的走路聲音是固定的,我不知道是不是每個人都不一樣,至少熟人的腳步聲是固定的,我可以聽出我每個熟人的腳步聲。同樣這個老漢經常聽樓上父子吵架,他就算聽不清這兩個人吵架的內容,絕對是熟悉這兩個人的聲音,聲音可比腳步更容易聽出來,所以當老漢聽到吵架根本不需要聽內容,只是僅靠聲音就可以判斷就是那熟悉的吵架者,就是那個富二代,同樣富二代的腳步聲他也應該很熟悉。

對面樓的女證人在牀上要入睡了但是睡不着,難道她不會玩手機 看書 看電視之類的嗎?如果她是倒着閉上眼睛想入睡,怎麼可能看到對面在殺人?當然可能是因為火車來了,她睜眼睛看看火車恰巧看到了殺人。我們來推斷火車距離兩棟建築物的距離,火車在中間,兩棟樓在兩邊,我們就算兩棟樓之間只有四十米,那麼請問一個摘掉眼鏡的近視眼怎麼可能在火車行駛的時候看到殺人?就算沒有火車她也不可能看的見,所以這個時候女證人肯定是戴着眼鏡。

所以我認為宋提刑不是好東西,甚至他就是富二代家的軍師。當然了這只是虛擬的學校作業,但是也代表了真相和事實,也許只是學校請來的,在這裏面絕對是壞的。

這十二個人也各自代表了現在社會上的各種人。漢奸頭地域,司機仇富守舊,小賣部老闆市儈,大款虛偽,計算那位圓滑,保安向上,大哥霸道,老者自卑,教師態度差,黑色西裝牆頭草,醫生無主見。

《十二公民》最後真兇是誰?

《十二公民》中最後的真兇不是富二代,而是一名未知身份的犯罪分子,電影中也沒有交代清楚這個人的身份,也算是該部電影的開放性結局了。

《十二公民》講的是在一所政法大學內,一羣未通過考試的學生模擬西方法庭,審理的是一樁社會上飽受爭議的“20歲富二代弒父案”的故事。其中十二位學生家長成為陪審員,他們將聽取整個案件的詳情後,作出統一的答案,為本案作出最終的判決。隨着案件的審理一個個疑點與故事相繼冒出來,為這場判決帶來了更多的困難,最終的結果是富二代無罪。

《十二公民》的影評。

《十二公民》借法律題材探討通識,以羣像的方式真實反映了中國社會現狀,展現偏見的同時又表達對於公義的追求,以的法律戲劇文本去試練當下的中國社會,使得每一位觀眾都能夠和它產生共鳴,對影片也非常具有現實意義。

影片在講述整個審案過程中,生動形象的刻畫了來自不同階層人對待兇殺案的態度,以及他們在對於富二代有罪或無罪的兩種態度下轉化的模樣,深刻地折射出中國社會發展現狀。

十二公民觀後感結尾

十二公民觀後感結尾1

《十二公民》主要內容是一個富二代被指控在出租屋殺死賭博酗酒拋棄自己的親生父親。圍繞這個案件,十二個陌生人要組成陪審團,在規定時間規定地點內,達成一致意見:有罪或無罪。根據法庭和新聞提供的信息,十二個陪審員出現11:1的有罪判定。然後故事自此開始轉折,一個人説服十一個人,最後完成12:0的大逆轉。

電影翻拍自1957年的美國電影《十二怒漢》,是一部十分經典的影片,因為其神一般的故事這個電影被先後翻拍過好幾次。回顧這部影片,黑白的畫面,那個年代特有的打扮以及談話內容,無一不表現出濃濃的時代氣息。影片一開始出現的法院的鏡頭把觀眾直接帶入故事中。接下來在空間不大的討論室內,每個人都在和身邊人淺淺地搭話,聊着一些無關的事情,語氣裏帶着那個年代的美國人特有的驕傲。隨後工作人員將門鎖上,在封閉的空間和炎熱陰暗的天氣中,討論開始。一樁看似證據確鑿的殺人案件,投票表決為11:1的緊張情況,由一個攪局者所發起的合理懷疑。其他人從最開始的反對到漸漸被説服,每個人都説出自己的觀點,最後奇蹟地變成12:0。每個人的"怒"充斥着討論的整個過程,劇情緊張,跌宕起伏,過程中體現出來的推理元素讓人看後大呼過癮。

