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教育

> 第一書記觀後感

第一書記觀後感

《第一書記》觀後感一:

第一書記觀後感

上週五,黨支部組織學校黨員觀看了電影《第一書記》。這部片子以事實為根據,生動感人的情節向我們描述了安徽鳳陽小崗村委書記沈浩同志的感人事蹟。

小崗村是一個很普通的小村,一百餘户人家通過心情勞作,形成了特有的生活傳統,面朝黃土背朝天,他們很辛勤,生活的也很真實,靠自己雙手養活自己,一代又一代,日子談不上富裕,但很安逸,大家對眼前這一切感到很滿足。

幹部提幹之前,往往需要到農村鍍金,不少官員到小崗村只是走走過場而已,他們的口頭禪是“幹多了有什麼意思,不幹也沒意思,幹一點意思意思”。對於幹部下鄉,在小崗村人民看來在平常不過了,不過是匆匆過客,來來去去沒對小崗村才來什麼實惠,所以,沈浩的到來所有人都沒看在眼裏。然而,沈浩來到小崗村後挨家挨户調研,深入瞭解小崗村目前存在的問題。調研中他發現,小崗村人民經濟條件差,一來是受落後的思想觀念制約,享受不到改革開放的春風,曬不到致富的暖陽,不少人早已習慣於男耕女織的生活;二來是物資和權力被少數人佔有,人民力量分散,不能統一思想,敢怒不敢言,只能任由少數人折騰。

認清小崗村現狀後,這位財政廳下來的幹部仔細分析,尋求改變現狀的辦法,為統一思想,他反覆走進農户,解決他們的困難,用真情征服了村民,贏得了大家的信任。同時,不辭勞苦地和少數掌權者溝通,他説:只有大家團結起來一起幹,才能真正過上好日子,大家好才是真的好。面對他們的強勢,沈浩書記沒有退縮,他自己率先行動起來,為人民辦了很多實事,證明了自己的思想,最後讓那些頑固的人放棄自己的想法,和沈浩書記一條心幹到底。

“要想富,先修路”。沈浩書記看着小崗村泥濘的道路,嚴重影響人民的生活,因為條件差,企業不肯來投資。接連跑了很多單位,籌集了一部分用於修路的資金後,他衝到最前面,帶領村民一起修路,團結就是力量,大家的努力鋪就了一條筆直平坦的“致富路”,初戰告捷。接下來,沈書記利用自己的人脈關係聯繫企業來小崗村投資,佔地開發需要遷墳,有個老太太守着兒子的墳不肯遷走,想通過這座墳留住兒子一些念想。村幹部為了保證工期實行強拆,此舉讓年過八旬的老太悲痛不已。得知這一消息,沈浩説了一句“我馬上到!”,於是匆匆離開母親的生日宴席。最後,老太被沈書記為民着想的精神打動,説:“死人不能擋活人的路”,同意遷墳。

三年的時間很短暫,在小崗村的生活要結束了,沈書記要回城裏工作。可是,三年期間與村民建立的感情促使全村一百餘户人家又一次按下了紅手印,如此莊重的挽留讓沈浩同志無法拒絕。於是他決定繼續留在小崗村幹三年。沈浩的決定對小崗村來説是個好消息,然而,聽説要繼續留在小崗村,老婆、要升學的女兒還有老母親卻留下了眼淚,因為在過去的三年間他們吃了太多的委屈,而這一切一直憋在心裏,他們實在受不了了。老母親的話很感人,她説:為人民服務,在哪裏都一樣。最後同意留任。

也許是沈浩同志太賣力了,忽略了照顧自己的身體,長時間的營養不良和疲憊放倒了這個硬漢子。最終永遠留在了小崗村。沈浩同志走了,但是他的精神卻指引着每一個人,他舍小家顧大家的情懷影響着今天的我們。

轉眼看今天我黨的一些幹部,不顧人民利益得失,濫有職權,中飽私囊,生活腐化,道德淪喪,沉迷於燈紅酒綠之中,敗壞了我黨的形象,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越來越差,這一類人穿着一身正派的服裝,所為卻機器讓人憤恨,實屬敗類。他們的思想急需要清洗,利慾薰心的思想急需得到改變。如果我們的官員都具有像沈浩同志一樣的奉獻精神,對工作全身心投入,不辭勞苦,真正做一名人民的公僕,人們的生活必定越來越好。我們的黨員同志如果都像沈浩同志一樣不及利益得失,踏踏實實工作,誠信誠意為人民服務,我們的國家、我們的生活必將呈現出一派新的局面。

