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教育

> 鞭長不及馬腹是什麼意思?

鞭長不及馬腹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及:到。鞭子雖然很長,但是不應該打到馬肚子。比喻力所不能及

鞭長不及馬腹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鞭長不及馬腹

成語發音:biān cháng bù jí mǎ fù

成語解釋:及:到。鞭子雖然很長,但是不應該打到馬肚子。比喻力所不能及

成語出處:先秦 左丘明《左傳 宣公十五年》:“古人有言曰:‘雖鞭之長,不及馬腹。’”

成語繁體:鞭長不及馬腹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複句式;作謂語;同鞭長莫及

成語結構:主謂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 鞭長莫及 

成語例句:他未曾明白,隔了一省,就是鞭長不及馬腹了。★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四回



鞭不及腹是什麼意思?

【拼音】 biān bù jí fù

【解釋】 及:到。原意是鞭子雖長,也不能打馬肚子。比喻相隔太遠,力量達不到。

【出處】 《左傳·宣公十五年》:“雖鞭之長,不及馬腹。”

【例子】 則脈絡相連,可以應援,邈在鄂渚,豈無 鞭不及腹 之慮。

《宋史·李宗勉傳》

【近義詞】 鞭長莫及

【相關】百度“鞭不及腹”

雖鞭之長,不及馬腹的意思

雖鞭之長,不及馬腹的意思是:鞭子雖然長,卻達不到馬肚子。比喻力量達不到。

語出《左傳.宣公十五年》:“雖鞭之長,不及馬腹。”《資治通鑑.齊紀.明帝建武二年》:“古人有言:“雖鞭之長,不及馬腹”。南鄭於國,實為馬腹也。’”後也簡作〔鞭長不及馬腹〕。

明.李清《三垣筆記附識中.崇禎》:“督師去河南數千裏,所謂鞭長不及馬腹。”魯迅《兩地書.五〇》:“相距又遠,鞭長不及馬腹,也還是姑且記在帳上罷。”

春秋時期,楚莊王派申舟訪問齊國,途中必經宋國。按理來説,經過宋國應事先通知宋國,然而楚莊王自恃楚國為大國,不把宋國放在眼裏,就沒通知宋國。

宋國國君知道了後,十分氣憤,將申舟扣留下來。大臣華元對國君説:“楚國事先未有通知,便是把我國當作已亡,領土已歸屬於他。我們必須維護獨立主權的尊嚴,不能受這種侮辱!就算楚國要發兵進攻,大不了就亡國。但我們寧可戰敗,也不服屈辱!”

宋國國君聽了後,處死了申舟,並隨時迎接楚國的進攻。楚莊王得知消息後,果然派兵進攻宋國,並將宋國都城睢陽團團圍住。雙方相持了好幾個月,楚國也沒有取勝。

第二年春,宋國派大夫樂嬰齊去請求晉國派兵救援。當時晉景公倒是非常願意出兵。但是晉國大夫伯宗卻不願為了宋國而得罪強大的楚國,便對晉景公説:“古話説:‘雖鞭之長,不及馬腹’,我們哪裏管得着楚國的事兒?不如暫不出兵,且等楚國國勢衰退以後再説吧。”

晉景公聽了伯宗的話,就只派了一位大夫叫解揚的,到宋國去安慰一番,並沒有給與任何實際的援助。宋國人在城中極其艱苦地堅守了幾個月,楚軍攻打不下,最後同意宋國求和,並帶走宋國大夫華元作為人質。

“雖鞭之長,不及馬腹!”,意思是説:“馬鞭雖然很長,也不應該打在馬肚子上。”原指晉國雖然強大,但不宜攻打楚國。因此形成“鞭長不及馬腹”的諺語。 後來簡縮為成語“鞭長莫及”、“鞭長不及”、“鞭不及腹”比喻相隔太遠,力量達不到。

鞭長不及什麼腹

鞭長不及馬腹

這是一個諺語,讀音是biān cháng bù jí mǎfù,意思為力所不能及。

先秦·左丘明《左傳·宣公十五年》:古人有言曰:“雖鞭之長,不及馬腹。”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楚莊王仗着勢力強大不徵得宋國同意派大夫申舟經宋國出使齊國,宋國殺了申舟。楚莊王派兵攻打宋國。宋國向晉國求援,大夫伯宗向晉景公建議不要出兵,説“雖鞭之長,不及馬腹”,沒有理由為了宋國而得罪楚國。

近義詞

鞭長莫及

讀音:biān cháng mò jí。

“鞭長莫及”意思是指雖然鞭子很長,但總不能打到馬肚子上,比喻距離太遠而無能為力。

用法:緊縮式;在句子當中一般做作謂語,定語,表示距離遠而無力相助。

該典故告訴人們,不要為一些遙遠的事情擔憂,因為再擔憂,也無法改變它。做好眼前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同時也告訴人們做事情須要分清輕重緩急,不能貿然行動,因為即使再有實力,也不必把力量用在不該用的地方。

標籤: 鞭長不及 馬腹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jy/mpdzx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