在看《十二公民》之前,我已經先後看過日本翻拍的《十二個温柔的日本人》和俄羅斯翻拍的《十二怒漢:大審判》。幾部影片都是根據原作進行的改編,對比可以看出中國版的《十二公民》忠於原作,劇情幾乎一致。老片新拍多少會讓人覺得有些無味,但是《十二怒漢》卻是一個特例,因為這部影片的劇本翻拍這麼多次,還會是會吸引你乖乖地去看。

神劇本不怕翻拍,並不只是因為它的故事吸引人,我覺得比起故事本身,整個劇本就像一個框架,只要稍做改動就能將其搬到另一個國家的大屏幕上去。故事中體現出來的社會背景很容易讓觀眾有一種代入感。原作本來就是由一個話劇改編而來,所以背景對於故事來説十分重要。1957年的《十二怒漢》中被指控的是一個來自貧民窟的孩子,那個年代人們對於貧民窟出身的人有很大偏見,這一點在影片中也有所體現,而這部電影一出就狠狠打那些偏見黨的臉,這也是電影受歡迎的原因之一。1991年日本翻拍的《十二個温柔的日本人》被指控的是一個女人,有人指控她殺自己的丈夫。電影就像其名字一樣,因為温柔,所以一開始有十一個人投無罪,然後攪局者試圖引導大家投有罪,結果最後的判決還是無罪。日本的翻拍很有意思,陪審團裏出現女性,而且被指控的也是一個女性。整部片子都在表現對女性權利的保護,同時日本女權也是一個社會的敏感話題,容易引起關注。此外,整個電影中表現出來的温柔與壓抑也讓人印象深刻。再來説俄羅斯翻拍的《十二怒漢:大審判》,這部影片長達150多分鐘,故事講得極其詳細。被指控的對象是一個車*的孩子,這也成功製造一個敏感話題。而陪審團的十二個人,電影名字中的"怒漢"只表現"漢"字(十二個人都是不折不扣的大叔)。影片的亮點在於最後並沒有單純達成"無罪"這一共識,有人考慮到那個孩子被判無罪後出去會被真兇追殺。我覺得這一點補充得很好,讓影片更加豐滿的同時,故事發生的背景也得以體現。

最後來説一説我們拍的《十二公民》,這一部或許是所有翻拍裏和原作最相像的,很多情節都照搬原作,如眼鏡,匕首之類的線索,但這些都不影響電影本身的表現力。首先説説演員,電影的演員陣容堪稱豪華。何冰、韓童生、高冬平、李光復等,()都是在話劇界被視作國寶級演員的人,有這些人蔘與演出,演技自不用説,觀眾看起來也會更有興趣。其次電影中被指控的是一個富二代,本身就是容易引起話題的角色。此外是故事的發展,原本覺得在中國要翻拍這個是不大現實的,因為我們根本就沒有什麼陪審團制度。沒想到竟然用大學補考給開一個虛擬法庭,還請來家長做陪審團。説實話我現在還是覺得這個故事設定太虛幻,現實生活中根本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但就是這樣一個強行的設定讓故事發展下去,所以我還是挺佩服導演的想法的,腦洞簡直連黑洞。整個電影中充斥着"中國特色",每一個人的形象都被表現得淋漓盡致。最後何冰所演的角色竟然是一個檢察官,影片的這個設定讓我覺得有些缺陷,本來是由十二個普通人展開的討論,其中一人説服十一個人這一點也一直是我最為欣賞的地方。因為大家都是普通人,所以才顯得那個人更有魅力,可這裏的竟然是一個專業人員。這種感覺就好像是普通玩家遇上人民幣玩家一樣,把我的感動還回來。不過檢察官給你科普帶你飛,完成一次與民同樂的普法教育,聽起來也還不錯。雖然滿滿的都是CCTV12 的即視感,但觀賞性還是很高的。除此之外這部電影還開創戲劇電影的新類型,這樣一來國產電影又打開一扇新大門。

