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教育

>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是什麼意思?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載:承載;覆:傾覆。比喻在平時要想到可能發生的困難和危險,事物有利有害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成語發音:shuǐ néng zài zhōu,yì néng fù zhōu

成語解釋:載:承載;覆:傾覆。比喻在平時要想到可能發生的困難和危險,事物有利有害

成語出處:唐·陸贄《奉天論延訪朝臣表》:“故喻君為舟,喻人為水,言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也,舟即君道,水即人情,舟順水之道則浮,違則沒。”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作賓語、定語、分句;用於勸誡人

成語結構:複句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 載舟覆舟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 查看更多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近義詞>>

成語例句:高陽《胡雪巖全傳·燈火樓台》:“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電報亦是如此,非得託付給很妥當的人不可,否則機密容易外泄。”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意思是什麼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意思是:統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讓船安穩地航行,也能將船推翻吞沒,沉於水中,表示事物用之得當則有利,反之必有弊害。

原文見《荀子·哀公》篇,是荀子講述孔子與魯哀公的一段對話。

故事:

戰國時,邯鄲籍著名思想家荀況,在他的不朽著作《荀子·王制》篇中,説:“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意思是説:統治者像是一條船,而廣大的民眾猶如河水,水既可以把船載負起來,也可以將船淹沒掉。

唐貞觀後期,魏徵在著名的《諫太宗十思疏》中説:“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意思是説:怨恨不在於大小,可怕的只在人心背離。水能載船也能翻船,所以應該高度謹慎。

唐太宗對荀子和魏徵的這一觀點十分欣賞,在與君臣討論國家的治理問題時,多次引用和發揮了這一觀點。他在《論政體》一文中説:“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荀子、魏徵和唐太宗,都深深懂得人民的力量是極其偉大的,十分強調了依靠人民力量的重要性。他們的這一光輝思想,為歷代統治階級所接受。對歷代統治者尊重民情民意,執政為民,起到了積極參與的促進作用。

成語“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載舟覆舟”便源於荀子、魏徵和唐太宗談論君與民的關係及其重要性故事。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是什麼意思?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意思是把統治者比喻為船,老百姓比喻為水,水既能讓船在水面上安穩地航行,又能將船推翻淹沒,使船沉於水中。表示事物用之得當則有利,反之則弊害。

擴展資料:

出處:《荀子.哀公》,是荀子講述的孔子和魯哀公的一段對話。魯哀公問孔子曰:“寡人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寡人未嘗知哀也,未嘗知憂 也,未嘗知勞也,未嘗知懼也,未嘗知危也。”孔子曰:“君之所問,聖君之問也,丘、小 人也,何足以知之?”魯哀公曰:“非吾子無所聞之也。”孔子曰:“君入廟門而右,登自胙階, 仰視榱棟,俯見幾筵,其器存,其人亡,君以此思哀,則哀將焉而不至矣?君昧爽而櫛冠, 平明而聽朝,一物不應,亂之端也,君以此思憂,則憂將焉而不至矣?君平明而聽朝,日昃而退,諸侯之子孫必有在君之末庭者,君以此思勞,則勞將焉而不至矣?君出魯之四門,以望 魯四郊,亡國之虛則必有數蓋焉,君以此思懼,則懼將焉而不至矣?且丘聞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危將焉而不至矣?”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_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什麼意思?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字面的意思是:水,既能把船托起來,使之平穩地航行,也能把船掀翻,使之沉沒。

語出《貞觀政要·論政體》:“臣又聞古語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陛下以為可畏,誠如聖旨。”其中的“臣”,是唐初宰相魏徵的自稱,其中的“陛下”,是魏徵對唐太宗的尊稱。

文中所説的古語,最早見於《荀子•哀公》篇:“且丘聞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危將焉而不至矣?”又見

《荀子·王制》篇:“庶人安政,然後君子安位。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以上三段古文,都是把君王比喻成船,把民眾比喻成水,水既可以把船載負託舉起來,也可以將船掀翻淹沒,強調了民心向背的決定性作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jy/kg9n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