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學前教育

> 24節氣誰發明的?

24節氣誰發明的?

24節氣誰發明的?的答案是:上古先民集體勞動智慧

24節氣誰發明的?

24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農耕生產與大自然節律息息相關。24節氣是上古先民順應農時,通過觀察天體運行,認知一歲中時候、氣候、物侯等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24節氣,體現了先民們的聰明才智,更藴含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澱,同時在農業方面起着指導農事的作用,影響了古人們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觀念。從24節氣的重要地位和文化歷史等影響看,如此影響中華農耕文明的智慧,必不是某一人的發明傑作,而是先民們數千年來集體勞動智慧的結晶,或幾十甚至幾百代人。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 雨水:《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説道:“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後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立春過後雨量漸增,故名雨水;驚蟄:蟄是藏的意思。最初叫做“啟蟄”,西漢時期為了避諱漢景帝劉啟的名字改為“驚蟄”,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春分:分代表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清明:指的是天氣晴朗,草木繁茂,《曆書》曰:“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穀物開始茁壯生長;立夏:夏季的開始;小滿:《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説:“四月中,小滿者,物致於此小得盈滿。”指的是穀物類在這一時期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沒有成熟,只是小滿,還未大滿;芒種:芒種的意思是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五月節,謂有芒之種穀可稼種矣”;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大暑:一年中最熱的時候;立秋:秋季的開始;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天結束;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類似於輕霜因而得名;秋分:晝夜平分;寒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言:“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因為天氣變冷,露水將要結冰;霜降:天氣寒冷,開始有霜;立冬:冬季的開始;小雪:氣温下降,轉為降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10月中,雨下而為寒氣所薄,故凝而為雪。小者未盛之辭;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小寒:天氣已經很冷,《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節,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則大矣。”;大寒: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這是一年當中氣温最低的時節,《授時通考·天時》引《三禮義宗》:“大寒為中者,上形於小寒,故謂之大......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的太陽曆、農業歷。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農業文明古國。我們的祖先在黃河中下游地區繁衍、發展,二十四節氣的創制就是源於種植莊稼、安排農業生產的需要。農人通過對四季變化規律的準確把握,精心地觀察活生生的物候,來確定是否播種、插秧、灌漿等,這是先民在面對複雜的自然環境和諸多生存難題,產生的樸素的生存智慧。二十四節氣是連續未斷裂的文明大國的文化自信,也是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擁有超越國界的節氣文化圈,某些節氣甚至是全球通用語言。倒計時把其中藴含的哲學思想——“日月之行,四時皆有常法”,即人與自然、世界和諧共生、睦鄰友羣的理念,藉助立春這個萬物生長的日子,從中國走向全球、最終融入世界。

標籤: 節氣 發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xq/nq8x2k.html