十二公民觀後感結尾2

《十二怒漢》足夠經典,翻拍自《十二怒漢》的《十二公民》也挺讓人滿意。

看《十二公民》之前,瀏覽一下劇情介紹。某政法大學裏為補考而設的帶有實驗性質的虛擬法庭上,是十二位來自社會各階層的人士,而這些人並沒有決定這些人所討論的案件審判結果的權力。就在這樣的法庭上,一個極富責任感的檢察官以一己之力説服其他十二位"陪審員",讓正義得以伸張。

開始覺得故事的開端有些無力,而且這樣的移植讓片子定調很低,甚至給人俗氣之感。但接着看下去我的看法發生轉變。其實這樣的設計是很討巧的,既解決劇情合理性的問題,又在審查制度下符合有關規定、規避踏入雷區的風險。

《十二公民》雖是翻拍,但把它的故事放在當今中國社會的特殊語境下講述也合情合理。而且故事環環相扣,整部影片無論是小段落還是總的結構都可自圓其説。即使片中人物有時的反應給人以故弄玄虛和拖沓之感,但這種抽絲剝繭式的推理還是讓觀眾沉醉在解謎的快感之中。

片中人物的設計很用心,個個形象豐滿、個性鮮明,讓人難忘。其中9號陪審員老大爺回憶自己在"反右"中遭遇一場戲,合理推進劇情往下發展的同時,可以讓人更深刻地認識到"多數人的暴政"為何物。還有蹲過監獄的5號陪審員,用自己的經歷讓人明白冤假錯案的危害。除此以外,4號陪審員的"乾爹"身份、10號陪審員的地域歧視、6號醫生對生命價值的思考、7號小賣部老闆生活的辛酸、11號校園保安的大學夢無不令人印象深刻。主創們正是通過這些人的言行傳達自己的價值觀、表明自己對一些問題的態度。

其實,這部片子的成功還在很大程度上仰仗演員的表演。眾多話劇出身的演技派帶着一個年輕演員飈戲,讓人看着直呼過癮。

從試聽技巧運用的角度看,該片亦可圈可點。導演光是靠場面調度和5。1聲道的熟練應用,便盤活一個平淡無奇的廢舊廠房。影片結尾處的那個充滿詩意的平移長鏡頭中,導演更是將場面調度用到極致。片中,導演還利用燈光模擬天氣的變化,適當地烘托影片的氣氛、外化人物的內心活動。

可以説,這次的翻拍嘗試是相當成功的,除以上談到的片子本身,《十二公民》也是一部踩着時代步點,反映時代精神,為時代主題而生的電影。

當影片倒數第二個鏡頭終於揭開8號陪審員的身份謎底,當片尾字幕出現本片的策劃單位,我們恍然大悟。從某種意義上説,這部影片是我國司法公正以及檢察機關自己的一部形象宣傳片。不同於一般的ppt式的宣傳片,這樣的宣傳更高級,宣傳效果也更好。

在十八屆四中全會"依法治國"的主題映襯下,當司法改革搭乘着社會轉型和變革的快車,導演需要做的,只是順勢而為,讓自己的電影站在改革的風口上,把自己扔進時代的大潮中。

十二公民觀後感結尾3

在電影《十二公民》的每一張人物宣傳海報上,我們都能看到同一個關鍵詞:拍案而起。

這是一個形容人十分憤怒的詞語。

電影開始五分鐘,當一號陪審員團長因為眾陪審員不願認真對待這次模擬討論而第一次拍案而起時,這股憤怒便一直遊弋在影片當中,讓這部全片都在圍着桌子辯論的'影片也變得張力十足,像一部激烈的懸疑動作片一般引人入勝。

8號陪審員,也就是影片的主角何冰在第一次投票時投出唯一的反對票,面對另外十一人的質疑謾罵時,拍案而起,憤慨地説今天這場模擬討論往小説是決定孩子們的考試通過與否,可是往大説這些即將成為中國法律一份子的法科生,都將會決定着中國未來司法的是否公正!