《第一書記》觀後感二:

星期天晚上,我們學校的同學都整齊的坐在教學樓前觀看第一書記,這是我們這個學期第一次觀看第一書記。

唐李妹,14歲,家裏還有兩個雙胞胎弟弟,父親已經永遠離開了三個孩子,母親外出打工四年從未回家,姐弟三個住在一間破舊的房子裏相依為命。

姐姐用稚嫩的雙肩撐起了這個家,承擔本不應該屬於她這個年齡的責任,不僅要學習幹家務,還要照顧兩個弟弟。

14歲的年紀,別的孩子都還在父母的關愛中成長,享受父母無私給予的愛,可唐李妹儼然成了家裏的大家長,沒有和同齡孩子般歡樂的童年,一顆幼小的心靈下隱藏了多少心事,多少心酸?

唐李妹雖然才有14歲,可卻把弟弟照顧得很好,弟弟對於他的依賴遠遠勝過四年未見過面的母親。

晚飯很簡單,只有一碟青菜,方便麪對於我們來説只是幾元錢而已,可他們卻從未吃過,第一次吃到方便麪,姐弟三個覺得那是很美味的食物。

想想自己,父母每個星期給自己的零用,自己每週又能省上多少錢呢?沒有體會到掙錢的辛苦,只享受父母的關愛,我覺得自己真是太任性了,以後要多關心父母,不要再那麼任性。



第一書記觀後感作文

電影《第一書記》中的主人公形象沈浩,是不同於同類電影題材所讚頌的高、大、空型別的公僕形象,以嶄新的時代風貌與文化氣息,真實地呈現在觀眾面前,贏得大眾的極度讚賞。以下是我給大家整理的第一書記觀後感,歡迎大家閲讀參考!

第一書記觀後感篇一

沈浩是由安徽省財政廳選派到鳳陽縣小崗村任職的幹部,在小崗村工作近六年的時間裏,他工作出色、羣眾信服,為小崗村的發展鞠躬盡瘁,做出了極大的貢獻。2009年11月6日,沈浩同志因積勞成疾突發心臟病不幸倒在工作崗位上,年僅46歲。沈浩同志用年輕的生命詮釋了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他的感人事蹟是新時期基層幹部學習的榜樣。作為機關一名普通黨員幹部,我決心在日常工作中處處以沈浩同志為榜樣,為農場的發展建設,職工羣眾生活的改善而努力工作,奉獻力量。

一要學習沈浩同志一心為民,以實際行動踐行羣眾路線教育活動的真諦。沈浩同志到小崗村後,將他急切希望造福百姓的理想落實於一件件、一樁樁或大或小、或難或易的實事中,在他任職期間,修路、建住宅新區、發展養殖業和現代農業、引專案、跑資金……這位好書記兒子不能盡孝慈母,父親不能關照愛女,嘔心瀝血換來了小崗村基礎設施大大改善,生活條件大幅提高,小崗人得到了更多實惠。

我是民政科—社羣指導辦的一名普通科員,我的工作是負責全場的低保、臨時救濟、大病醫療救助的稽核和社羣工作。低保、臨時救濟和大病醫療救助都是保障困難居民羣眾基本生活的,工作不能僅僅侷限在對上報資料的稽核上,我和張榮蘭科長平時比較注意根據救助物件的自身條件給他們介紹工作、出主意,或是以其他渠道如慰問、捐贈、創業返息貸款等加大救助,使貧困家庭、特殊家庭能夠得到更多的關愛,但由於平時工作忙碌,農場低保家庭、殘疾人較多,沒有做到逐户登門瞭解每一位低保人員、殘疾人的詳情,今後我要以“四百”活動走訪融合這項工作,深入瞭解低保、殘疾人家庭,確保惠民政策對困難羣體全覆蓋。

二要學習沈浩同志善於做羣眾工作,促進社會和諧的能力。作為農村基層幹部,他十分注重堅持黨的羣眾路線,講究羣眾工作方法,幹什麼事都能和村民將心比心,換位思考,善於統一羣眾思想,引導羣眾自主建設新生活。正因為這樣,小崗村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和土地徵用、遷墳等方面才創造了令人歎服的“小崗速度”。

我還是一名社羣工作人員,社羣的工作最需要的就是做羣眾工作的能力,做羣眾工作的能力決定了我們工作的好與壞,決定了我們社羣幹部在羣眾心目中的形象與地位,做社羣工作僅有一顆為人民服務的熱忱的心是不夠的,還要求我們具備良好地工作方法和技巧,這需要我們在日常工作中用心觀察、總結經驗,還要努力學習理論知識,理論聯絡實際會使我們的工作幹得更快更好。

