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教育

> 荷塘月色原文

荷塘月色原文

《荷塘月色》原文:

荷塘月色原文

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今晚在院子裏坐着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裏,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月亮漸漸地升高了,牆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妻在屋裏拍着閏兒,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條曲折的小煤屑路。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長着許多樹,蓊蓊鬱鬱的。路的一旁,是些楊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樹。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個人,揹着手踱着。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裏。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羣居,也愛獨處。

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裏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説的話,現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着些白花,有裊娜地開着的,有羞澀地打着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忽然想起採蓮的事情來了。採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時為盛;從詩歌裏可以約略知道。採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蕩着小船,唱着豔歌去的。採蓮人不用説很多,還有看採蓮的人。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梁元帝《採蓮賦》裏説得好:

於是妖童媛女,盪舟心許;鷁首徐回,兼傳羽杯;棹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餘,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

可見當時嬉遊的光景了。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朱自清荷塘月色原文

荷塘月色

作者:朱自清

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今晚在院子裏坐着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裏,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月亮漸漸地升高了,牆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妻在屋裏拍着閏兒,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條曲折的小煤屑路。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長着許多樹,蓊蓊鬱鬱的。路的一旁,是些楊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樹。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個人,揹着手踱着。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裏。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羣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裏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説的話,現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着些白花,有裊娜地開着的,有羞澀地打着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着,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裏。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着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雲,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着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丰姿,便在煙霧裏也辨得出。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裏也漏着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裏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忽然想起採蓮的事情來了。採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時為盛;從詩歌裏可以約略知道。採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蕩着小船,唱着豔歌去的。採蓮人不用説很多,還有看採蓮的人。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梁元帝《採蓮賦》裏説得好:

於是妖童女,盪舟心許;鷁首徐回,兼傳羽杯;櫂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餘,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

可見當時嬉遊的光景了。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於是又記起,《西洲曲》裏的句子:

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這樣想着,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一九二七年七月,北京清華園。

《荷塘月色》語言樸素典雅,準確生動,貯滿詩意,滿溢着朱自清的散文語言一貫有樸素的美,不用濃墨重彩,畫的是淡墨水彩。

朱自清先生一筆寫景一筆説情,看起來鬆散不知所云,可仔細體會下,就能感受到先生在字裏行間表述出的苦悶,而隨之讀者也被先生的文字所感染,被帶進了他當時那苦悶而無法明喻的心情。這就是優異散文的必須品質之一。

擴展資料:

一首長詩《毀滅》奠定了朱自清在文壇新詩人的地位,而《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則被公認為白話美文的典範。朱自清用白話美文向復古派宣戰,有力地回擊了復古派“白話不能作美文”之説,他是“五四”新文學運動的開拓者之一。

朱自清的美文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作家賈平凹説:來到揚州,第一個想到的人是朱自清,他是知識分子中最最了不起的人物。

實際上,朱自清的寫作路程是非常曲折的,他早期的時候大多數作品都是詩歌,但是他的詩歌和我國古代詩人的詩有很大區別,他的詩是用白話文寫的,這其實也是他寫作的慣用風格。

後來,朱自清開始寫一些關於社會的文章,因為那個時候社會比較混亂,這時候的作品大多抨擊社會的黑暗面,文體風格大多硬朗,基調伉儷。到了後期,大多是寫關於山水的文章,這類文章的寫作格調大多以清麗雅緻為主。

朱自清的寫作風格雖然在不同的時期隨着他的人生閲歷和社會形態的不同而發生着變化,但是他文章的主基調是沒有變的,他這一生,所寫的所有文章風格上都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那就是簡約平淡,他不是類似古代花間詞派的詩人們,不管是他的詩詞還是他的文章從來都不用過於華麗的辭藻,他崇尚的是平淡。

英國友人戴立克試過英譯朱自清幾篇散文,譯完一讀顯得單薄,遠遠不如原文流利。他不服氣,改用稍微古奧的英文重譯,好多了:“那是説,朱先生外圓內方,文字儘管淺白,心思卻很深沉,譯筆只好朝深處經營。”朱自清的很多文章,譬如《背影》《祭亡婦》,讀來自有一番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

平淡就是朱自清的寫作風格。他不是豪放派的作家,他在創作的時候鍾情於清新的風格,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在他的文章中包含了他對生活的嚮往,由此可見他的寫作風格和他待人處事的態度也是有幾分相似的。他的文章非常優美,但又不會讓人覺得狹隘,給人一種豁達淵博的感覺,這就是朱自清的寫作風格,更是朱自清的為人品質。

寫有《荷塘月色》《背影》等名篇的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不僅自己一生風骨正氣,還用無形的家風涵養子孫。良好的家風家規意藴深遠,催人向善,是凝聚情感、涵養德行、砥礪成才的人生信條。“北有朱自清,南有朱物華,一文一武,一南一北,雙星閃耀”,這是中國知識界、教育界對朱家兩兄弟的讚譽。