這是片子裏第一處讓我覺得振聾發聵的地方。有一句話説,「認真你就輸」。剛從學校畢業,對各種所謂的生存規則帶有強烈牴觸的年輕人們最常聽到這種話。這些人告訴年輕人別太較真,社會有它的一套規則,要是太過較真吃苦頭的也是自己,放下理想,安心接受生活的侵染。這些人是即將退休的父母,是諄諄好意的上級,是一起長大的好友,但最後這些人也變成你自己,變成自己對自己行將甘心的輓詞。

認真也許會輸一時,但不認真的人會輸一世。這是認真者對不爭者的憤怒。

第二次讓我印象深刻的憤怒來自4號陪審員,房地產商趙春羊。這位看起來温文爾雅的商人在面對“窮人”再三諷刺他的戀人為其乾女兒時也忍不住拍案而起,毫不留情地對這些質疑者説“我致富是因為我努力工作有能耐!”“看見年輕女孩從豪車上下來就説人家是傍大款是對中國優秀女青年的侮辱!”。

骯髒的手段必然存在,但如果總是以偏概全,像個怨婦一樣喋喋不休,那他也永遠不配見到高尚。這是規則對陰謀論的憤怒。

9號是第一個改投無罪票的陪審員。這位空巢老人一開始只是抱着贊同何冰,想再討論討論的想法,卻在大家爭論提供證詞的老頭是否撒謊時拍案而起,解釋老頭緣何撒謊的動機:「重視」。

太久沒有這麼多人聽他説話,而現在他的每一句話都會被全體網民逐字剖析,成為案情的關鍵線索,這樣的禮遇讓他受寵若驚。他享受這樣的重視,他也因此不再是那個沒用的瘸腿老頭,於是他恨不得多説兩個字,讓更多的攝像機把他包圍起來,聽他説起那天晚上的經過。不惜編撰假話。這樣的動機,在場的陪審員裏只有9號米鐵增能夠一眼識破,因為他也是一個無人重視的空巢老人。

這是孤獨者對自己的憤怒。

10號陪審員老北京張永強可能是本片裏最招人恨的角色。開口閉口的地域歧視看不起河南人,嚷嚷着要趕快投完票收房租,還控訴外地人搶他兒子的大學名額…整部片子裏基本上但凡他一開口都要帶着一股子拍案而起的兇勁兒,但卻沒有一次讓人同情。

這是無能而引起的憤怒。

被老北京屢次侮辱的11號陪審員河南保安也算脾氣夠好。這個勤奮讀書兩次考讀政法大學未果,退而求其次在學校當保安聽課的河南人,在聽到北京人對河南人如此蔑視時並未狠狠還擊。卻在講起自己的求學故事時拍案而起,這是在對命運抗爭時的憤怒。

同樣是小人物的7號陪審員小賣部老闆錢波,除要面對維護秩序的校園保安堵截,還要無時無刻給那些掌握着這些人經營權的校領導笑面相迎。校領導責問起要他準備的水在哪裏時,他弓着背一路小跑着馬上就給大家把礦泉水送進來遞到桌子上,看到校領導走又大搖大擺地把水一扔,“誰口渴誰自己拿”,吊兒郎當地躺坐在他的大椅上搖起扇子,前後態度的對比讓人忍俊不禁。

