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教育

> 富春山居圖賞析

富春山居圖賞析

《富春山居圖》描寫富春江兩岸初秋景色,展卷觀覽,人隨景移,引人入勝。樹叢林間,或漁人垂釣,或一人獨坐茅草亭中,倚靠欄杆,看水中鴨羣浮沉遊戲。天長地久,彷彿時間靜止,物我兩忘。近景坡岸水色,峯巒岡阜,陂陀沙渚,遠山隱約,徐徐展開,但覺江水茫茫,天水一色,令人心曠神怡。

富春山居圖賞析

《富春山居圖》山石的勾、皴,用筆頓挫轉折,隨意宛然天成。長披麻皴枯濕渾成,功力深厚,灑脱而頗有靈氣。全圖用墨淡雅,僅在山石上罩染一層幾近透明的墨色,並用稍深墨色染出遠山及江邊沙漬、波影,以濃墨點苔、點葉,醒目自然。整個畫面林巒渾秀,草木華滋,充滿了隱者悠遊林泉,蕭散淡泊的詩意,散發出濃郁的江南文人氣息。元畫靜謐蕭散的特殊面貌和中國山水畫的又一次變法賴此得以完成,元畫的抒情性也全見於此卷。



富春山居圖 賞析

《富春山居圖》描寫富春江兩岸初秋景色,展卷觀覽,人隨景移,引人入勝。樹叢林間,或漁人垂釣,或一人獨坐茅草亭中,倚靠欄杆,看水中鴨羣浮沉遊戲。天長地久,彷彿時間靜止,物我兩忘。近景坡岸水色,峯巒岡阜, 陂陀沙渚,遠山隱約,徐徐展開,但覺江水茫茫,天水一色,令人心曠神怡。

《富春山居圖》山石的勾、皴,用筆頓挫轉折,隨意宛然天成。長披麻皴枯濕渾成,功力深厚,灑脱而頗有靈氣。全 圖用墨淡雅,僅在山石上罩染一層幾近透明的墨色,並用稍深墨色染出遠山及江邊沙漬、波影,以濃墨點苔、點葉,醒目自然。整個畫面林巒渾秀,草木華滋,充滿了隱者悠遊林泉,蕭散淡泊的詩意,散發出濃郁的江南文人氣息。元畫靜謐蕭散的特殊面貌和中國山水畫的又一次變法賴此得以完成,元畫的抒情性也全見於此卷。

擴展資料

《富春山居圖》對後世特別是浙派畫家傳統的影響深遠。浙江畫家在執守浙派傳統的基礎上,積極調整和更新自己的藝術觀、審美觀和人生觀,在吸收《富春山居圖》為代表的繪畫藝術營養之中創新傳統,發展傳統,畫出浙派筆墨的時代新貌。他們把《富春山居圖》等中國畫特有的筆墨與宣紙的效果發揮到了極致。

“筆墨之於中國畫,等於靈魂之於軀體。黃賓虹、陸儼少等浙派大師骨子裏仍然是《富春山居圖》山水畫的一種變體。”瑰麗中有了剛健、大虛中有了大實的藝術佈局,其本身就在浙派山水的本義之中。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富春山居圖 (元代黃公望創作紙本水墨畫)

《富春山居圖》作品賞析怎麼寫?

《富春山居圖》作品賞析:

開卷描繪坡岸水色,遠山隱約,接着是連綿起伏,羣峯爭奇的山巒,再下是茫茫江水,天水一色,最後則高峯突起,遠岫渺茫。山間叢林茂密,點綴村舍、茅亭,水中則有漁舟垂釣。山和水的佈置疏密得當,層次分明,大片的空白,乃是長卷畫的構成特色。

筆墨上已顯然取法董源、巨然,但更為簡約利落。

這是一幅濃縮了畫家畢生追求,足以標程百代之作,可謂水曠、山遠、林幽、石秀的全息式山水長卷,足可媲美張擇端風物畫《清明上河圖》的全景線軸。無怪乎董其昌見了驚呼:“吾師乎!吾師乎!一丘五嶽,都具是矣!”

《富春山居圖》其他簡介

《富春山居圖》因其用筆熟練老到,不事雕琢,自然天成而為萬世所矚目,不設色而使墨自具五彩。《富春山居圖》在章法佈局上將五代、北宋的全景式構圖法與南宋的小景構圖法相結合,有曠遠不羈的情調,又有主次分明的優點。

《富春山居圖》代表了元代山水畫的寫意技巧,也代表了當時文人的審美情趣,雖有富春山水的一般特徵,卻不是真山真水的真實複述,他給後人的感受不是明秀,不是雄偉,而是清靈脱俗的飄逸神采,這正體現了黃公望晚年出塵脱世的恬靜心跡。

富士山春居圖具體賞析

《富春山居圖》是黃公望七十九歲高齡時開始創作的。這幅縱33釐米,橫636.9釐米的長卷,是他生活在富陽,又以富春江為題材推出的力作。為了畫好這幅畫,他終日不辭辛勞'奔波於富春江兩岸,觀察煙雲變幻之奇,領略江山釣灘之勝,並身帶紙筆,遇到好景,隨時寫生,富春江邊的許多山村都留下他的足跡。深入的觀察,真切的體驗,豐富的素材,使《富春山居圖》的創作有了紮實的生活基礎,加上他晚年那爐火純青的筆墨技法,因此落筆從容。千丘萬卷,壑,越出越奇,重巒迭嶂,越深越妙,既形象地再現了富春山水的秀麗外貌,又把其本質美的特徵揮灑得淋漓盡致。這件宏幅鉅製直到他謝世前不久才告完成,前後傾注了大約七年的心血,這是畫家與富春山水情景交融的結晶。展開畫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富春江一帶秋初景色:丘陵起伏,峯迴路轉,江流沃土,沙町平疇。雲煙掩映村舍,水波出沒魚舟。近樹蒼蒼,疏密有致,溪山深遠,飛泉倒掛。亭台小橋,各得其所,人物飛禽,生動適度。正是“景隨人遷,人隨景移”,達到步步可觀的藝術效果。這幅山水畫長卷的佈局由平面向縱深展寬,空間顯得極其自然,使人感到真實和親切,筆墨技法包容前賢各家之長,又自有創造,並以淡淡的赭色作賦彩,這就是黃公望首創的“淺絳法”。整幅畫簡潔明快,虛實相生,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之妙,集中顯示出黃公望的藝術特色和心靈境界,被後世譽為“畫中之蘭亭”。時至今日,當人們從杭州逆錢塘江而入富陽,滿目青山秀水,景色如畫,就會自然地聯想到《富春山居圖》與兩岸景緻在形質氣度上的神合,從心底裏讚歎作者認識生活,把握對象的神髓,進而提煉、概括為藝術形象的巨大本領。 元代以來,歷代書畫家、收藏家、鑑賞家,乃至封建帝皇權貴都對《富春山居圖》推崇備至,並以能親眼目睹這件真跡為榮幸,使得這卷寶圖既備受讚頌,也歷盡滄桑。在輾轉流傳過程中,曾引發出乾隆年間有趣的“富春疑案”,弄得弘曆皇帝神魂顛倒,誤判真偽;也曾因收藏家的酷愛而遭焚燒燬容之災。

標籤: 賞析 居圖 富春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jy/1lk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