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生活

> 清明節上墳需要帶什麼祭品

清明節上墳需要帶什麼祭品

清明節上墳需要帶什麼祭品的答案是:清明羹飯;香;蠟燭;紙錢;鮮花;素酒等

清明節在家裏做羹飯,俗稱清明羹飯,祭祀祖先,保佑平安。那時候,每户人家做羹飯的供品有:黃豆芽炒油豆腐、菜蕻羹、紅燒黃魚、紅燒肉、鵝肉等。另外,在供品中一盤青團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它是清明的象徵。青團是用艾青葉搗碎後取汁與糯米粉揉在一起做成的,裏面嵌有豇豆沙或白糖芝麻或黃豆粉做的餡子。

當祭桌上的香,蠟燭將燃盡時,就給祖先燒一些由錫箔折成的銀元寶送行。老底子,普通人家去上墳,一般都是先乘航船或腳划船到墓地附近的鄉下,再步行到墓地。但一些有銅鈿人家則會僱轎伕坐着轎子去上墳,所以就有三月上墳坐轎子的諺語。

近代大師龐淑華先生講;時變法遷,在當今年代清明節期間,不論是做羹飯還是去上墳,都是對祖先和已故親人表達一種思念之情,也是民間的一種傳統習俗。帶上幾樣生前喜歡吃的飯菜。一般講究3樣即可,待香燃盡時帶回可以吃。

上墳的供品選擇雖然沒那麼多的講究,但卻也不得不避開一些雷區,比如在傳統習俗中,上墳的供品不可以有任何的肉類、葷腥食物等,包括魚、蝦、牛肉等,都是不可以作用供品來拜祭自己的先人的。一般來説選擇一些素食為主,適當的選擇一些水果、乾果、餅乾、點心就可以了,或是選擇一些先人生前比較喜歡吃的一些食物,更加顯示自己獨特的孝心,先人也會更加高興。

1、掃墓祭祖:“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節是一個嚴肅的節日,從千餘年前開始,人們就將這一天定為掃墓祭祖的日子。所以當清明節來臨的時候,我們就要提前準備好貢品,然後去墳地清掃墳墓拔除荒草,再擺放貢品進行祭祀。

2、踏青出遊:“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清明節也是一個愉快的節日,因為在數千年前,清明節最初是春祭節令,代表着萬物生長,所以每當這一天來臨的時候,我們也要踏青出遊,出門慶祝清明節的到來。

3、吃青團:民以食為天,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離不開衣食住行這四個字,所以每當重大節日到來的時候,我們的飲食都會有所改變,而對於清明節來説,我們最大的飲食改變就是吃青團了,這種利用艾草製作的糕點,吃起來清新可口廣受大眾歡迎。

4、娛樂活動:在清明節期間,我們也是有很多娛樂活動的,比如放風箏、盪鞦韆、射柳、插柳、鬥雞、拔河、蹴鞠、蠶花會等等。因為清明節本身是為了慶祝萬物生機勃勃好日子,所以必要的娛樂總是少不了的。

清明節上墳需要帶什麼祭品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從自己腿上割下的時候,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做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點好行裝,同老母親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説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揹着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裏發現一片衣襟,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標籤: 上墳 清明節 祭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zh-mo/sh/59ok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