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學前教育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是什麼意思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是什麼意思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是什麼意思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意思是原本就沒有菩提樹,也並不是明亮的鏡台。

該句出自《菩提偈》,是六祖慧能創作的詮釋佛教教義的詩偈,共有四首,載於《壇經》。其中前兩首偈是針對神秀的《無相偈》所作的,旨在説明明鏡”的清淨;第三首偈表明頓悟之依據、解脱之直道;第四首着重講修行方法。

其一: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

譯文:本來就沒有菩提樹, 也並不是明亮的鏡台。只要佛性清淨,哪裏會有什麼塵埃?

其二: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

譯文: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菩提樹, 眾生的心靈就像一座明鏡台。明亮的鏡子本來就很乾淨,哪裏會染上什麼塵埃?

其三: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譯文:原本就沒有菩提樹, 也並不是明亮的鏡台。本來就是四大皆空,到哪裏染上塵埃?

其四: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説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譯文:菩提只是向着內心尋找,何必勞累向外界求取玄機?以此進行修行自身,極樂世界也就在眼前!

詞句註釋:

1、菩提:梵文Bodhi音譯,意為覺智等,用以指人如夢初醒,豁然開朗,頓悟真理,達到佛的境界。偈,和尚唱頌的歌詩稱為偈。

2、菩提”二句:採用了倒裝語法結構,可理解為本無菩提樹,亦非明鏡台”。這兩句是針對神秀《無相偈》的前兩句所作,應聯繫在一起理解。相傳佛教始祖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靜坐七天七夜覺悟成佛。明鏡台是僧人坐禪之處。

3、佛性:梵漢並譯名詞,意譯為覺性”如來性”,有時被稱為涅”,或叫真如”,也是如來藏”的異名,是佛教徒所追求的修行目標和理想境界。

4、清淨:佛教術語,遠惡行,離惑垢,稱為清淨。

5、塵埃:佛教認為各種塵埃都是污染人的性情的東西。

6、玄:奧妙,玄機。

作品賞析

第一首偈,見於敦煌寫本《壇經》。這首偈,同神秀的那一首,在修行方法上具有原則的區別。神秀的那首《無相偈》,使他失去作為弘忍繼承人的資格,卻成了北宗一派的開山祖。而惠能的這一首,是對神秀偈的徹底否定,被稱為頓悟派”。

在他看來,愚人”與智人”,善人”與惡人”,他們和佛”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從迷”到悟”,僅在一念之間。這種的思想,不僅對中國佛教的演變產生了巨大的作用,對於後來的中國哲學理論也有重大的影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xq/znjj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