三要學習沈浩同志始終保持清正廉潔的工作作風。沈浩同志為了小崗村快速發展,多方爭取資金,有一個專案投資高達1.5億元,但他卻生活簡樸,一件毛衣穿了多年也捨不得扔,在他第一個任期結束時,98户村民按下紅手印把他留了下來,在他第二個任期將要結束時,186户村民又一次按下了手印,誰曾想到一個多月後,小崗人竟會悲痛的再次按下手印將他永遠的留在了小崗村?2008年9月30日,胡 *** 視察小崗村,當得知沈浩是在圓滿完成三年選派任務後被村民自發按手印挽留下來連任的,高興地勉勵他説:“羣眾擁護你,這是對你最大的褒獎”。是的,人民羣眾的信任是對沈浩同志最大的獎勵,是對他清正廉潔,一心為民精神的最有力的肯定,是作為一名黨員幹部的最高榮譽。

我的工作範圍因為不與經濟打交道,所以談不上清正廉潔的工作作風,但來社羣指導辦以前多年的財務工作鍛鍊了我思想上的“廉潔”,在日常工作中,我們應該節約每張紙、節約每滴水……這些都會反映出思想上的“廉潔”。

第一書記觀後感篇二

看完《第一書記》,讓我最有感觸的是:“價值觀不同,走出的人生軌跡亦截然不同”。沈浩和他的朋友,都是財政廳的幹部,沈浩選擇做小崗村的村支部書記,朋友仍然留在省廳。但是,3年後,當沈浩在為小崗村的鐵路橋而到處找省廳領導的時候,他的朋友則已經提為處級幹部。朋友會語重心長地對他説:沈浩, “其實,我挺瞧不起你的。”在沈浩的追悼會上,朋友對他是佩服的,是崇敬的,他肩負起沈浩家庭的重任,作為一個朋友,他是有擔當的,作為一個幹部他同樣對沈浩是認同的。

看《第一書記》,心情是沉痛的,又是滿懷敬佩的。沉痛的是他剛剛46歲,小崗村的事業剛剛走入正軌。敬佩的是像他這樣一心一意為人民的幹部現在已經不多了。

當初,沈浩被上級安排出任小崗村的村支部書記,是帶着憧憬和壓力去的。他在2004年2月22日的日記裏曾這樣寫道:昨天被同學接到縣城吃飯,在座的有公檢法税務團委等部門和單位領導,大家都埋怨我怎麼會到小崗,去哪裏都比到小崗強,小崗太難搞了,是搞不好的,不要説出成績,不出問題就好了。但是沈浩並沒有被大家的看法嚇到,而是迎難而上。他説:“既然來了,還後悔嗎?要退縮嗎?絕不!” 正是基於這樣的信心和意志,在他的帶領下,小崗村的路修了,養豬場有了,葡萄園、良種基地、蔬菜基地、還有旅遊都搞活了。最重要的是改變了大部分人的思想意識,人們不在抱殘守缺,從開始的不相信冷眼相待,到後來的積極參與小崗村的建設。短短几年,小崗村發生了翻天地覆的變化。

我們可以想象,當我們坐在家裏享受美味的時候,沈浩還在為小崗村的發展忙碌當我們睡在温暖的屋子裏的時候,他卻要在沒有燈光的寒屋裏度過一夜。沈浩,正是用他的實際行動譜寫着一首當代 *** 員之歌。人民是喜歡這樣的村支書的,人們是愛戴這樣的領導幹部的。從沈浩的日記裏,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在沈浩三年任期結束之後,小崗村的村民們要用按手印的古老方式來挽留他們的好書記,也就明白了一個平凡的村支書為什麼會受到老百姓這樣的擁戴。

在小崗村的改革中,其實也不是一帆風順的,沈浩受過誤解,捱過打,也曾經考慮過自己的人生所得,但最後他都沒有退卻,而是一心一意地躬身於小崗村的建設中,在他身上,體現出來的是一個優秀 *** 員的優秀品質

在小崗村的六年時間裏,沈浩在家裏呆得時間還不到100天,上有88歲的老母親,下有十幾歲住校的女兒,沈浩沒有盡到為人父為人子的義務,雖然他也曾有過內疚,可是面對那些龐雜的工作,沈浩還是選擇了小崗村。“兩任村官,嘔心瀝血帶領一方求發展六載離家,鞠躬盡瘁引導萬民奔小康。”從這幅輓聯中,我們不難看出小崗村的老百姓對沈浩的高度概括。

