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教育

>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是什麼意思?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豫:通“預”,事先準備。指做任何事情,事先有準備,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會失敗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成語發音:fán shì yù zé lì,bù yù zé fèi

成語解釋:豫:通“預”,事先準備。指做任何事情,事先有準備,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會失敗

成語出處:西漢·戴聖《禮記·中庸》:“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成語繁體: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作分句;指有準備就會成功

成語結構:複句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查看更多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的近義詞>>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不論做什麼事,事先有準備,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會失敗。

原文: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譯文:

不論做什麼事,事先有準備,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會失敗。任何事情,事前有準備就可以成功,沒有準備就要失敗;説話先有準備,就不會詞窮理屈站不住腳;做事先有準備,就不會遇到困難挫折;行事前計劃先有定奪,就不會發生錯誤後悔的事。

出處:《禮記·中庸》——戰國·子思

擴展資料

《中庸》出自《禮記》,原本是《禮記》四十九篇中的第三十一篇。由漢宣帝時人戴聖根據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一批佚名儒家的著作合編而成。

《中庸》一書,共三千五百多字,按照朱熹的分法,分三十三章,四大部分,傳的是自上古大聖以來的儒家道統心法,其內容涉及為人處世之道、德行標準及學習方式等諸多方面。第一章到第十九章的內容着重從多個角度論述中庸之道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第二十章承上啟下,從魯哀公向孔子詢問處理政務的方法一事着手,通過孔子的回答指出了施行政事與加強人自身修養之間的密切關係,並進一步闡明天下通行的五項倫理關係、三種德行以及治理國家的九條原則。

在此章的最後引出全書後半部分的核心“誠”,並強調要做到“誠”的五個具體方面。第二十一章到第三十三章的內容,便是圍繞“誠”來展開的。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中庸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什麼意思?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意思是做任何事情,事前有準備就可以成功,沒有準備就會失敗。

説話先有準備,就不會詞窮理屈站不住腳;行事前計劃先有定奪,就不會發生錯誤或後悔的事。哲學上反映的是原因和結果的關係。要想做好事情,達到滿意的效果,就要學會做周密的計劃,做好萬全的準備,不怕麻煩,克服惰性。

做事有準備的故事:

越王勾踐,春秋末年越國國君。前496年即位,曾敗於吳國,被迫求和。返版國後重用范蠡權、文種,卧薪嚐膽使越國國力漸漸恢復起來。勾踐失敗後,時刻不忘受辱的情景。勾踐在自己的屋裏掛了一隻苦膽,每頓飯都要嚐嚐苦味,提醒自己:不能忘了在吳國的苦難和恥辱經歷!

他身着粗布,頓頓糲食,跟百姓一起耕田播種。勾踐夫人帶領婦女養蠶織布,發展生產。勾踐夫妻與百姓同甘共苦,激勵了全國上下齊心努力,奮發圖強,早日滅吳雪恥。勾踐又採用大臣建議,賄賂吳王,麻痺對方;收購吳國糧食,使之糧庫空虛;贈送木料,耗費吳國人力物力興建宮殿。

散佈謠言,離間吳國君臣,施用美人計,消磨夫差精力,使其不問政事,殺害伍子胥。越王勾踐還出台了促進越國人口增加的法令。通過一系列發展生產與提升軍隊戰鬥力的措施來使越國富國強兵,具備了伐吳復仇的能力。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是什麼意思?出自哪裏?

釋義:凡事有準備成能做成功,沒有做好準備則會失敗。

出處:出自戰國時期子思的《禮記·中庸》。

原文: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白話譯文: 任何事情,事前有準備就可以成功,沒有準備就要失敗;説話先有準備,就不會詞窮理屈站不住腳;做事先有準備,就不會遇到困難挫折;行事前計劃先有定奪,就不會發生錯誤後悔的事。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宋代以前,學者皆主張《中庸》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子思所作。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子思作《中庸》。”李翱《李文公集·復性書》:“子思著《中庸》四十七篇,傳於孟軻。”朱熹《中庸章句·序文》:“中庸何為而作也?子思子憂道學之失其傳而作也。”

自宋代開始,有學者主張《中庸》是子思與秦漢之際的儒者雜述而成。歐陽修《問進士策》:“問:禮樂之書散亡,而雜出於諸儒之説,獨《中庸》出於子思。子思,聖人之後也,所傳宜得其真,而其説異乎聖人者,何也?”

葉適《習學記言序目·文鑑三》:“漢人雖稱《中庸》子思所著,今以其書考之,疑不專出於子思也。”清人認為《中庸》非子思所作的也不乏其人,特別是崔述,在其《洙泗考信錄》卷三中提出了三條論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中庸》是儒家經典,至今已流傳兩千多年,在儒家學説中佔有重要地位,位於“四書”次位,在中國歷史上的各個時期都有其獨特的學術特點、學術成就和社會地位。中庸是中華民族的古典哲學,曾廣泛而深刻地影響了中國歷史的發展。

標籤: 豫則立 不豫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jy/d1dg0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