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學前教育

> 公元1421年,永樂皇帝誰將明朝首都遷到北京

公元1421年,永樂皇帝誰將明朝首都遷到北京

公元1421年,永樂皇帝朱棣將明朝首都遷到北京。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建文四年即位,年號“永樂”,又稱為明成祖。朱棣在位二十二年,統治期間,國力強盛,經濟繁榮,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漸形成了後來內閣制度的雛形,史稱“永樂盛世”。朱棣提出“為治之道,在於寬猛適中”的原則;派鄭和下西洋,修撰《永樂大典》等典籍。

公元1421年,永樂皇帝誰將明朝首都遷到北京

政治上,繼續實行削藩政策,遷徙邊疆要地的藩王於內地,削奪藩王的護衞,廢黜藩王為庶人;加強中央集權;改革官制機構,設置內閣和東廠,強化了皇權和專制統治;為加強對北方的控制,遷都北京。

軍事上,五次親征蒙古,佔領安南;積極經營邊疆,東北設立奴兒干都司,西北設置哈密衞,西南設貴州承宣布政使司,對南海地區積極經營,對西藏實行政教合一的政策。

外交上,還委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中外友好往來。文化上,修《永樂大典》。又疏浚大運河,營建北京紫禁城等。




公元1421年,永樂皇帝誰將明朝首都遷到北京?

公元1421年,永樂皇帝朱棣將明朝首都遷到北京。北平是朱棣興王之地,朱棣在此經營多年,統治比較穩定;另外北平處於北方農業區與牧區接壤處,交通便利,形勢險要,是漢蒙各族貿易的中心以及北方的政治與軍事要地,定都於此不僅可抗擊自北入侵的蒙古人,且可進一步控制東北地區,由南則可統領中原,有利於維護全國統一。

永樂元年,詔以北平為北京,改北平府為順天府。永樂四年(1406年),北京方面的臣僚開始奉旨徵調工匠、民夫上百萬人,正式營建北京宮殿。永樂五年,五月建北京宮殿。

永樂九年,命工部尚書宋禮等修會通河。永樂十三年五月,平江伯陳瑄等開鑿淮安附近之清江浦,使久廢的運河重新暢通;永樂十九年,改京師為南京,北京為京師。十二月,北京郊廟宮殿成。十九年正月,朱棣在北京御奉天殿,朝百官,大祀南郊。遷都大政至此基本完成。此後北京一直是明朝的京師。

1421年永樂皇帝誰將明朝首都遷到北京

1421年永樂皇帝(朱棣)將明朝首都遷到北京。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建文帝朱允炆之叔父。建文四年(1402年)即位,在位二十二年(1402年—1424年),年號“永樂”。

永樂十四年(1416年),朱棣下令營建北京宮殿。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北京宮殿落成。這年九月,朱棣下令以北京為京師,正式遷都北京。朱棣遷都北京時,曾遭到不少人的反對。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月,朱棣在北京御奉天殿,朝百官,大祀南郊。遷都大政至此基本完成。

擴展資料

朱棣政績:

朱棣在位時期,勵精圖治,延續洪武政策。

政治上,繼續實行削藩政策,加強中央集權;改革官制機構,設置內閣和東廠。

軍事上,五次親征蒙古,佔領安南,東北設立奴兒干都司,西北設置哈密衞,西南設置大古刺、底馬撒、底兀刺等宣慰使司和貴州承宣布政使司。還委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中外友好往來和對南海地區的經營。

文化上,編修《永樂大典》。同時,為了加強對北方地區的控制,疏浚大運河,遷都北京。統治期間,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史稱“永樂盛世”。但其五徵蒙古、派鄭和下西洋以及遷都北京等舉措都耗費了很大國力,削藩政策的不徹底性也為其死後漢王叛亂埋下伏筆。

永樂皇帝誰將明朝遷到北京?

1421年永樂皇帝朱棣將明朝首都遷到北京。

永樂元年朱棣為標榜文治,命翰林侍讀學士解縉等人,廣採天下書籍,分類編輯成書,不厭浩繁。第二年冬便編成了一部大型類書,朱棣命名為《文獻大成》。但朱棣仍嫌此書簡略,又命姚廣孝等人重修,自有書契以來,凡經、史、子、集、百家、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各書無不包羅。

永樂五年書成,朱棣賜名《永樂大典》。這是一部規模空前的大型類書。全書22937 卷,其中僅目錄就有16 卷,共11095 冊,總計約三億七千萬字。自先秦至明初,所引書七八千種之多,保存了大量的文獻資料,極為珍貴。

永樂四年詔建北京宮殿,永樂七年後,朱棣多次北巡,長期住在北京,而以太子監國南京,天下奏章都要送往北京行在所。朱棣時期,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漸形成了後來內閣制度的雛形。同時,提出“為治之道,在於寬猛適中” 的原則。

朱棣利用科舉制及編修書籍等籠絡地主、士人,宣揚儒家思想,以改變明初過事佛、道教之風,選擇官吏力求因才而用,為當時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奠定了思想和組織基礎。

擴展資料:

朱棣為保證北京糧食與各項物資的需要,於永樂九年疏浚會通河,永樂十三年(1415年)鑿清江浦,使運河重新暢通,對南北經濟文化交流與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朱棣注意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認為“家給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他大力發展和完善軍事屯田制度和鹽商開中則例,保證軍糧和邊餉的供給。

派夏原吉治水江南,疏浚吳淞。在中原各地鼓勵墾種荒閒田土,實行遷民寬鄉,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進生產,並注意蠲免賑濟等措施,防止農民破產,保證了賦役徵派。通過這些措施,永樂時“賦入盈羨”,達到有明一代最高峯。

永樂皇帝誰將明朝遷到北京

永樂皇帝朱棣將明朝遷到北京,統治期間,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史稱“永樂盛世”。但其五徵蒙古、派鄭和下西洋以及遷都北京等舉措都耗費了很大國力,削藩政策的不徹底性也為其死後漢王叛亂埋下伏筆。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在第五次北征蒙古回師途中,病逝於榆木川,享年六十四歲。廟號太宗,諡號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葬於長陵。明世宗時期,改廟號成祖,改諡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傳位太子朱高熾。

永樂皇帝誰將明朝首都遷到北京

遷都北平,有利於控制全國的政局,同時有利於抗擊北方蒙古人的南侵,也有利於經營東北地區。永樂遷都又稱明成祖遷都北平,是指明成祖朱棣將明朝的首都從南京遷往北平,是具有中國歷史重大意義的事件,其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造成的影響一直延續到現代。明成祖朱棣在北京有自己穩固的政治基礎,遷都北京。--引自網絡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歷史上甚至是封建王朝,歷史上奪得皇位最為兇險的一個地方,它並不是朱元璋順理成章的繼承人,但是憑藉自己突出的軍事能力和一呼百應的政治手腕,推翻了自己侄子的統治,自己登上了大明王朝的皇位,明成祖朱棣和朱元璋是明朝歷史上最具有影響力,對明朝發展影響最為深遠的兩位帝王。

明成祖朱棣遷都北平有很多的理由和因素,然而當時的大臣成了兩派,有的人支持他的決定,有的人反對他的決定,支持他的人認為,北方自古以來是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南方地區還沒有達到成為讀城的絕對條件。大量的糧食都需要從南方運輸,期間會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對天下百姓造成很大的負擔,而反對他的人認為遷都修城垣、拓南城,建宮殿城池同樣會造成負擔。

從後來明朝的歷史發展來看,明成祖朱棣的決定十分正確,有效的抵禦北方少數民族對大明王朝邊境的騷擾。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xq/xrl3q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