但當他拍案而起説到自己的無人問津,講起自己為給學生送方便麪時那滑稽的情形時,電影院裏卻沒有人能夠笑得出來。這是弱者對權利的憤怒。

5號陪審員話不多,但他的拍案而起卻是全片中最讓人深思的“證據”:他曾是蹲過冤獄的人。當3號陪審員輕描淡寫地提起那萬分之一能讓嫌疑人脱罪的可能性時,他幾乎是咆哮着説,「你的萬分之一,對他來説可就是全部!」。8年冤獄讓他的人生無法逆轉,即使洗脱冤屈,但終究會被人戴着有色眼鏡對待,「他可是蹲過大牢的人」。

這是受傷者對施暴者的憤怒。

直到最後才改投無罪票的3號陪審員,出租車司機韓童生,也一直憋到最後一刻才將他偏執的憤怒原因傾瀉而出。與兒子的矛盾讓他的人生從此分裂,兒子出走6年,妻子也因此與他離婚,他甚至不知道自己每天起早貪黑地跑出租拉活兒是為什麼。他市儈,易怒,可又懦弱,將「有罪」毫不猶豫地加諸於這個不守孝道的富二代身上,其實是他內心自私的報復。

這是面對真理卻猶存僥倖裝腔作勢者的憤怒。

隨着韓童生顫抖着舉起手投出最後一票,這場憤怒的討論的由此落出結果。眾人走出密閉的體育館,在柔和的光線下回歸生活。12個陪審員,為着各種不同的原因拍案而起,憤怒會帶來偏見,但8號陪審員何冰為公正缺失而產生的憤怒卻更為有力,憤怒也帶來真相。

言無刀鋒,卻能殺人。希望這部難得一見的國產佳作不僅僅是對中國電影的一針強心劑,也能催生公眾對司法公正的關注,畢竟最讓人信服的不應該是更有力的憤怒,而是合理的制度。

如何解析電影《十二公民》?

我們普通人,很少有機會直接參與案件評審,尤其是一場關於弒父的兇殺案。

一所政法大學裏,有一羣家長,他們討論的結果可能就是判決的依據,一句話就能判處嫌疑人死刑。

這是一場特殊的評審。因為學生進行《英美法》補考,他們的家長被邀請為法律評審員。學生現場答辯、案件重組、證人證詞、推理邏輯,然後家長要在虛擬評審討論會上,一個小時內達成一致。

在所有人眼中,家長們的討論,只是一個形式,一場表演。因為結論顯而易見,所有證據都指向嫌疑人殺害了自己的親生父親。表演卻要求真實合理,更需要大家同仇敵愾,一個小時結束後,大家走出教室,學生補考合格,皆大歡喜。

然而,故事如果皆大歡喜,電影就不那麼好看了。衝突和暴力、血腥與慾望是戲劇的核心,人性的陰暗面才是戲劇的源泉。

《十二公民》裏12位家長,11人投有罪,1人投無罪。

有人就不高興了。這麼明顯的證據,這麼有力的指控,你憑什麼説這個富二代無罪?更何況,這不是一場真正的陪審討論,這是模擬,模擬懂嗎?就是我們最後投成什麼結果,都不會對案件評審造成任何影響。

然而,8號陪審員依然在哂笑、嘲諷、不屑中舉起了右手“我還是認為無罪。”

這一回,大家都不高興了。你是在玩兒嗎?這麼多人陪着你一個人玩兒?我們大家的時間有多寶貴,你知道嗎?要玩你一個人玩,我們還有事,沒你這麼閒。趕緊把投票的事情搞定,孩子們還在外面等着呢……

但8號陪審員卻説:“我不是説他無罪,我只是覺得事情太絕對反而不真實。所有的證據都指向他,世上哪有這麼絕對的事情呢?就算有萬分之一的可能不是他殺人,那我們就必須坐下來討論清楚,而不是敷衍。”

剩下的11人,有的人開始思考他的話,有的人轉過頭,有的人試圖打斷他的話,還有一個人沉默着,接着,他提議再投一次票,如果仍然是11人投有罪,那他則不再耽誤大家時間。

這一次,卻有人站在了他這一邊,最後一票“無罪”。

這説明什麼呢?説明他説的有道理。我們現在是在討論一個兇殺案,有萬分之一的可能是嫌疑人是無辜的,而大家如果輕易地就投了有罪,嫌疑人可能就因此被槍斃。

萬一,他是無罪的了?

