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教育

> 水光瀲灩晴方好描寫的是哪裏的景色

水光瀲灩晴方好描寫的是哪裏的景色

水光瀲灩晴方好描寫的是杭州西湖的景色。意思是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盪漾,波光閃閃,十分美麗。從“晴方好”、“雨亦奇”這一讚評,可以想見在不同天氣下的湖山勝景,也可想見詩人即景揮毫時的興會及其灑脱的性格、開闊的胸懷。

水光瀲灩晴方好描寫的是哪裏的景色

【原詩】

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其二

作者:蘇軾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

【譯文】

晴天,西湖水波盪漾,在陽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極了。下雨時,遠處的山籠罩在煙雨之中,時隱時現,眼前一片迷茫,這朦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如果把美麗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麼淡粧也好,濃粧也罷,總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麗質和迷人神韻。



水光瀲灩晴方好描寫的是哪裏的景色?

描寫的是:杭州西湖的景色

【出處】《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其二》——宋代:蘇軾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

【譯文】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豔麗,看起來很美;雨天時,在雨幕的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羣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也顯得非常奇妙。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粧濃抹都是那麼得十分適宜。

擴展資料

詩人既寫了湖光,又寫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韻,可以説內容是很多的。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又很籠統,因為這兩句並非只適用於西湖。其實,這正是詩人筆法高妙之處。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裏,怎樣美法,恐怕沒人説得清。

如果具體地描繪景物,可能會有個別精彩之句,但總失之太實、太具體,不能傳達出西湖給人的整體印象。

蘇軾這兩句有高度的藝術概括性,同時又很形象、很傳神,想象空間很大,將“西湖即是美”這一人們共有的感受用詩的語言表述出來。同時,這兩句也反映出詩人開闊的胸襟與達觀自適的性情。

水光瀲灩晴方好描寫的是哪裏的景色

“水光瀲灩晴方好”描繪的是杭州西湖的景色。“水光瀲灩晴方好”出自宋朝時期詩人蘇軾的詩作《飲湖上初晴後雨》,寫這首詩時蘇軾正在杭州當任通判,寫下許多關於西湖美景的詩。

《飲湖上初晴後雨》的翻譯

晴日照射着湖面,湖水隨着水波盪漾出熠熠的光彩濛濛細雨籠罩着西湖周的山色,呈現出一片奇妙空濛的景象我想要把西湖比作美人西施,無論是化淡粧還是化濃粧,都很適宜。

《飲湖上初晴後雨》的賞析

《飲湖上初晴後雨》的前兩句描繪了西湖在晴朗天氣以及雨天時的不同景象,描繪出西湖在陰晴兩種天氣下的美景。在前兩句,詩人用清新的筆觸描繪出了細膩的西湖美景。而在後兩句詩句裏,詩人就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將西湖的美與西施的美相比,再次強化詩人對西湖美景的讚美。

《飲湖上初晴後雨》的全文

《飲湖上初晴後雨》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寫的是什麼地方的景

杭州西湖。

一、原文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

二、譯文

晴天,西湖水波盪漾,在陽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極了。下雨時,遠處的山籠罩在煙雨之中,時隱時現,眼前一片迷茫,這朦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如果把美麗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麼淡粧也好,濃粧也罷,總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麗質和迷人神韻。

三、出處

宋·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其二》

擴展資料:

賞析

“水光瀲灩晴方好”描寫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盪漾,波光閃閃,十分美麗。“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寫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羣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非常奇妙。

從“晴方好”、“雨亦奇”這一讚評,可以想見在不同天氣下的湖山勝景,也可想見詩人即景揮毫時的興會及其灑脱的性格、開闊的胸懷。

“水光瀲灩晴方好”出自哪裏?這句詩描寫的是什麼場景?

