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教育

> 大巧若拙是什麼意思

大巧若拙是什麼意思

大巧若拙是什麼意思

大巧若拙”出自於:先秦·李耳《老子》: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意思是: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隨和。真正聰明的人,不顯露自己,從表面看,好像笨拙。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表示善辯的人發言持重,不露鋒芒。

若:似。拙:笨拙。訥:語言遲鈍,不善於講話。

這裏老子以無為而無不為”的哲學思想,分析了巧與拙的辯證關係。認為真正的巧不在於違背自然的規律去賣弄自己的聰明,而在於處處順應自然的規律,在這種順應中,使自己的目的自然而然地得到實現。

老子提出的大巧若拙”雖本意不在審美,而在説明無為而無不為”的道理,但它卻恰恰説出了一切高度成功的藝術創作所具有的特徵。任何傑出的藝術作品都是合目的與合規律的高度統一。在老子提出大巧若拙”之後,巧拙的辯證關係問題逐漸成為中國美學經常討論的一個重要問題。

大巧若拙”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四十五章。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説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典,所以有學者認為《道德經》被分為八十一章有明顯的道教的九九歸一的思想,在內容的分割上未免牽強。但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説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慣例而分《道德經》為六十八章,相對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作者介紹: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諡伯陽,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籍貫也多有爭議,《史記》等記載老子出生於楚國或陳國。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與莊子並稱老莊”。後被道教尊為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認為李姓始祖。曾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

老子曾擔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學而聞名,孔子曾入周向他問禮。春秋末年,天下大亂,老子欲棄官歸隱,遂騎青牛西行。到靈寶函谷關時,受關令尹喜之請著《道德經》。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

老子傳世作品《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造句:

1、所謂返璞歸真,大巧若拙,説的便是這種境界了。

2、一個全國赫赫有名的學者,還這麼平易近人,真是大巧若拙啊!

3、語言達到如此大音稀聲,大巧若拙”的境界可謂難得。

4、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5、王若雲聽完倒是笑着感概了一句大巧若拙,自己的巧辦法反倒顯得有些笨拙和兇險了。

標籤: 大巧若拙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jy/m49o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