朱自清性格温和,為人和善,對待年輕人平易近人,是個平和的人。他取字“佩弦”,意思要像弓弦那樣將自己繃緊,給人的感覺是自我要求高,偶爾有呆氣。朱自清教學負責,對學生要求嚴格,修他的課的學生都受益不少。

1948年6月,患胃病多年的朱自清,在《抗議美國扶日政策並拒絕領取美援麪粉宣言》上,一絲不苟地簽下了自己的名字。隨後,朱自清還將麪粉配購證以及麪粉票退了回去。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不堪胃病折磨,離開人世。在新的時代即將到來時,朱自清卻匆匆地離人們遠去。他為人們留下了無數經典的詩歌和文字,還有永不屈服的精神。

朱自清沒有豪言壯語,他只是用堅定的行動、樸實的語言,向世人展示了中國知識分子在祖國危難之際堅定的革命性,體現了中國人的骨氣,表現了無比高貴的民族氣節,呈現了人生最有價值的一面,譜就了生命中最華麗的樂章。

他以“自清”為名,自勉在困境中不喪志;他身患重病,至死拒領美援麪粉,其氣節令世人感佩;他的《背影》《荷塘月色》《匆匆》膾炙人口;他的文字追求“真”,沒有半點矯飾,卻藴藏着動人心絃的力量。

朱自清不但在文學創作方面有很高的造詣,也是一名革命民主主義戰士,在反飢餓、反內戰的鬥爭中,他始終保持着一個正直的愛國知識分子的氣節和情操。毛澤東對朱自清寧肯餓死不領美國“救濟粉”的精神給予稱讚,讚揚他“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荷塘月色(朱自清所作散文)

人民網——朱自清的柔與直

朱自清荷塘月色全文

全文: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今晚在院子裏坐着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裏,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月亮漸漸地升高了,牆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妻在屋裏拍着閏兒,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沿着荷塘,是一條曲折的小煤屑路。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長着許多樹,蓊蓊鬱鬱的。路的一旁,是些楊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樹。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路上只我一個人,揹着手踱着。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全文

荷塘月色的原文

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今晚在院子裏坐着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裏,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月亮漸漸地升高了,牆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妻在屋裏拍着閏兒,迷迷糊糊地哼着睡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條曲折的小煤屑路。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長着許多樹,蓊蓊鬱鬱的。路的一旁,是些楊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樹。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個人,揹着手踱着。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裏。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羣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裏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説的話,現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着些白花,有裊娜地開着的,有羞澀地打着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象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着,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裏。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着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雲,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睡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着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丰姿,便在煙霧裏也辨得出。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裏有漏着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裏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忽然想起採蓮的事情來了。採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時為盛;從詩歌裏可以約略知道。採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蕩着小船,唱着豔歌去的。採蓮人不用説很多,還有看採蓮的人。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梁元帝《採蓮賦》裏説得好:

於是妖童媛女,盪舟心許:鷁首徐回,兼傳羽杯;棹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

春餘,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

可見當時嬉遊的光景了。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於是又記起《西洲曲》裏的句子:

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這樣想着,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熟睡好久了。

一九二七年七月北京清華園

《荷塘月色》解析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傳誦一時的作品,聽説到現在也還有一些青年人喜歡讀它。我想,這大抵由它是抒情的散文,寫景很美,滿貯着詩意的緣故。這種喜歡正像我們忙了一天後,忽然想看看宋人的山水畫卷一樣,原是可以理解的。

這篇散文寫於1927年7月,作者那時在清華大學教書。他描寫的荷塘就在清華園。那原是一個平凡的荷塘,然而經過作者的渲染、着色,卻變得十分美麗,富有詩意。照一般來説,荷塘容易描寫,月色則較難描寫;畫家做畫,不怕畫斷山銜月,就怕畫月色,因為月景的波光林影時刻在變幻着,很不容易在畫面上表現出來。清代的國畫理論家湯貽汾曾説:“畫月下之景,大者亦晦,在晦中而須空明,”的確,要在晦暗中見空明,是很需要獨特的表現手法的。於是便有人提出畫月亮的方法:“月景陰處染黑,陽處留光”。畫畫尚且如此困難,我們要用語言文字來表達畫筆所不能表達的事情,那自然更吃力。然而,朱自清到底是一個寫散文有經驗的作家,他卻能夠把一個月夜死荷塘寫得那樣的饒有生意;我們在這篇不到一千六百字的《荷塘月色》裏,看不到什麼宏偉的結構和華贍的文字,作者只憑着一時的感受,委婉細緻地寫來,卻十分迷人。