詩句“水光瀲灩晴方好”出自著名詩人蘇軾的詩作《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其二》;這句詩描寫的是西湖晴天的水光。其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盪漾,波光閃閃,十分美麗。

【出處】

《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其二》——蘇軾

【原文】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蒙 通:濛)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淡粧濃抹 一作:濃粧淡抹)

【譯文1】

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豔麗,看起來很美;雨天時,在雨幕的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羣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也顯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粧濃抹都是那麼得十分適宜。

【譯文2】

晴天,西湖水波盪漾,在陽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極了;下雨時,遠處的山籠罩在煙雨之中,時隱時現,眼前一片迷茫,這朦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麗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麼淡粧也好,濃粧也罷,總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麗質和迷人神韻。

【關鍵詞註解】

湖:即杭州西湖。

瀲灩(liàn yàn) :水面波光閃動的樣子。

方好:正是顯得很美。

空濛:細雨迷茫的樣子。

欲:可以;如果。

西子:西施,春秋時代越國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稱 先施 ,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之首。家住浣紗溪村(在今浙江諸暨市)西,所以稱為西施。

相宜:也顯得十分美麗。

【創作背景】

蘇軾於宋神宗熙寧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寫下大量有關西湖景物的詩。這組詩作於熙寧六年(1073年)正、二月間。

【作品鑑賞】

這首詩上半首既寫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寫了西湖的晴姿雨態。“水光瀲灩晴方好”描寫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盪漾,波光閃閃,十分美麗。“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寫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羣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非常奇妙。從第一首詩可知,這一天詩人陪着客人在西湖遊宴終日,早晨陽光明豔,後來轉陰,入暮後下起雨來。而在善於領略自然並對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詩人眼中,無論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從“晴方好”“雨亦奇”這一讚評,可以想見在不同天氣下的湖山勝景,也可想見詩人即景揮毫時的興會及其灑脱的性格、開闊的胸懷。上半首寫的景是交換、對應之景,情是廣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間情景相對,西湖之美概寫無餘,詩人蘇軾之情表現無遺。下半首詩裏,詩人沒有緊承前兩句,進一步運用他的寫氣圖貌之筆來描繪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以貌取神,只用一個既空靈又貼切的妙喻就傳出了湖山的神韻。喻體和本體之間,除了從字面看,西湖與西子同有一個“西”字外,詩人的着眼點所在只是當前的西湖之美,在風神韻味上,與想象中的西施之美有其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相似之處。而正因西湖與西子都是其美在神,所以對西湖來説,晴也好,雨也好,對西子來説,淡粧也好,濃抹也好,都無改其美,而只能增添其美。

對於“西湖比西子”這個比喻,存在有兩種相反的解説:一説認為詩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粧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濃粧的西子”;一説認為詩人是“以晴天比濃粧,雨天比淡粧”。兩説都各有所見,各有所據。但就才情橫溢的詩人而言,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詩思偶到的神來之筆,只是一時心與景會,從西湖的美景聯想到作為美的化身的西子,從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應也是“淡粧濃抹總相宜”,當其設喻之際、下筆之時,恐怕未必拘泥於晴與雨二者,何者指濃粧,何者指淡粧。欣賞這首詩時,如果一定要使濃粧、淡粧分屬晴、雨,可能反而有損於比喻的完整性、詩思的空靈美。

詩中,詩人對西湖的特點作了極其準確而又精到的藝術概括,達到“以少總多,情貌無遺”的藝術效果;此外還運用了恰當新穎的比喻,賦予西湖以人的生命和資質,使西湖成為美的化身,對西湖進行美的昇華。因此,在難以計數的歌詠西湖的詩歌中,這首詩成為流傳最廣的名篇。

宋代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除卻淡粧濃抹句,更將何語比西湖?”

清代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卷九:“此是名篇,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公凡西湖詩,皆加意出色,變盡方法,然皆在《錢塘集》中。其後帥杭,勞心災賑,已無復此種傑構,但云:‘不見跳珠十五年’(見《與莫同年雨中飲湖上》)而已。”

清末陳衍《宋詩精華錄》:“(‘欲把’二句)遂成為西湖定評。”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jy/18yjz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