詩人臧克家曾有詩云: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 他還活着。司馬遷也曾説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沈浩無疑是“還活着”的人,他是一個大寫的人,永遠活在人民的心中。

沈浩和他朋友不同的價值觀,決定了彼此不同的人生軌跡,有的企圖無量,有的長眠地下,有的默默無聞,有的永遠活着。

第一書記觀後感篇三

雖然很早就聽説過了沈浩同志的事蹟,然而9月15日在觀看《第一書記》的影片時卻有全新的感受。相對於紀錄片中聽人描述、檢視資料而想象的場景,電影的畫面、聲音等等帶來的,是更直觀具象的衝擊力。比如,影片所呈現的沒有修路、建新房之前的小崗村,與我所見到現在的小崗村的據他反差,更讓人感到沈浩工作的意義,他所付出的心血。

看過這篇電影后,輾轉反側,夜以難寐,心中久久難以平靜,深深地被沈浩同志紮根基層羣眾,竭誠為民服務,舍小家,顧大家,忘我工作,無私奉獻的精神所感動。沈浩同志的最大特點,是對人民羣眾有感情,小崗村的男女老少,無不稱他是“好人”。他捨棄安逸悠閒的舒適,收穫著小崗人的幸福他捨棄天倫之樂的温情,收穫著小崗人的安寧他捨棄邁向堅實的軌跡,收穫著小崗人的和諧他捨棄生命之光的的延續,收穫著小崗人的手印。他只是一名農村的基層幹部,一名普通黨員。他身上既有 *** 人的個性,一塵不染、兩袖清風更有 *** 人的共性,一身正氣、全心為民。

他有着刻苦奉公,不辭勞苦的精神意志。在小崗村6個年頭,沒有節假日,沒有星期天,每一年春節都忙到大年三十才回家,年九年級又回去家家拜年。繁忙的工作中,他“過家門而不入”早已不是三次四次。在他的家人眼中,他是一位舍小家顧大家的人。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天,他的日程表上還排滿了各項工作。

他心繫羣眾,為民做主的務實態度。當他看到特困村民的冬天牀上被子單薄時,馬上回家拿了一牀被子送過去。看到村裏友誼大道兩旁綠化帶花草比較高,車輛來來往往容易碰到玩耍或上下學的孩子,他就把花草全部換成低矮的,不擋視線,保障學生的安全通行。他對老人也特別關心,還從合肥為鄉鄰老人帶枴杖等等無數次的行動。

他紮根基層,一往無前的堅強信念。2006年底,沈浩在小崗村任職三年屆滿,村民強烈要求把沈浩留下來,20多年前集體按下手印的故事再次在小崗村發生。村民派了10個代表,按下手印到安徽省組織部、財政廳要求沈浩留在小崗村,再帶領他們幹3年。沈浩同志答應了,他沒有為了城裏優越的環境而動心,而是繼續紮根在小崗村。農村很苦啊,但是他沒有退縮,一直幹下去。百姓們是重感情的,村官們做得好時,他們會待他們如親人一般,捨不得離開。

沈浩同志6年來一心撲在工作上,90多歲的老母親不能跟前盡孝,女兒得不到照顧,不得不放棄省城優良的教育資源,到皖北農村就學,無數次為了工作過家門而不入。與他相比,我們在工作中所遇到的些許困難簡直微不足道。沈浩同志雖然走了,但他留下的精神是永恆的,將永遠激勵我們。

他在日記中記錄了學習重要講話的心得:“作為一名選派幹部又身在名村小崗,更應該滿懷信心,充滿熱情,努力工作,切實為老百姓辦事,為建設社會主義新小崗貢獻自己的力量。”

沈浩同志是深入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湧現出來的生動典型,他是我們黨員幹部的一面鏡子,我們所有的黨員幹部都應該和他對照,想一想應該怎樣對待羣眾?怎樣對待組織?怎樣對待責任?怎樣對待人生?廣大黨員幹部,特別是農村基層幹部,要以沈浩同志為榜樣,像他那樣實踐“ *** ”,像他那樣實踐科學發展觀,牢記宗旨、一心為民,開拓進取、踏實幹事,艱苦奮鬥、無私奉獻,努力做一個讓人民羣眾離不開的好乾部。

作為一名教師,我將在今後的工作中以沈浩同志為榜樣。學習他勤奮敬業、忘我工作、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學習他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想信念學習他處處為村裏謀規劃,辦實事的工作作風,忠誠人民的教育事業,與學員親密合作,做學生的知心人,努力做一個人民滿意的教師。