文章開頭的一段夾敍夾議,將“我”的一時心情告訴給讀者;第二段只用簡單幾筆便將荷塘四周的輪廓勾勒出來,給人有個比較清晰的印象;到第三段直寫荷塘獨處的妙處。作者真正用力描寫的荷塘月色,那是從第四段開始,他十分巧密地寫了荷塘月色、荷葉、荷花和荷花的形、色、香;到第五段才寫到月色:月光如流水,葉子、花朵兒在柔和的月光中做着美麗的夢,一忽兒月光給淡雲遮住,一忽兒月光透過樹叢篩落下斑駁的黑影。朦朧的月光不僅靜靜地瀉在荷塘上,她還靜靜地瀉在四面的樹林和遠山上。我們在這樣的月夜的靜穆中,陰森森的,真有些怕人。這時作者大約也嫌太過寂靜罷,緊接着便寫出蟬鳴蛙叫。當你聽到“知了、知了”和“閣、閣、閣”的叫聲時,那四面幾乎已經凝結住的空氣便頓然活潑起來,使人感到還有生命的存在。這種境界是美的,寫法也是層次分明的。但是,我們如果不是處在心靜意閒的時候,對於這種詩的境界卻很難感悟得出來。我們平時緊張地勞動了一天,待吃過夜飯後,雖也不免到有樹有花的地方去溜達溜達,可是腦子總是靜不下來,白天的事情仍然盤旋在腦際,趕走又來,趕走又來。即使走過月光下的荷塘,看到粉紅或白色的荷花,可能只想到蓮子與嫩藕,而像作者那樣細緻的情趣,我們是難得有的。這大約因人而異,原沒有什麼可奇怪的。

作者寫了月夜荷塘的寂靜之後,忽然掉過筆頭來寫蟬聲、蛙聲,這種寫法大約就是前人叫做“波瀾”罷,一伏一起之後才又拈出那個“我”由於夜遊荷塘而牽引起一縷鄉愁。那個“我”是江南人,很自然就聯想到江南故鄉的採蓮情景。作者在這裏借了古人的話來表達自己的情意。引用了《西洲曲》是民歌,一名《西洲調》,原文一百六十個字。如要看全文可查郭茂倩的《樂府詩集》第72卷。《採蓮賦》也不是全文,可以參看《藝文類聚》第82卷。作者梁元帝名蕭繹,是齊樑時代有名的皇帝作家。賦是駢儷體,講究對偶和音節,如,“女、許”、“杯、開”、“初、裾”等,那是叫做腳韻。關於文中的鷁首、舟、棹、船,其實就是一樣東西,古人作文為了避免單調或由於音節關係,往往喜歡用形異義同的詞兒。“羽杯”就是酒杯。讀者細細看了會懂的。《荷塘月色》的最後一行,作者寫道:“輕輕地推門進去”,這與開頭的“帶上門出去”做到前後相呼應,對讀者有個交代。否則那個“我”只好露宿荷塘樹下了。

關於語言文字,作者一向比較講究,就以這篇散文的遣詞造句來説,一絲也不含糊。句中虛字可省即省,句子也力求順口,較少運用歐化的語式。因此,句子顯得比較乾淨、洗煉。作者似乎也還愛用疊字的形容詞和狀詞,如“淡淡的”、“田田的”、“亭亭的”、“脈脈的”、“陰陰的”,還有“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隱隱約約”,等等。有的詞兒如“田田”、“亭亭”,原是古歌辭的詞兒,作者採用舊衣翻新裝的方法,努力做到古為今用。翻得好不好呢,還可以研究。用疊字的詞兒有一個好處,就是會使行文的氣勢變得雍容舒徐,不至令人讀時感到躁急和逼迫。自然,要用得恰到好處,過多反而使句子顯得鬆散無力。這是屬於語文修養的問題,這裏順便提一提,用意在引起初學寫作者的注意。有的人硬説這是技巧,是的,但別太迷信技巧,我認為反覆修改的結果便能產生技巧。

儘管《荷塘月色》寫得漂亮,然而,我們讀後總覺得不滿足,文章好像缺乏了一個東西——掙扎和戰鬥的力量。作者寫這篇散文的年代,我們正經歷着翻天覆地的流血革命,而作者卻在荷塘月色中夜遊,為什麼呢?一個可能是作者受着階級本性的限制,無視於血淋淋的現實;另一個可能是作者已經看見了這個現實,而且有所不滿,但又沒有勇氣正視它,不滿之餘,只能逃避到荷塘,用消極的態度來表示反抗。如從題目來看,可能也寓着深意,作者不寫別的,偏來歌頌荷花與明月,這是不是像古人所説,荷花與明月都是象徵着聖潔,正如菊象徵傲世,竹象徵高節一樣,用它來表示與當時的現實不妥協的意思。這當然是推測之辭,未必可靠,不過用這種暗喻的方法在古典文學中確是常見的事情。另外,魯迅談到當時的散文時,曾説過這樣的話:“這是為了對舊文學的示威,在表示舊文學之自以為特長者,白話文也並非做不到。”這幾句話對於我們今天來理解《荷塘月色》也是有幫助的。這裏談的幾乎大部分是有關這篇散文的藝術形式和表現方法方面的問題,這樣的抒情散文,究竟怎樣來講解較為正確些,似乎也還可以研究。

標籤: 荷塘月色 原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jy/8yk45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