除了8號,剩下的11人可能就是間接殺害一個無辜嫌疑人的兇手,也是導致真正的兇手逍遙法外的始作俑者。

大家都覺得自己的時間寶貴,想都沒想就投了有罪,甚至希望趕緊結束這場無聊的討論,回家收租或者約會。

可能除了8號,從來沒有人真正思考過,那些所謂親耳聽到、親眼看到的證據是不是有問題,也從來沒有人真正思考過,嫌疑人在殺人後為什麼不逃走,反而在家裏等着警察上來抓人。

他們活在自己的世界裏,為生活而奔波、為子女而憂愁,唯獨不會為了一個陌生人的生死而擔憂。

柴米油鹽醬醋茶已經足夠讓人鬧心了,你一個所有人都認為該死的嫌疑人就不要再來折騰了。

這是11個人內心的想法,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在此時以不同的社會身份完成了整齊劃一的高度一致,因為他的生死,除了影響孩子們的考試答辯成績,與他們毫無關係。

真理是什麼?重要嗎?

看到這一幕,不知道你有沒有一種熟悉的感覺。

網上一有什麼新聞,總有人不分青紅皂白、案情結果就開始指責當事人;明星一有感情問題,就有粉絲跳出來指責對方不負責任。

不管真相如何,自己説的就是對的,只要跟自己沒有關係,説破天都無關緊要。對生命個體的尊重,對法律精神的尊重,在此刻化為烏有。

1個人對11個人,巧舌如簧也抵不過11張嘴一張一翕。雙方都無法説服對方的時候,重組案情成了必然選擇。

從兇器上的個人編碼到淘寶一模一樣的彈簧刀;

從老人言之鑿鑿的證詞到破洞百出的邏輯;

從親眼目睹殺人過程到近視眼鼻翼兩邊的凹陷;

案情在一步步推理過程中一點點變得清晰可辯,老人可能為了得到重視而撒謊,女人可能將模稜兩可變成堅決肯定,最重要的是,嫌疑人不可能殺人之後再返回現場等待被抓。

此時,再次投票,變成了11:1。

唯獨3號陪審員,從頭到尾堅信8號陪審員的揣測、分析和意圖。他焦躁、無理、武斷甚至蠻橫,不認可這個結論,始終認為兒子有弒父的動機就是罪大惡極,就要判處死刑。

原來,他的兒子青春期叛逆出走,父子倆5年沒見,深深的心結藏在心中,他堅信的不是嫌疑人,而是對自己兒子的愧疚、思念、悔恨的複雜情感。

當12個人走出殘破的體育教室時,大家的人生觀和價值判斷也發生了根本變化。

最後,4號陪審員説:“向真理低頭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我想這是電影的點睛之筆。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偏狹和執拗,唯獨不明白法律是為了保護無辜而制定。

何冰飾演的8號陪審員,在大家散去之後,回到廢舊的體育教室,拿起他落在椅子上的證件“檢察官”。

這一刻,突然覺得好幸運,他是一名檢察官,以一人之力説服11人,讓大家相信嫌疑人的無辜;

這一刻,突然覺得好幸運,這是一羣未來進入司法系統學生們的家長,他們向真理低頭;

這一刻,突然覺得好幸運,我看到這一部電影,看到了司法公正的曙光。

我們需要這樣一部電影,來叫醒沉睡的人們,當法律大義和個人私心出現矛盾之時,堅守正義亦是堅守內心的道德底線。

標籤: 十二 公民 父親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jy/q2myo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