《第一書記》觀後感!(300字左右)

昨天觀看了電影《第一書記》,今天又學習了沈浩同志的模範事蹟,情節生動,事蹟突出,感人至深。一位省財政廳幹部能放下架子,放棄都市生活,拋下老母妻女,來到農村任職,和羣眾一起同甘苦共患難,帶領小崗村走上致富路,他卻因勞累成疾長眠在自己熟悉和熱愛的土地上。回想一幕幕,他為解決矛盾身遭痛打不還手,他為順利遷墳披麻戴孝安故人,他為羣眾疾苦慷慨解囊掏腰包,他為帶動大家身先力行走在前,他為脱貧致富爭取資金跑項目,他為改變面貌積勞成疾獻青春。任期已滿,鄉親們用紅手印挽留他留任小崗村,年關將至,鄉親們用真情挽留他吃年飯,獻身農村,鄉親們又是用紅手印挽留他的骨灰。他用實際行動踐行了黨的宗旨,得到了小崗村的認可。文章説得好,“每個基層幹部都能像沈浩那樣老百姓就省心了”,為什麼這樣的好乾部距離我們卻是那麼的遙遠,我們只能聽到,不能看到,更沒有遇到啊。

看《鄉村第一書記》觀後感

影片《第一書記》真實、客觀地記錄了沈浩同志在小崗村近6年的工作、生活經歷,故事本身並沒有什麼跌宕起伏的情節,但平淡中給人一種震撼,這種震撼的感覺來自沈浩同志一言一行中透出的責任感,------一個共產黨員強烈的責任感和事業心。

沈浩是安徽省財政廳的普通幹部,2004年2月,他積極響應安徽省委號召,作為全省第二批選派到農村任職幹部來到鳳陽縣小崗村,任小溪河鎮黨委副書記,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在小崗村一干就是6年。按照現代人的標準,他有車有房,有一個好的工作,生活安定、舒適,本可以隨波逐流,按部就班地享受他的小康生活,但沈浩同志義無返顧地選擇了小崗,這種選擇意味着壓力,承擔着責任。他把下鄉掛職鍛鍊,看成是人生"乾點事業"的一個機會,他把小崗村作為一個新的創業舞台,要利用"小崗村這張名片",既實現自身的價值,也同時創造社會的價值。

作為一個普通的共產黨員,乾點事業不難,難在選擇。既然選擇了,就要把這個事業幹好,這需要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並付出全部的心血,舍小家為大家,只有這樣才能取信於民,才能贏得羣眾的擁護和愛戴。小崗村對沈浩同志連續多次按手印的挽留信,就是對他最大的肯定,沈浩同志是一個真正的共產黨員。

在創優爭先活動中,我們要學習沈浩的精神,以沈浩同志為榜樣,做好本職工作,以人為本,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

哪裏有第一書記觀後感

《第一書記》觀後感:做一個純粹的人

準備要寫這篇觀後感的時候,腦海裏不自覺的蹦出了這樣的話:“一個純粹的人”。“一個純粹的人”是毛澤東對白求恩的評語。1939年12月21日,在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大夫在中國不幸以身殉職之後,毛澤東寫下了文章《紀念白求恩》。在這篇文章裏,毛主席寫到:“ 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脱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就像70年前的白求恩一樣,二十一世紀的共產黨員沈浩就是一個純粹的人!他們用自己的生命捍衞了信仰。

看完電影《第一書記》一個最突出的感受就是我們文藝創作理念的進步,這部電影在創作上一改主旋律電影大而全的模式,不再空洞説教,而是用很細膩的手法,用很生動的細節塑造人物,以情感人,以事服人,使觀者產生強大共鳴。這樣優秀的創作也讓我們能夠更好的走進沈浩,去做一次心靈的淨化之旅,去自省我們是不是已經離一個純粹的人的要求越走越遠了。

沈浩是一個普通人,但並不平凡,他不甘心碌碌無為,渴望輝煌、追求成功。他出生於農村,對大地和農民有着很深的感情,實實在在地改變了小崗村,使小崗村擺脱了困境,從温飽走向了富裕。

三按紅手印留住了沈浩,這是農民最質樸的表達,也是對沈浩的最好肯定。物質的東西早晚都是要消失的,而精神的追求卻是永恆的。

當然,在現代社會中,我們不能完全的抵制享受物質,但是我想説的是在你享受物質帶來的愉悦的同時,還應該理智而清醒的認識到,需要超脱物質的享受,而追求心靈的淨化....

範文參考網查看全文 fanwenck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jy/n2g96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