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學前教育

> 觀滄海的中心思想

觀滄海的中心思想

《觀滄海》寫登上碣石山,眺望蒼茫的大海,海水浩蕩無垠,山島佇立在海邊。周邊的樹木繁茂,風一吹就發出悲涼的聲音,海水也隨風翻起巨浪。太陽和月亮的運行以及燦爛的銀河,好像都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發出來的。作者借大海的雄偉壯麗景象,表達了自己渴望建功立業,統一中原的雄心偉志和寬廣的胸襟。

觀滄海的中心思想

《觀滄海》原文: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寫作背景:曹操在建安十二年(207年)毅然決定北上征伐烏桓。在這年八月的一次大戰中,曹操終於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而《觀滄海》正是北征烏桓得勝回師經過碣石山時寫的。

賞析:這首詩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壯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全詩的基調為蒼涼慷慨的,是建安風骨的代表作。全詩語言質樸,想象豐富,氣勢磅礴,蒼涼悲壯。




觀滄海的中心思想

《觀滄海》的中心思想:曹操北征烏桓勝利班師,途中登臨碣石山時所作,詩人借大海的雄偉壯麗景象,表達了自己渴望建功立業,統一中原的雄心偉志和寬廣的胸襟。

原文: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這首詩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時,用飽蘸浪漫主義激情的大筆,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藴萬千的壯麗景象;描繪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既刻畫了高山大海的壯闊,更表達了詩人以景託志,胸懷天下的進取精神。全詩語言質樸,想象豐富,氣勢磅礴,蒼涼悲壯。

曹操的觀滄海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麼?

曹操在《觀滄海》這篇文章表達出博大地胸懷、開闊地胸襟、宏大地抱負。曹操這首《觀滄海》準確生動地描繪出海洋地形象,單純而又飽滿,豐富而不瑣細,好像一幅粗線條地炭筆畫一樣。

可貴地是,這首詩不僅僅反映了海洋地形象,同時也賦予它以性格。句句寫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現了大海,也表現了詩人自己。

《觀滄海》原文

【漢】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譯文: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觀賞大海。海水多麼寬闊浩蕩,碣石山高高聳立在海邊。碣石山上樹木叢生,各種草長得很繁茂。秋風颯颯,海上湧起巨大地波濤。

日月地運行,好象是從這浩淼地海洋中出發地。 銀河星光燦爛,好象是從這浩淼地海洋中產生出來地。真是幸運極了,用歌唱來表達自己地思想感情吧。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觀滄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作。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湧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觀滄海》寄託了詩人很深的感慨,透過它我們可以看到詩人自己的胸懷。曹操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烏桓的途中。當時烏桓攻破幽州,俘虜了漢民十餘萬户。同年,袁紹的兒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結遼西烏桓首領蹋頓,屢次騷擾邊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烏桓。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觀滄海

觀滄海主旨是什麼?

觀滄海主旨:主旨是通過勾畫大海的壯觀景色,抒發詩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

曹操這首《觀滄海》準確生動地描繪出海洋的形象,單純而又飽滿,豐富而不瑣細,好像一幅粗線條的炭筆畫一樣。尤其可貴的是,這首不僅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時也賦予它以性格。

賞析:

這首詩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時,用飽蘸浪漫主義激情的大筆,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藴萬千的壯麗景象;描繪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既刻畫了高山大海的壯闊,更表達了詩人以景託志,胸懷天下的進取精神。全詩語言質樸,想象豐富,氣勢磅礴,蒼涼悲壯。

觀滄海的主旨是什麼

《觀滄海》借景抒情,通過描寫茫茫滄海波瀾壯闊,表達了詩人宏偉的抱負,擁有海納百川般寬廣的胸襟,一攬天下入手的豪邁自信的思想感情。

詩文:《觀滄海》兩漢: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譯文:

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海浪滔滔,山島聳立,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

雖然是秋風蕭瑟,草木搖落、波濤洶湧的季節,但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詩意盎然之感。我很高興,就用這首詩歌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志向。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曹操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烏桓得勝回師途中。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他的心情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所以就寫下此詩,將自己宏偉的抱負、闊大的胸襟融匯到詩歌裏,藉着大海的形象表現出來。

這首詩全篇寫景,其中並無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詞,但是誦讀全詩,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託的詩人的情懷。

通過詩人對波濤洶湧、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動描繪,讀者彷彿看到了曹操奮發進取,立志統一國家的偉大抱負和壯闊胸襟,觸摸到了作為一個詩人、政治家、軍事家的曹操,在一種典型環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動。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觀滄海(曹操所著四言樂府詩)

《觀滄海》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01

      《觀滄海》通過描寫茫茫滄海波瀾壯闊,勾畫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藴萬千的景象。表達了詩人宏偉的抱負、寬廣的胸襟,胸懷天下的進取精神。

      《觀滄海》是東漢末年詩人曹操創作的一首四言詩。這首詩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時,用飽蘸浪漫主義激情的大筆,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藴萬千的壯麗景象描繪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既刻畫了高山大海的壯闊,更表達了詩人以景託志,胸懷天下的進取精神。全詩語言質樸,想象豐富,氣勢磅礴,蒼涼悲壯。

      觀滄海原文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譯文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觀賞那蒼茫的海。

      海水多麼寬闊浩蕩,山島高高地挺立在海邊。

      樹木和百草叢生,十分繁茂。

      秋風吹動樹木發出悲涼的聲音,海中湧着巨大的海浪。

      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發出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我很高興,就用這首詩歌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志向。

      鑑賞

      從詩的體裁看,這是一首古體詩從表達方式看,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這兩句話點明“觀滄海”的位置: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寥廓,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寫,概由此拓展而來。“觀”字起到統領全篇的作用,體現了這首詩意境開闊 氣勢雄渾的特點。

      前四行詩句描寫滄海景象,有動有靜,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與“水何澹澹”寫的是動景,“樹木叢生,百草豐茂”與“山島竦峙”寫的是靜景。

      觀滄海選自《樂府詩集》,這是樂府詩《步出夏門行》中的第一章。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點像繪畫的粗線條。在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它們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景的一般輪廓,下面再層層深入描寫。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前二句具體寫竦峙的山島:雖然已到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但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詩意盎然之感。後二句則是對“水何澹澹”一句的進一層描寫:定神細看,在秋風蕭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瀾,洶湧起伏。這兒,雖是秋天的典型環境,卻無半點蕭瑟淒涼的悲秋意緒。作者面對蕭瑟秋風,極寫大海的遼闊壯美:在秋風蕭瑟中,大海洶湧澎湃,浩淼接天山島高聳挺拔,草木繁茂,沒有絲毫凋衰感傷的情調。這種新的境界,新的格調,正反映了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壯志”胸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前面的描寫,是從海的平面去觀察的,這四句則聯繫廓落無垠的宇宙,縱意宕開大筆,將大海的氣勢和威力凸顯在讀者面前:茫茫大海與天相接,空濛渾融在這雄奇壯麗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漢(銀河)都顯得渺小了,它們的運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納。詩人在這裏描寫的大海,既是眼前實景,又融進了自己的想象和誇張,展現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偉氣象,大有“五嶽起方寸”的勢態。這種“籠蓋吞吐氣象”是詩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藝術境界。言為心聲,如果詩人沒有宏偉的政治抱負,沒有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沒有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樂觀氣度,那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出這樣壯麗的詩境來的。過去有人説曹操詩歌“時露霸氣”<

      >,指的就是《觀滄海》這類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是合樂時的套語,與詩的內容無關。也指出這是樂府唱過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xq/z15xq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